王媛媛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教师是学生前进道路的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建设对于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多次出台有关文件,如2018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落实师德教育内容、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2019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要求,强调要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
师范生作为准教师,师德教育是其职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见习实习是师范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的师德教育,有助于师范生在沉浸式体验和具体实践中深化对于师德的理解,促进师德教育成效的提升,有助于师范生树立职业信仰,增加职业认同,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促进师德养成,进而为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储备优质的后备力量。目前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师德养成教育成效不够显著,因此,探究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师德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师德养成的路径,对于推动教育实践与师德养成的融合,提升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师德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教育见习实习的专业性、情境性、反思性与师德培育的内在特征相契合。师范生在具体教育见习实习中能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体验并生成师德素养,是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重要培育路径。然而,当前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的师德养成教育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部分高校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体制影响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的师德养成。具体来讲,一是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时间较短,不利于师德素养的培育。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多是2—4个月,但师范生道德素养养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养成。短暂的见习及实习时间不利于师德素养的培育。二是部分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内容存在重技能、轻师德的倾向。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内容注重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和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部分学校的师德目标并不明确,多偏重技能目标。实际上,师范生见习实习不仅是教师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升,还蕴含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和感悟,不能忽视对师范生职业情感、职业理想等全方位的师德养成教育。三是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评价机制待完善。多数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的实习评价多偏重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评价,且偏重“实习鉴定表”“实习报千”等总结性评价,忽视对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师德行为的过程性考核,对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日常行为等缺乏记录和评价,与实践基地的沟通交流得不够,对师范生师德素养的评价不足。此外,部分师范院校缺乏对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的师德监督机制、奖惩机制等,影响了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追求师德养成的积极性。
第一,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师德养成受到指导教师的影响。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在师范生专业能力提升上有直接指导,而且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方面也对师范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自身应以德施教,率先垂范。然而,一些指导教师偏重对于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专业技能的指导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对于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有所忽视。此外,部分指导教师存在的不道德行为对师范生道德认知和具体道德行为容易有不良影响,如一些教师存在课上接打电话、教学缺乏创新、消极对待工作等不敬业行为以及懈怠心理,均会对师范生产生影响,不利于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师德修养的提升。
第二,部分教育实践基地的校园文化影响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的师德养成。学校文化是学校人员普遍自觉的观念和行为系统。部分教育见习实习实践基地的校园文化偏重教师教学成果的评比,关注学生的教育成效,关注学校升学率、就业率、师资力量等,但对于教师师德情况的关注度不够,少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活动。在教育实践基地进行教育见习实习中的师范生自然容易受到影响,对自身师德素养的提升不够重视。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影响下等价交换的价值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多种观念的冲击,使得部分尚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师范生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弱化奉献精神,存在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意识淡化等问题。部分师范生存在错误道德认知,在面对道德选择时容易有言行不一的现象。这些使得部分在教育见习实习中的师范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不充分,不利于师范生师德养成。第二,部分用人单位仅通过笔试、面试等形式考查师范生思维能力和教学技能等,对师德的考核较少。这就容易使一些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不注重学习师德有关内容,忽视自身师德的养成。第三,社会方面尤其是部分家长仍存在偏重关注师范生的教育能力及对于学生教育成效,容易使一些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只关注自身教育能力提升,忽视自身师德养成。
正确的职业认知是师范生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起点。坚定的职业信念有助于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技能。良好的职业认同有助于帮助师范生确立清晰的职业规划,强化职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但部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缺乏全面认知,从事教师职业仅出于一些功利性目的,缺乏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对教师职业的情感淡漠,自我价值感不足。这些均不利于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师德素养的提升,使得部分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只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对师德素养的提升意识不强,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育见习实习中的具体实践关注不够,存在职业道德无用的观念。
首先,要合理延长教育见习实习时间,推进教育见习实习常态化。鉴于师德素养养成的终身性,需要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逐步实现道德内化,并将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在具体教育情景中提升师德素养。其次,在实习目标中不仅强调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还要融入有助于师范生师德养成的目标,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的师德养成,如组织师范生在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和真实的道德情境中逐步培育师范生道德情感。再次,在实习内容中要融入新时代师德教育有关内容,一方面,要融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各类教育法规等,增强师范生道德认知力;另一方面,要在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与人际关系处理方面融入师德有关内容,如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
最后,要完善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中融入对于师德素养的考查。在评价方式上坚持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强化对于新时代师范生职业道德有关内容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并明确教育见习实习师德方面的评价标准和考核要求,教育见习实习结束后组织见习实习指导教师等对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表现进行评价。建立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考核评价档案袋和师德方面的成长档案袋,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师德养成情况进行追踪、记录与评价,以便进行精准化、差异化的师德培育。此外,要建立对于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促使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不断提升师德素养。
一是要建设高质量教育实践基地,组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结合教师业务能力、师德素养等遴选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的指导教师,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指导教师在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不仅要注重师范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还要关注师范生师德教育,对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师德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提出指导意见。同时,师范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可以针对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困惑进行交流,深化师范生对于师德的理解,拓展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师德养成教育空间,提升教育见习实习中师德素养提升的实效性。此外,还要推行指导教师责任制和指导教师激励制度,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奖惩机制等,调动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定期开展在职教师新时代师德教育,举办师德工作报千会等,促进在职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提升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对师范生的正向影响力。
二是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师德养成的隐形资源。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加强良好校风、教风的形成,弘扬优秀教师案例,减少教师失范行为产生,形成新时代师德教育的良好氛围。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教育法规,增强教师法治与纪律意识,减少教师的失范行为。组织“我的老师”朗诵比赛、感恩行动等活动,评选“师德标兵”“最美教师”,厚植校园师道文化,使学校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增加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依托校园网开设有关师德的教育专栏、校园广播、微博、微信推送优质师德教育素材等,借助微电影、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弘扬身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教育教学先进事迹等,宣扬新时代高尚的师德师风,营造有助于师德提升的环境,激发师范生职业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师范生在熏陶中不断增强在教育实践基地的师德素养。
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时,高校、中小学、政府间要增强协同意识,大中小学、社会、家庭等要形成教育合力,注重多方协同以构建良好的教育见习实习的生态环境,以增强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师德养成的实效性。具体而言,一是高校与教育实践基地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合作。要注重“引进来”,定期邀请中小学一线教师与高校就人才培养方案、师范生实践教学规定、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等方面进行交流,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制和教育见习实习管理机制,培养出更多符合中小学实际需求的师德高尚的准教师。同时,高校要组织人员在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时要定期“走出去”,及时了解师范生在中小学的教育见习实习情况,以便针对性地加强对于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期间的师德培育。
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的师德素养。在自媒体上宣传典型案例,构建积极的社会舆论导向。完善教师有关法律法规,保障教师合法权利,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成就感,激发师范生的热情和动力。完善师德评价体系,对符合师德考核指标体系要求的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大力弘扬,进而营造尊师重教的道德氛围,为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师德养成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第一,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要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知,认识到教育见习实习不仅要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还要向周边教师学习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职业品质,不断提升师德修养,逐步形成对教师身份的认同。第二,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要增强反思意识,提升反思能力,要端正自身教育见习实习中的工作态度,加强道德自律,不断反思自身教育见习实习中的行为表现,总结教育见习实习经验,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发现从事教育事业的职业幸福感,体会到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强化道德意识,增强道德自信,进而激发师范生的道德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第三,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的师德养成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要善于结合具体教育对象和育人环境,将师德所学理论知识,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展开,获得对新时代下教师职业道德具体内涵的理解和运用。具体而言,教育见习实习中师范生要在参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等过程中,在具体教育实践情景中,在教师角色体验过程中,在处理具体教学问题、班级管理问题中,体会教师职业背后的不易,形成道德判断,逐步获得对师德内容认识,增强职业认同,逐步获得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坚定终身从教、献身教育的职业信仰,提高师德境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四,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要重视以教师身份与多元主体沟通交流中促进师德养成。如与学生,要关爱学生,民主平等;与家长,要沟通交流,注重合作;与同事,要交流学习,互助合作等。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在与学生、与家长、与同事等交流过程中,不断处理好与他人关系,并从中获得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坚定职业理想,增强职业道德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师德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师德培育指明了方向。在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中要健全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制度、加强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建设、注重多方协同育人及师范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建立健全师范生师德培育长效机制,推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培育更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本领高超的大国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