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以重庆地区为例

2022-11-08 04:53曾雪梅
文教资料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高职

曾雪梅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劳动文化知识,进一步认识劳动,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利于达到树德的效果;其次,通过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依托专业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从做中学,进一步加深书本理论知识的运用与转换,有利于达到增智的效果;再次,劳动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进一步接受锻炼,有利于强健体魄;最后,通过体验式、参与式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过程中陶冶情操,有利于达到美育的效果。

(二)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劳动技能人才

劳动教育的重点是依托课堂教学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以实践为载体,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出力流汗,全面提升劳动素养。新时代,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对劳动者的素养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在高职院校推动劳动教育,依托课程劳育、思政劳育传递劳动相关基本知识,因专业而制宜,将专业特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体验式、参与式、探究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专业实践中不断锻炼劳动能力,提升劳动技能,从而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劳动技能人才。

(三)有利于提升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

风气问题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良好的风气可以促进个人全面提升,不良的风气也将滋生诸多社会问题,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培育的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第一线的生产管理服务。校园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劳动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同学们置身校园,无时无刻不受校园风气的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推进学生劳动教育,应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依托实践活动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资源,营造热爱劳动的良好风气,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懒惰思想的侵袭,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劳动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因此,很多国家都相继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但是受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劳动教育的理念也不尽相同。

德国十分强调和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将其视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德国的劳动教育强调生活教育,体会劳动意义,将教会学生如何生活作为劳动教育的基础和目标,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并了解现代生产活动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劳动与环境生态保护、劳动与社会的关系。

美国的劳动教育强调特色生计教育,注重认识劳动的价值,主要通过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将生计教育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职业了解阶段,第二阶段为职业探索阶段,第三阶段为职业抉择阶段。

芬兰劳动教育注重关注生存教育,培养劳动精神。在中小学阶段就开设很多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并在其他学科的课程设置中贯穿劳动实践内容。

(二)国内研究现状

新时代背景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下,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开始对劳动教育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劳动教育的多个领域。一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陆怡青认为,在高职院校进行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更好地实现就业。王少宁和刘慧婷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甘陶陶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弘扬爱岗敬业的精神。二是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闫世笙和魏芯认为,由于受到不良思想影响,部分学生忽视劳动,不认可劳动价值,参与劳动积极性不高。刘晓春认为,在高职教育中,由于劳动教育长期不受重视,学校对劳动教育认识有偏差,导致劳动教育教学内容片面单一,不满足社会对劳动人才的需求。丁治文认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资源匮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忽视了校外实践场所,课程设置单一,教学配备不协调等方面。三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韦庆翠、徐亚亚和张衡锋认为,高职学生更擅长实践学习,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借助第二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劳动技能。姜俊华和李洁琦认为,高职院校应建立协同教育机制,联合多方力量参与学生劳动教育。吕慧渝认为,高职院校应通过定期培训、组建教研小组、开展沙龙等多元化的形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加专业化水平,从而促进劳动观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重庆地区为例,选取了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护理职业学院五所院校作为调研地点,旨在通过实地调研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本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并且回收974份,其中有效问卷962份。通过回收数据及访谈分析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劳动教育覆盖面窄

有关“您认为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必要吗”的选项中,29.7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31.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而38.57%的学生则持无所谓的态度。有关“您是否积极参加劳动教育”的选项中,22.45%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31.6%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45.95%的学生则从不参加。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积极性不高。

有关“您所在学校是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选项中,1.25%的学生认为开设有劳动教育必修课,81.29%的学生认为没有开设,而17.46%的学生则表示不知道是否有开设。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通过走访发现,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多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层面及日常生活劳动,如组织学生进行宿舍卫生评比、参与勤工俭学等。

(二)劳动教育融合度低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但通过调查发现,劳动教育并未真正渗透于其他学科专业,有关“其他学科专业学习中有没有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的选项中,5.3%的学生表示经常涉及,53.33%的学生表示偶尔涉及,41.37%的学生表示从未涉及。究其原因,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认识有偏差,尚未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在其他学科专业教学设计中并没有融入劳动教育,只是简单一带而过。

(三)实践劳育非专业化

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除了依靠课堂教学外,实践活动也必不可少。虽然各职业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行劳动教育,但在实践劳育落实中存在非专业化的倾向,脱离了专业特色,笼统地安排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并未将专业技能融合到劳动实践中。

四、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实施机制

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离不开劳动教育,而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持,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应主动建立起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的育人合力。

一是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家庭环境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积极鼓励孩子亲身参与,掌握衣食住行等方面必备的技能。通过良好家风的树立,润物细无声地增强孩子的劳动热情,养成崇尚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是坚持学校的主导作用。根据劳动教育普适性要求及学校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能分工、整合资源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培训提升教师队伍劳动素养、建立“知行合一”的评价体系等。通过发挥学校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实施保障机制,重塑劳动教育观。

三是借助社会的支持作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各方资源的保驾护航,高职院校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要积极与税务大厅、社区、青协等机构合作,搭建公益服务桥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服务性劳动,利用专业技能为民服务,感受劳动如何创造价值。同时,借助校外实践基地,以专业实践为载体,让学生在出力流汗中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构建“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工作格局

为了推进劳动教育走深走实,提升劳动教育广度,学校应整合资源,秉承全方位育人的原则,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平台保障“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

1.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一方面,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少于16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为大学生普及劳动精神、劳动组织、劳动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扩大劳动教育覆盖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会主动劳动,热爱劳动。另一方面,在推进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嵌入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专业中。就公共基础课而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强化劳动法规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就专业课而言,如会计专业,在“财务会计”课程中传递会计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中国会计文化”课程中引入“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情感。

2. 依托实践活动主阵地作用

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知行合一”有助于增强学生劳动过程中精神的获得感和体验感,劳动教育的推进要积极依托实践活动主阵地的作用。一是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利用劳动月、劳动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建立基本的劳动意识,依托校园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体会平凡劳动中的艰辛与伟大,同时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二是以生产劳动为主,立足校内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如“企业财务会计”,依托校外实习实训,通过参与真实的专业生产劳动,借助财税技能比赛、小键盘比赛、点钞比赛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同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创意物化能力,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是以服务性劳动为主,学校与共青团、慈善总会、税务大厅等搭建桥梁,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外部效益,如会计类专业学生可参与政校合作“税务大厅志愿服务”活动,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提供相关公益服务,增强职业技能的同时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公德,厚植爱国爱民的情怀。

3. 落实平台保障护航作用

一是拓宽劳动教育的宣传阵地。坚持守旧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设立劳动教育主题凉亭、打造劳动教育文化长廊、张贴劳动教育宣传海报,利用校园广播、抖音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渠道,通过情景剧、打油诗、短视频等接地气、有创意的方式宣传劳动教育,扩大劳动教育广度,让同学们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全方位地接受劳动文化的熏陶。二是完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整合社会资源,跨行业、跨专业、跨部门构建政、校、企、协多方联合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实践为载体,让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进一步夯实劳动教育效果。

(三)发展劳动教育分级服务体系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从文化知识的学习,到实践过程的体验和感悟,需要坚持全过程育人的原则,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活。

1. 构建层次性分阶段教学

劳动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认知发展也不尽相同,因此,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应遵循教育规律,构建层次性分阶段教学。大一阶段,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进课堂,开设劳育类通识课程,有目的地传授劳动意义、劳动法律、劳动安全等基础知识;在与各学科专业融合时,侧重于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程劳育、思政劳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有意识地参与日常生活劳动。大二阶段,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相关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流程,另一方面要依托校内外资源,如举办财税技能比赛、小键盘比赛、点钞比赛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定期组织公益性服务活动,如会计专业学生可参加税务大厅志愿服务,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外部效益,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为他人服务,通过专业劳育、实践劳育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大三阶段,依托校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性生产劳动中积累劳动经验,提升个人劳动能力,增强职业获得感与认同感。

2. 尊重差异性因材施教

不同专业学生具备不同的专业品质,高职院校在推进劳动教育时要结合专业特色,因专业而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如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诚信、制度、廉洁”是其必备的素养,在设计劳动教育方案时,要重点围绕会计人基本素养,以专业实践为载体,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游客为本,服务至诚”是旅游业的核心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将诚信要素融入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劳动教育的推进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量体裁衣,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实践设计,让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更有序地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与劳动素养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高职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