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及实施路径

2022-11-08 04:53佟光耀杨淑萍
文教资料 2022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化

佟光耀 杨淑萍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视听媒体的发展,电影艺术凭借其视听兼容、直观易懂、题材广泛等特点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电影不仅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载体,同时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社会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渠道。在当下社会,电影已然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在娱乐的同时,也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如何有效发挥电影的道德教化功能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一、主旋律电影内涵及特征

近年来,《长津湖》等一批爱国主义影片,不仅创造了票房神话,也激发了人们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引发了回归主旋律电影的热潮。

(一)何谓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并不是电影的专有名词,而是来源于音乐专业词汇,指曲调中起主导作用的段落,是作品中的主要部分。这一概念在1987年引申到电影领域,在应用这个词汇之后,便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对于行业内部来说,主旋律电影是由我国政府或其指定特定单位创作拍摄的,内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人物、革命题材为主。从大众认知来看,主旋律电影是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爱国主义、提高受众群体的审美情操。《现代影视艺术辞典》对主旋律电影的定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电影中应予提倡的、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电影作品的总称。”

(二)主旋律电影的特征

无论是大众认知还是专业定义,主旋律电影都被视作是宣扬国家意识形态和当下社会主流思想的艺术手段,是中华优秀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影像化体现。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时间跨度较大,距现在较为久远的主旋律电影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对主旋律电影特征的阐述集中在十八大以来所创作的新时代主旋律电影。

1. 导向性

主旋律电影之所以被称作“主旋律”,其原因在于该类电影是创作者通过展现特定的人物、历史事件来向受众传达政治观念和政治话语。以电影受众为传播对象,通过电影赏析这一形式,更好地引领大众思想,传递国家意志。

2. 教化性

电影与其他手段相比,解读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声画的特殊感染力讴歌人性中蕴含的真善美,弘扬正确的价值观,达到对群众教化的目的。

3. 时代性

文艺是时代进步的号角, 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至70年代,因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国际局势的影响,我们仍然处在一种无形的斗争之中,因此当时反映革命斗争形势的电影成为热门。8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因此反映经济建设类的影片成为当时主旋律电影的主体。在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时期,为了树立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成为主旋律电影的代表。

4. 商业性

新时代以来的主旋律电影与以往主旋律电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被打上了商业性的标签。电影是面向大众的产品,需要商业的投入。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商业产品,为了提升创作空间及应对以好莱坞电影为首的外来电影的冲击,改变了传统样板戏模式,改进了对人物、情节的刻画方式和叙事技巧,加入了现代审美元素以便于吸引受众。

二、主旋律电影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主旋律电影是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和时代的映像。电影艺术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观众有更好的参与感和现场感,引导社会主流思想,使得观众与影片共情,进而达成社会思想共识。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主旋律电影具有凝聚时代精神的力量和整合价值观念的作用,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1. 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广度

电影作为一种声画视听的影像传播艺术,具有娱乐性强、老少皆宜的特点,向来为大众所喜爱。当下电影的传播方式也不仅仅局限在影院中,观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进行观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外,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为人们所了解、认同和接受,才能发展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想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社会全体公民的参与,主旋律电影能够凭借其特点,承载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使命,使更多的人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

2.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深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的综合体,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精神、社会理念和公民道德的抽象概括。它所具备的抽象性也表明了条幅化、口号化的灌输式教育仅仅只能使公民的认识停留在表层。伯格曼认为电影能够深入人的灵魂,直击人的情感。主旋律电影能够通过挖掘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将抽象的价值观和公民日常生活相结合,更为具体形象。这种立体化的诠释方式更为深刻,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

3.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温度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形式多样,可以分为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形式:有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来展现慷慨激昂的革命岁月的、有以伟人或有特殊贡献的人为原型的展现大公无私奉献精神的,还有以社会群体或平凡小人物为视角展现真善美的。无论哪种形式,都体现着丰富的意蕴,能够使观众动情。符合当下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电影,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情感,引起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些有温度的画面,能直击受众内心,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效果。

(二)传播优秀道德文化

皮埃尔·布迪厄认为一种文化产品总包含着一定的文化价值。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也不例外。主旋律电影的德育的过程是指通过电影对社会文化结构及其组成部分施加积极影响,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发展。

1.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从根本上来说,主旋律电影发挥道德教化功能的过程是用文化教化人的过程。优秀的文化,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作品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精神的需要,通过电影对优秀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价值的表述,能够促使人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自觉传承优秀文化。

2. 增强国家软实力、消解文化失语

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电影进行文化侵袭,大力鼓吹个人英雄主义,我国传统文化遭受了强烈的冲击。为了达到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上座率,中国电影的创作逐渐呈现文化失语的情况,大力推崇西方意识形态,打压我国传统文化,甚至有极少数的电影完全沦为了西方文化的发声筒。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经受着多元文化的影响,容易产生价值混乱。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可以帮助年轻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消解文化失语,重构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权。

(三)涵养公民道德

品德是后天形成的,长期表现出来的品质。个人品德是个体道德观和个体价值观的体现,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支撑,对强化道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倡导间接经验的学习,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个体能够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习得知识、技能,构建行为方式,进而促进其道德的生成。主旋律电影能通过银幕形象展现道德品质事迹,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观众在一帧帧生动形象的画面中产生对高尚形象的崇敬,进而把高尚的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起到涵养公民品德的功能。

1. 涵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热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感。主旋律电影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媒介,它的创作是以人民为导向的,通过特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激发我国国民的民族认同,进而使国民将这些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动,成为一名坚定的爱国者。

2. 涵养公民的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是提倡一切言论行动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的经济建设和思想建设方面,处处都体现着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主旋律电影通过展现个人或群体所表现出的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公民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3. 涵养公民的职业道德精神

职业道德是为了调节和规范相关人员进行职业活动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对公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升受众的职业道德责任感。主旋律电影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是不可忽视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塑造了军人、飞行员、消防员、医生等经典形象,展示了各行各业人们的职业道德品质。从不同的职业角度去诠释职业道德精神,起到了道德示范的作用。

三、主旋律电影道德教化功能的实现路径

电影媒介好比“探照灯”,它照到哪里,公众就看到哪里,它以何种视角去观照,公众就以何种眼光去看待。电影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德育元素,想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主旋律电影的社会德育功能,需要正视主旋律电影当前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时代特征,多方协作去找寻实现路径,创作出既受观众喜爱又能保证主旋律电影本质功能的优秀电影,使其社会德育功能更加行之有效。

(一)鼓励优质内容创作

在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致力于平衡其商业性和政治性,但现实往往难以兼顾,容易造成重政治轻商业和重商业轻政治两种局面。重政治轻商业,会使观众对政治说教麻木,使主旋律电影失去市场;重商业轻政治,会使主旋律电影过于娱乐化,观众会重点关注电影技术,忽视电影思想,不利于其德育功能的发挥。此外。为了丰富故事情节,把一切高尚的品德杂糅在主角身上,这种定型化的人物、公式化的情节,远离现实的角色塑造,难以让观众信服。有些主旋律电影剧本平庸,题材单薄,部分导演通过起用流量演员去吸引观众,虽能提高票房但却减少了主旋律电影的历史感和厚重感,违背了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初衷,使其沦为快餐时代的“工业品”,达不到德育的效果。在这种形势下,要通过以下方式改进主旋律电影,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德育功能。

一部好电影离不开好故事,以好的故事为载体,能提高德育的影响力,主旋律电影要想讲好故事,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跳出传统的说教式电影的桎梏。

正确的思想指导是讲好故事的前提。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于中国国情。通过对好故事的选择和再创作来强化观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提升主旋律电影的吸引力。

跳出传统说教式电影的桎梏是讲好故事的基础。一要勇于改变传统“又红又专”的刻板形式,站在艺术、美学的角度去还原时代精神,让电影鲜活起来。二要形成良性的传达机制,改变传统的叙事模式,讲好中国故事,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充分表达,并能使人们乐于接受。

传统主旋律电影的角色大多是公式化脸谱化的高大形象,他们有着过人的胆识和异于常人的能力,这种近乎完美的形象像是一个模板,套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能成立,这不是真实的英雄形象。英雄的诞生往往是伴随着困难和挫折的,他们是不断在逆境中成长的。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刻意回避它,突出英雄成长的过程能起到替代强化的作用,更有利于观众在自我成长中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

漫威影业塑造的超级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原因在于他们塑造的英雄往往是从平凡的小人物成长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在完成其使命后又回归到小人物的生活。“扁平化”的大人物使主旋律电影缺乏真实感,“立体化”的小人物更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开展,源于生活的小人物会使观众产生亲近感和代入感,他们身上体现的高尚、可贵的品质,更具有感染力。

(二)创作符合受众年龄特点的内容

主旋律电影的受众不是单一群体,而是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全体公民,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要根据不同群体创作不同形式的主旋律电影,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

德育要从小抓起,对于年龄较小的群体,受认知水平的局限,可以通过主旋律动画的形式吸引他们的眼球,促进他们道德的生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00后”逐渐涌入了电影市场,年轻人追求新鲜刺激的娱乐方式,由于选择的多样化,他们对娱乐方式忠诚度较低,因此想要他们忠诚于电影,就要探求与他们的特点相吻合的文化方式,创新题材,创作出适合的主旋律电影。

对于年龄较大的群体来说,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阅历,不会把电影的娱乐性放在第一位。因此在创作针对这一群体的主旋律电影时,特别是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一定要更加注重真实性,并且要将新时代的精神融合其中,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对该群体实施道德教育。

(三)大力发展流媒体,给主旋律电影拓展空间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电影作为一种商业性产品,向来是以追求利润为第一目的。院线方为了利润,首先要保证“大场面”“大制作”“大宣传”的商业片,一些主旋律电影由于没有知名度,不为观众所知,院线方不愿承担放映风险,压缩了它们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为了防控疫情,以影院为代表的线下公共性放映场所不得不关闭,这沉重打击了电影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流媒体正在成为主要的电影放映平台。流媒体与院线的观影模式不同,是更为私人的媒介。流媒体在播放过程中可以选择播放片段、播放速度,可以随心所欲暂停甚至还可以发送弹幕与其他观众交流等,这些特点深受大众喜爱。只有优质的影片,才能得到可观的播放量,因此流媒体平台亟待大量优质影片来填补播放的空当。流媒体平台给主旋律电影提供了发展空间,长此以往,主旋律电影为了播放量,会不断提升艺术和技术水平,促进自身的发展,而观众也可接触到更为优质的主旋律电影,促进自身品德的生成,二者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发挥主旋律电影的社会德育功能。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谁远谁近?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