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乡村小学语文教学路径新探索

2022-11-08 03:50季维维
文教资料 2022年16期
关键词:作业语文课堂

季维维

(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小学,江苏 南通 226551)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在“减负更要提质”的动力下,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创新,课堂教学、作业练习、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整体质量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乡村语文教学与之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但因其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还是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为何:直面乡村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

(一) “封闭”的课堂教学,影响整体发展

不少乡村语文老师对新课标学习不够、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认为只要把语文书教好就行了,“自留地”之外的就不在教学内容考虑的范围内了,殊不知,在课堂上仅仅就着语文书教语文,导致学科课程的“封闭”,是教不好语文的。其次,课堂上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久而久之,“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其三,语文课堂教学没有能与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一味地让学生埋头学课本,没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从而制约了学生素养的整体发展。

(二) “固化”的作业练习,造成被动学习

目前,学生作业量已逐步被学校、老师按政策控制下来了,但“固化”的作业练习,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为完成作业而作业。稍稍研究一下学生的各科作业,从作业内容看,我们不难发现,客观知识巩固题偏多,实际应用实践题偏少;从作业形式看,惯性固化,还是以词语默写、填空、选择、习作等为主,缺乏创新;从作业来源看,不少是“拿来主义”,复制现成资料内容偏多,根据新课标方向、新教材要求以及学生实际需求的自编内容偏少,质量不高;从作业评价看,或是教师“一锤定音”式地给出等第,或是学生“下有对策”式地互阅应付,单一刻板,缺少感染力。

(三) “浅层”的课外阅读,缺乏系统指导

(四) “宝贵”的地方资源,缺少有效利用

不少乡村一线语文老师,在课堂中埋头苦干,却对宝贵的地方资源缺乏有效利用。一方面“遗忘”了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农村的孩子们有着广阔的生活空间,整洁的农田村庄、清新的小桥流水、品种繁多的农作物等等,是大自然对孩子们的馈赠,这些都可以被引进语文课堂,创设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宝贵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没能有意识地去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自实践,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实践中体验、消化、运用。播种耕耘的辛苦、庄稼丰收的喜悦、勤劳质朴的形象……都应该成为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语文教学的价值引领。

二、可为: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路径

南京师范大学朱爱华教授认为,跨界意味着学科的打通、知识的融通、时空的联通、角色的变通、生活的贯通,教师要整合学科间、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不同界面的共同点。如此,学生的学习内容才能够融通创生,实现学科整体育人。朱教授倡导的“跨界学习”理念为我们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路径指明了方向。“双减”视域下,我们立足校情、生情、学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跨学科学习实践探索——

(一)融通式课堂:让学生获得综合学习的能力

“双减”落地,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向课堂要质量。教师要上好每节课,用好每分钟。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立足单元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训练,放开眼界,实现资源重组、学科融通,在跨学科学习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综合学习的能力。下面是笔者执教的《生活因关注而美好——学写调查报告》一课的案例。

1. 学科间融通,培养主动学习意识

全国著名小语专家陆志平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价值》一文中讲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学习”作为6 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链接学校内外、课堂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上好这节课,课前笔者鼓励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开展调查,记录调查数据。调查的话题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范畴,比如关于“骑电动车戴头盔”的调查,“学生每天阅读、睡眠、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时间”的调查,还有“最喜爱的书籍、歌曲、乐器”等方面的调查。学生以文字、表格、统计图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统计结果,带入课堂交流探究。学生在调查中还发现生活中的许多改变都是基于这样的一次次调查。比如大凉山的贫穷曾引起全国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实地调查,如今大凉山的孩子们也和我们一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学生的学业负担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教育部门通过调查研究,出台了“双减”政策,真正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把时间真正还给了学生。活动中,学生的调查,从语文学科出发,融通了数学、音乐、体育、道德与法治、哲学,甚至是社会学,有广度有深度。

2. 沉浸式参与,提升自主生长能力

课堂上,为落实“学写调查报告”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学生沉浸式参与调查统计的过程,锻炼实践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关注生活、改变生活的意识。学生针对当下最热点的话题“延时服务结束后,学生喜欢干什么”,用举手表决的方式进行现场统计调查,完成了整个调查过程,并用表格的形式呈现调查结果。从数据中说发现、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可行、易操作的实施建议,解密调查报告撰写的要点,并根据课前各自调查的话题和统计结果独立写出了可读、可行的调查报告。基于这样一次真实的调查统计、扎实的写作训练,学生们学到的岂止调查的方法、写作的策略,更重要的是他们历经了调查体验,懂得了一次调查行为、一份调查报告的意义。这样的一节课,不仅仅是教知识、教方法,更重要的是它立足课堂,融通学科,又延伸了课堂,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自主生长产生的影响是长远的,弥足珍贵的。

本地原始美术出土遗物甚多,完全可以梳理出发展脉络并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发展体系。大体体现在石器、骨器、陶器等方面,在材质、形态、加工工艺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和不同取向的美术特征,在整体上构建起了昂昂溪文化原始美术的主要成就和显著特征。

(二)超市式作业:让学生获得选择学习的思维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作业就是分战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只有进行资源统整、精选精练,以创新思维改革作业,才能在“减负还要提质”的要求下,让学生获得选择学习的思维,激发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满足学生学力拔节的需要。

1. 因需制宜,选择作业时机

教师不能片面地把学生作业的作用理解为巩固知识。其实在不同的情况下,完成适当的作业,会提高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创新工作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因需制宜,选择作业的恰当时机,培养学生选择学习的思维,满足学生学力成长的需求。比如,在学习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前,可用“预习单”作业,帮助学生初读课文,为品读文本打下伏笔;在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时,可用“导学单”作业,引导学生碰撞思维,领悟文章的情感,学习表达的方法;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见机行事”,用“回练单”作业,针对学生学习、作业过程中的重难点、易错点进行再思考、再巩固,以达到正确、熟练的程度。

2. 打破常规,创新作业形式

刘春生在《作业的革命》中提道:“我们可以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包括主题选择性作业、自主设计性作业、艺术渗透性作业、操作表演性作业、探究查询性作业、社会实践性作业……”的确,我们的作业内容可以在凭借本学科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向四周延展,可以打破学科的边界,广泛涉猎学生们喜欢的绘画、科技、历史、信息技术、生物、音乐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的作业形式可借“作业超市”的形式实现分层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水平选择相应难度的星级题目,同时可配以“作业套餐”的形式实现质量保底,确保学优生吃好,学困生吃饱,还可凭“作业漂流”的形式端正作业态度,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实现练、赏、比、评,小组内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3. 主题整合,丰富作业内容

教者结合自身经验和身边资源整合可能,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出发,研发了“风筝”主题师本课程。带领学生自主选择完成“风筝”主题特色作业。课内,教师提供的作业单以教材内容为蓝本,分层设计了体现难度梯度的星级习题,学生按需选择,生生之间自主星级评定。课外,学生自主学习做风筝、放风筝,学唱风筝童谣歌曲,搜集并吟诵风筝主题的古诗词,走访、了解家乡风筝文化,策划风筝展销活动,记录参与风筝活动中的幸福点滴,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风筝”主题生本课程,全班互赏互鉴互评……教者用跨学科学习的理念,创新了作业内容、评价方式,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用特殊的“风筝作业”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风筝”主题跨界学习的幸福之旅,实现了师生成长的声声拔节。

(三)深度式阅读:让学生获得深层阅读的方法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整本书阅读”提出建议,要根据学生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阅读中的问题,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对农村小学生来说,如何激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读整本的书,为长远发展助力,是语文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1. 时间回归,形成阅读的正面导向

近年来,老师和家长们都在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等电子产品上转移到身边优秀的书籍上来。如今,“双减”政策落地,把时间真正还给了学生,确保每天延时服务结束后,学生们有大量的时间用来读书,孩子们的书包里也多了不少好书。如何将时间真正利用到“把书读好”上来,教师不妨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把孩子们从仅关注情节,引向关注主题、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不同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2. 深层思维,促进读写的深层交互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鉴赏,更需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梳理,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想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精神。教师不妨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引导学生从浅层的“读起来”向深层的“思考起来”转变。简而言之,“读书动笔” 就是有效的做法。阅读的过程中,用眼睛看、用嘴巴读、用大脑思考。怎样才能为大脑思考留痕呢?学生可以画优美语段、圈关键词句、写简要批注,自主选择一些“规定动作”来“逼迫”阅读质量向纵深发展。二是引导学生从单向的输入型“读起来”向双向的输出型“写起来”转变。引导学生把“向课外读物学写作”作为课外阅读的重要任务。这里的写作不一定就是强调写完整的长篇文章,可以是思维导图式的情节梳理,颁奖词式的人物评价,某个故事情节未能言明处的想象补白,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干货式”观点陈述、启发体会……

3. 经典导读,指向素养的长远发展

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年级学生应阅读文学、科普类等方面的经典作品,学习梳理作品的基本内容,针对作品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以阅读《昆虫记》为例,书中那歌唱自由的蝉、饭量惊人的螳螂、爱吃肉的萤火虫、号称几何学家的切叶蜂……无一不吸引着班上的这群“调皮蛋”。其实法布尔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有趣的昆虫,它涉及自然、科学、文学、生活等各个领域。为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昆虫记》,领略神奇的昆虫世界,培养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笔者在带领学生研读《昆虫记》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昆虫进行日常观察。结合书本内容及个人观察记录,不少学生有选择地从昆虫的名字、别称、外形、生活环境、猎食、婚俗、繁殖、育儿等方面设计了思维导图式的昆虫名片,在班级里进行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昆虫发布会”,分享了自己阅读体会、研究成果,对于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邀请的科学老师进行现场答疑解惑。此次主题阅读活动,学生从研读《昆虫记》中的昆虫到研究生活中的昆虫,从膜拜写《昆虫记》的法布尔升级为我是“生活中的小小法布尔”,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了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不得不说这次活动是基于对《昆虫记》深度阅读的活动,是指向学生思维提升、能力提高等全方面长远发展的沉浸式跨学科研究学习。

(四)乡村式资源:让学生获得生活学习的意识

朱爱华教授在2021 年上半年提出“全景整合课程”这一独创性课题,并界定其为一定场域内实现全域整合、全程融通、全人发展的校本课程。我们由此受到启发,语文学科的育人视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理念,带领学生走向生活更广阔的天空,获得生活学习的意识。

1. 资源统整,在生活中学习

相较城市里的孩子,农村的孩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片大片的农田里随处可见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还有玉米、大豆、番薯、花生、荞麦……这些农作物,城里的孩子只能偶尔在校园开辟的那一小块植物园里见到。因此,我们要把生长在农村的优势利用起来,把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以天地为课堂,自主选择问题、地点和工具,从语文学科出发,融合劳动、科学、艺术等,进行全方面合作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劳动实践中感受语文课本中《三黑和土地》《青山不老》《挑山工》等课文中劳动人物的生动形象,培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

2. 综合学习,在成长中收获

以“花生”主题整合课程为例,笔者动员学生在家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参与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的整个过程,学习翻地、播种、浇水、除草、收获……观察并记录花生从长芽到结果的成长过程,学生用日记、图文、表格等多种形式撰写了《花生成长记》,在劳动中感受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培养劳动兴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劳动文化观念。9 月份开学后,五年级上册的第二篇课文便是许地山的《落花生》,学生从朗读课文,到描述与家人一起劳动的场景,分享自己撰写的花生成长记,绘声绘色地谈论着种花生的辛苦、收花生的乐趣、尝花生的香甜,再议起花生的特点、作用以及像花生一样的人,那就是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这样的一次语文与劳动等学科的主题整合式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了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学生无论在课堂的阅读、交流、习作,还是课外的劳动、观察、记录中都能够主动地思考劳动和自身的关系,反思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实践、思考、探究比起说教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带给学生的反思、体悟、影响也会更深刻,甚至是终身的。

三、反思:乡村语文教育的未来展望

(一)学语文不一定在课堂

农村有广阔的学习天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宝贵的文化积淀,这些都可以发展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因此,农村的孩子学语文不一定在课堂,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学习、实践,同时把丰富的课程资源引进语文课堂,在生活大课堂中学语文。

(二)学语文不一定就仅关联语文

学语文需要师生共同打开语文学科的“壁垒”,树立“跨学科学习”的理念,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在综合探究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此外,还应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联生活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学语文不一定就在于发展语文

“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应努力让学生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素养得到综合提升。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吴康宁教授说“完整育人、育完整之人”。“双减”视域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通过“跨学科学习”增加其生活性、艺术性、创造性,还学生“完整生长”的可能,实现完整育人的目标。让“跨学科学习”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扩容”,努力呈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张力、课程的浓度、思维的深度,最终达成“事半功倍”的育人效度。

猜你喜欢
作业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