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功能观察
——一项多案例研究

2022-11-07 05:35张振林段丽君任令涛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案例学院建设

张振林,段丽君,任令涛

(1.湖北工程学院 教育与心理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2. 湖北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3.西南林业大学 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4.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问题的提出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推动了“新工科”建设的产业学院实践,2020年颁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更是将应用型高校作为重点,鼓励其面向创业链建设产业学院,促进产教融合和转型发展。[1]从实践层面看,国家确定了50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也都实施了地方性的产业学院建设计划[2]。问题随之而来:在近年来的产业建设实践过程中,产业学院的实际功能到底如何?不同形态的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有何成效和差异?围绕上述问题,学术界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了讨论。

一是理论层面。李宝银等从理论层面对产业学院功能进行了设计,主要是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应用型科研、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等五个协同[3]。宣葵葵等从组织理论、创新理论出发,认为产业学院建设能够高效整合资源、建成独特的专业集群、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以此形成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4]。励效杰考察了中山和东莞市产业专业镇和产业学院建设的互动关系,从系统论角度认为,产业学院具有直接服务产业发展、合作办学、教学内容职业性的功能[5]。黄彬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探讨了产业学院课程开发的“有效对接需求--敏捷导入技术知识--协同实施与过程优化--增值评价与持续改进”路径,也指出了产业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功能[6]。

二是实践层面。黄大乾等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分析视角,介绍了广东省共生型产业学院政策以及建设成效,主要是:众多类型的产业学院促进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治理创新、多方协同育人、师资双向流通、协同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7]。福建省的产业学院实践表明,产业学院像一所 “远洋战舰”,给学生提供专业认知、专业操作、专业实践和应用等方面的直接优势[8]。孙振中等以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为例,介绍了该院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总结了三方面的成就,即构建了“校政企协”协同育人模式、积极为长安镇产业提供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9]。罗兵以常熟理工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学院为例 ,从科研创新与转化的角度,介绍了该产业学院在学科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尤其是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就[10]。

上述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揭示了产业学院的功能,为指导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提供了可靠参考。一方面,理论层面对产业学院功能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理论基础指导下的辩证推理,缺乏实证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层面对产业学院功能的研究,或基于一省的情况,或基于单个产业学院建设经验总结,缺乏基于大学核心职能关照下的分析。基于此,本文拟通过文献研究构建分析框架,通过多案例研究,考察产业学院建设的功能、成效。

二、分析框架与案例选择

(一)分析框架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核心职能, 产教融合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重要抓手,其意在通过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大学的核心职能,故而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水平、生产服务能力是现代产业学院绩效评价的核心要素[11]。陈国龙等基于福建省产业学院的研究指出,产业学院是依托高校建立的,有健全的运行机制的新型办学机构,它以高校和行业企业共享资源、合作共赢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服务于某个行业企业[12]。《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也指出,现代产业学院是力求“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并要求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管理体制创新等七个方面进行探索,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1]。结合指南的要求、先行研究和实践实际,本文将产业学院的三大核心功能进一步细分,即:将人才培养分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4个观测点;将科学研究细分为研发经费、研发项目、研发成果、成果转化4个观测点;将社会服务细化为岗位就业、管理咨询、培训服务、产业水平4个观测点。

高校核心职能的发挥依赖于政府、行业、大学的协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强调(应用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1]。亨利·埃茨科威兹在研究知识经济社会区域创新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三螺旋理论,将大学、产业部门、政府视为三个重要的创新主体,三个主体都在进行人员循环、信息循环和输出循环[13]。邓志新借鉴三螺旋理论,分析了政府、学校和产业三方螺旋的角色,提出了产业学院“三方螺旋、四链融合、五业联动”的协同创新逻辑[14]。由此可见,在产业学院中高校、政府和产业是三个主要的行动主体。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以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主要功能为主线,以政府、大学、产业三元互动为辅线,构建分析框架,以此来观察和揭示产业学院的功能和建设成效(见表1)。

表1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功能与建设成效观测表

(二)案例选择

本文所选择的案例学院的主要特征可以满足本研究的目标。一是研究者参与了3个案例学院建设方案设计研讨,听取了阶段性进展汇报,且通过访谈和收集资料的方式获得一手资料。二是基于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功能与建设成效观测表和分析框架,易于利用调研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结构比较清晰,具有比较分析的基础。三是案例背景一致,而3个案例学院的建设与运行区分度较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资料和查看产业学院运行三种方式,对H学校的3个产业学院进行了考察。H学校地处中部,建校历史悠久,办应用型本科教育22年,其多学科基础为产业学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自2017年以来实施“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加强了与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的联系,促进了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师资共享、科研转化,校地良性互动为产业学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开始,H学校陆续建设了3所产业学院,分别是A学院、B学院、C学院。A学院的前身是建筑类中专,与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长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龙头企业定制培养人才特点突出。B学院基于科研团队和科研成果推动,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不仅为企业培养人才,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C学院办专业历史悠久,通过对接H市现代特色产业农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研究发现:三个案例的呈现与分析

(一)案例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型

H市是建筑业大市,建筑工人数量庞大,在全国多地尤其是东北三省成立了诸多企业。A学院是从改革开放之初成立建筑中专升格而来的,长期为建筑企业培养人才,毕业生多从事建筑行业。自2014年开始,A学院先后与重点企业合作,开设定制班,如中天建筑定制班(2014—),湖北工建定制班(2019)、深圳中建装饰定制班(2021),并被冠名为中天建筑学院。本文以中天定制班为例进行说明。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定制班采取竞争性选拔方式选拔学生,进行“2+2”“3+1”培养,具体而言,在A学院4个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土木工程,道路桥梁方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造价)中,通过“个人申请--综合考试--面试”的形式,每年选拔40人左右(约占届别学生的1/5)到双方共建的省级土建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学1—2年。重组后的班级,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获得工程师能力的基本训练,获得土木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培养目标。

2.学习内容与指导方式。在基地学习期间,学生们主要在企业导师(每名导师最多指导不超过3人)的指导下,与学校师资一起完成部分偏重实践课程的学习(如高层建筑工程、高层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工程管理规章制度和国家标准的学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三项内容[15]。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以真实项目为驱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16]。在协同培养的过程中,双方共同开发课程,以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为例,共同开发了《工程事故分析》《城市立交设计》《桥涵设计》等课程。

3.平台与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方面,中天建筑投资170万元,与A学院的建筑工程实训中心共建了700平方米的道路工程和建筑测量实验室,该实验室一方面供教学科研使用,另一方面为企业在H市及周边项目部分检测和实验项目提供支持。师资队伍建设方面,A学院选派部分教师到基地从事理论教学工作,部分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还到中天建筑实体项目担任分项目负责人,在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且解决部分工程施工技术问题。

4.效果。经过建设,A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成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生参与造价技能、结构设计、结构力学竞赛屡获殊荣。在学院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据统计,中天定制班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可与中天建设集团达成双向选择就业协议,目前部分毕业生成长为项目负责人,在2020年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中闪耀着他们的身影[17]。中天集团也迅速成长为中国建筑企业50强,其中,定制班合作模式贡献不少。

(二)案例2: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型

B学院建院早,拥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群和重点特色学科,师资以教授和博士为主,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与湖北宇电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中一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大洋塑胶有限公司开展了以包括科研成果转化为重点的科研服务合作。2015年与大型锂电新能源企业——宇电能源,共建产业学院,学院被冠名为宇电学院,本文以宇电学院建设为例进行说明。

1.科研成果转化。B学院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反复试验,将壳聚糖衍生物与海藻酸钠复合物作为粘结剂用于商品化石墨复合负极材料,使电极材料的可逆容量和电极循环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在获得专利的同时,与宇电能源签订500万元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富氮型生物质基复合电极材料产品产业化。此外,动力与储能电源创新团队还先后转让技术专利20余项,转让经费300余万元,宇电能源负责人在评价专利“锂电池电极材料研究技术”时就说:“新产品原料成本仅是老产品的十分之一,而且质量更好[18]”。

2.技术入股。B学院的动力与储能电源创新团队利用生物质复合材料,在新型电池粘结剂方向已经取得了技术突破,有效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J. Power Sources, Electrochim Acta等电化学国际主要学术期刊上。2014年5月,投资9000余万元的湖北宇电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H市成立,团队课题组以技术入股,占比10%[18]。

3.促进人才培养。B学院产业学院建设早期,通过鼓励学院进教师研究团队、进实验室,申请省级和学校大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经过不断建设,后期不少学生参加锂电池研究课题组。如师生共同努力,制备出一种磷酸铁锂正极复合材料并申请专利[19]。在合作过程中逐步形成“成果转化+工程教育+学科建设”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20],学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0%以上。

4.效果。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专利技术转让,企业实现新的增长点,如“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每年为宇电能源新增产值近2亿元[21];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共建了1000平方米的中试实验室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成全套锂离子电池生产和测试中试生产线,既为企业节约了产品开发成本,也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锻炼了教师队伍;通过产业学院建设,湖北宇电逐步成长为湖北省大型锂离子软包电池和动力电池供应商,具有日产50WAH的生产能力,并为华为、苹果、飞利浦等企业供货。

(三)案例3:校政企合作产业经济型

C学院建院早,前身是成立于1976年的华中农学院孝感分院,建有省级重点学科群和重点特色学科,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师资以教授和博士为主。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该市组建了“五个一”产业研究院[22],2017年H市与学校合作,挂牌成立了H市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旨在高标准策划开展系列产学研对接活动,培养人才并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农业科技人员等入乡创业,培育农村创新创业新主体。本文以C学院为例进行说明。

1.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C学院在做大做强H市农业产业过程中,研究团队不仅进行研发活动,还通过政策咨询助推适宜当地种植的农产品做大做强。比如,H市常年种植油菜面积达8万 hm2,位居湖北省第1位,但油菜平均亩单产不到140kg,比万亩示范片的平均单产低达70kg[23]。在此背景下,2015年,C学院的粮油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在国家油菜工程研究中心支持下,试种华油杂62,其后建言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双低油菜新品种。经过多年努力,H市油菜单产逐年提高,“双低油菜轻简化高效生产技术示范推广”荣获H市科技成果推广奖一等奖,粮油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入选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团队。

2.培养产业人才。自2016年开始,C学院积极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先后举办了茶叶茶艺、渔稻综合种养、生猪养殖、农机、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休闲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沼气工、水产养殖、青年农场主培训班等27期45个班次的培训,累计为H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0余人。同时,C学院响应“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湖北省的“三支一扶”计划,在普通招生中增列计划,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

3.培育新产品,延长产业链。C学院科研一直致力于当地优质稻“太子米”、糯米的研究,水稻品质改良和病虫害防治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选育和推广了红糯优36、华两优2809、嘉优926 、鄂优926等4个水稻新品种,并大面积种植推广。此外,农产品深加工团队,瞄准年轻消费群体喜爱的气泡型、低糖型饮料市场,通过改进孝感麻糖的生产工艺,将麻糖从“吃”变“喝”,创新研发出五款低糖型的“液体麻糖”[24],拓展了延伸了当地特色的产业链。

4.效果。C学院的成立,客观上推动了H市现代农业经济的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281.5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43.14亿元,2021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1622亿元,居全省第三[22]。在促进地方产业发展过程中,C学院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了“三维度四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重点平台和基地,构建了分层递进的“实验—实训—实习—创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模式研究”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主要结论

第一,产业学院建设促进地方高校更好地履行核心职能。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职能之一,也是产业学院建设的中心任务。从案例1中可以发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型的产业学院,通过定制班模式,培养了符合企业要求,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案例3展示了人才培养不仅仅包括普通本科生培养,还包括正在或即将从事产业工作的社会人员;3个案例都显示,产业学院还可以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因此,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功能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国民教育系列培养,还包括在职人员的培训和再提高。产业学院的科研具有典型的应用型科研特征。案例2和案例3表明,校企合作科研转化型和校政企合作产业经济型产业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技术研发、专利转让、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入股、政策咨询、延长产业链等方式,解决了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推动和引领产业发展壮大、转型升级。产业学院社会服务职能集中体现在,其产生源于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根植于产业,建设目的和功能价值体现在服务区域产业链和区域产业迭代升级。3个案例都表明,首先,产业学院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锻炼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和加强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加贴近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其次,是通过应用型科研,促进了产业强链、补链和延链;再次,校企共建共享平台,客观上降低了企业的研发和中试成本,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第二,高校、政府和企业的三元互动,是产业学院功能发挥的基础。依据共生理论,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支持,需要企业提供人才培养规格、企业师资、实践教学资源、办学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区域企业也依赖区域高校专业提供的产业人才资源、科研服务资源、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产业的发展。因而,高校、政府和企业三元主体存在共生性依赖关系,三元的合作和互动实现了知识领域、教育领域和产业领域有效结合[25]。在本研究中,案例1定制班模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利用竞争性选拔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方式,获得了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降低了其在人才市场招聘合适员工的成本;案例2中,企业通过获取专利技术、转化科研成果、合作研究等方式,建立了与高校的紧密联系,减少了双方“信息不对称”,提高了应用知识产生的效率,降低了企业获得技术促进生产的交易成本;案例3中,政府有发展产业的需求,高校主动回应政府期盼,通过与企业合作,促进了原有产业链发展,并补充和延伸了产业链。因此,通过组织创新,推动高校、政府和企业的三元互动,是产业学院功能发挥的基础。

第三,合作模式是产业学院功能发挥差异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依据分析框架和3个案例的具体表现,将其划分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型、校企合作科研转化型和校政企合作产业经济型三种类型的产业学院,其中可以发现,合作模式不一样,是导致产业学院功能发挥差异化的重要原因。案例1中,定制班模式主要功能是高校培养了更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案例2中,高校的科研团队应用型科研和转化,推动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案例3中,高校通过政策咨询、具体实践和人才培养,推动了区域产业补链、强链和延链。尽管3个产业学院建设案例表现出差异,但在促进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上都有体现,只是显示度不一样。至于为什么会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可能与高校的学科专业发展基础、区域产业基础、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有关,不同的产业学院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相对“最佳选择”。

猜你喜欢
案例学院建设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