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雅
(商洛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商洛 726000)
西北联大是抗战时期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大学,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那个狼烟四起、艰苦卓绝的年代,西北联大的建立不仅使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得以保存,改变了以往中国西北高等教育落后的局面,也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布局和发展。它不仅是一次高等教育重心的西迁,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文化大迁徙。为更好地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西北文化水平,西北联大师生们秉着科学严谨的精神,创办了一系列期刊,以这些期刊作为报道重要事件、宣传抗战思想、汇集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学子的重要阵地,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作为学校形成和发展的见证者及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这些期刊既记录了这一时期西北联大各校的发展历程,也是那个特殊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最忠实的见证者和记录者。魏国英等[1]认为,民国时期“校报”在形式上“以高校为主要报道内容与发行范围,以学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具有新闻性,对学校工作和变化发展信息、对本校师生参与的活动给予相当报道”,都可以当作“今日成熟的校报形态”的“可贵探索”。西北联大学术期刊兼具校报、科普读本和学术期刊的特点及功能,并非单纯的报刊杂志,也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现代学术期刊,故西北联大的学术期刊无法与普通校刊加以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在相关研究中将其通称为“校刊”。此类期刊中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文献,带有明显的重学术倾向,可当作我国高校早期在学术期刊方面的有益探索。本文参照《西北联大史料汇编》中所收录的内容,将其纳入学术期刊的范畴。现有关于西北联大校刊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姚聪莉[2]以《西北联大校刊》为研究对象,对西北联大时期的社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探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徐婷婷等[3]对《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和《国立西北大学校刊》三种期刊中报道的科学演讲进行了分析,认为西北联大校刊报道的演讲内容贴近抗战主题,立足西北、扎根西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姚远[4]认为,西北联大和西南联大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在期刊出版方面有显著的不同。西北联大以文理综合性期刊居多,西南联大以各校名义出版、纯粹理工科期刊居多。徐婷婷[5]对应校史沿革研究了西北联大校刊,对《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和《国立西北大学校刊》三种刊物所发表内容进行了分类整理,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分析其传播环境、办刊宗旨、发行方式、传播类型、传播内容、编辑手法,特别是按新闻题材划分进行了具体的内容分析。目前,尚缺少对西北联大学术期刊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
西北联大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9月10日—1938年4月1日为西安临时大学时期,1938年4月2日—1939年8月7日为西北联合大学时期,1939年8月8日—1945年8月14日为五校分立合作时期1945年8月15日—1946年11月31日为三校一院回迁复校时期[6]7-20,[7-9],学界将这几个阶段通称为“西北联大时期”。姚远等立足充足的档案证据认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经历了‘五合为一’和‘一分为五’两个历史阶段,从其母体与子体的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各自回迁复校或永留西北办学,具有特殊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统一性,是一个扎根西北、分而有合、子母血脉相连的高等教育共同体。”[7-9]西北联大所创期刊的发展与此情况相对应,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阶段。从西安临大到西北联合大学,再到五校分立及其后时期,都为西北地区建立较为完整的文、理、工、农、医、师范等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学术期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西北联大各校学术期刊创办、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学界更加清楚地认识抗战时期的高校学术期刊发行和发展情况,也能够更加明确西北联大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以《西北联大史料汇编》[6]256-360《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档案史料选编》[10]《陕西省志·报刊志》[11]等著作中涉及1937年9月西安临大成立到1946年12月五校分立合作时期西北联大各校创办、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主要校刊为研究对象,对各校不同时期此类期刊的创办与发行、所刊载内容、编辑出版特点及其历史价值等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西北联大时期各校学术期刊的创刊及发行发展情况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由于刊物较多篇幅有限,战时情况复杂、资料保存不完整等原因,本文对西北联大学术期刊不能一一详述,只能择其概要,以窥其貌。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我国实行所谓“灭国先灭其文化”的恶毒战略,我国多所高校先后遭到残酷破坏,同时,高校的学术期刊出版事业也受到了严重摧残[4]。西北联大师生们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物资极度匮乏、出版印刷条件极端简陋的情况下,创办了一系列学术期刊,完成了一次了不起的科学研究的西迁。从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到五校分立及三校一院回迁复校时期,西北联大共出版各类学术期刊约30余种。其中,大部分刊物是在西迁后创办,如《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都是在西安临时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成立后分别创办。另有在抗战前即创办,由于战事而中断,在西北联大时期复刊的。如《地理教学》,是北平师范大学于1937年1月创刊,出刊4期后由于抗战全面爆发而停刊,后于1939年复刊。《西北农林》于1936年7月10日创刊,1938年复刊。五校分立后创刊并发行的学术期刊较多,但大多由于战时物资紧缺、资金严重不足等原因发行时间不长,且馆藏仅余部分期刊。如1943年7月15日创刊的《西北月刊》、1939年9月创刊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季刊》等仅出1期即停刊。西安临大时期创办的期刊为《西安临大校刊》。1937年9月10日,西迁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联合组成西安临时大学。《西安临大校刊》于同年12月创刊,成为西北联大正式成立之后最早创刊的一种刊物,也是当时西安临大唯一的一种期刊,共出12期[7]1141。西北联合大学时期的期刊主要有《西北联大校刊》和《地理教学》等。《西北联大校刊》于1938年8月12日在城固出版,至1939年6月,共出版18期,后于1941年11月16日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校刊》。《地理教学》为季刊,在1939年复刊以后重序刊次,为第一卷5~6期合刊,停刊时间和具体原因不详。
五校分立合作时期出版学术期刊相对较多,但大多发行时间不长,且停刊原因与日期目前多不明确。各刊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西北联大学术期刊各刊具体情况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表1中所列《国立西北大学校刊》前身为原《西北联大校刊》,后于1950年2月10日改为《西大校刊》。1942年7月1日曾改版,1944年1月复刊,11月12日复刊第4期为校庆特刊。自1945年3月起因物价飞涨、运行经费困难由半月刊改为月刊。《西北农专周刊》前身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刊,1939年4月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与西北联大农学院正式合组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该刊继续发行。此外,另有《陕西省志·报刊志》中记录部分刊物,如西北农学院农学研究所1938年办月刊《通讯》、半月刊《西北农学院通讯》,西北农学院1940年2月创刊的双月刊《北农通讯》,西北农学院农经会办《农业经济通讯》,1940年10月西北工学院校友总会编《西工友声》,1941年3月创刊、西北师范学院区党部月刊社编辑发行的教育类刊物《建进》,1941年8月创刊、西北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同学会编印的《农业化学期刊》,1942年7月西北农学院蜀农学会办《蜀农会刊》,9月西北农学院园艺系学生会编《园艺》,1943年西北农学院农艺学会办《农艺通讯》,西北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同学会办《农化通讯》,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会编《西工矿冶》,1944年西北农学院校友编《西农校友》,西北农学院园艺会编《西北园艺》,1946年西北农学院农经学会编《农经汇刊》[11]。
可见,西北联大学术期刊刊期和发行时间不等,刊期一般为周刊、半月刊、月刊、季刊、不定期刊等。发行时间最短1期,最长数年,由于处于战时,期间往往辗转不定,经历了停刊、复刊、改版等艰难办刊的过程。
尽管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办刊面临重重阻力,西北联大师生们仍以饱满的热情、严肃的研究精神、严谨的办刊态度出版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期刊,引领了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的学术潮流和高校学术期刊的走向。西北联大学术期刊多为文理综合性期刊,纯粹人文社科和理工科期刊较少,人文社科期刊少于理工科期刊。从期刊类型与发文主题上来看,西北联大学术期刊多侧重于宣传抗战救国思想、发表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报道校内重要事件、发布重要校纪校规等,体现了各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也体现了各校的专业特点。同时,紧密结合抗战时期的时事动态和斗争要求,积极探寻救亡图存之道。
学术性、专业性的期刊在西北联大学术期刊中占了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自然科学期刊较多,人文社科期刊较少。自然学科期刊如《西北畜牧》《昆虫与艺术》等。
《西北畜牧》是一种畜牧学专业期刊,所刊文章主要介绍西北地区的畜牧养殖及其发展状况,包括家禽、家畜的养殖及与畜牧业相关的内容,重视科学理论在养殖和生产方面的作用。该刊刊发了一系列与西北地区牲畜饲养、繁育有关的科学实验和调查报告等,如《宁夏省滩羊产区访问记》《农林部第一役马繁殖站在关中》《陕西同羊与其毛质之一般的观察》等。除了对国内畜牧业的关注和研究,该刊还刊发了国外相关的著名论著,介绍了国外先进的养殖方法,以此传播科学养殖观念,普及畜牧业相关知识。如郑子久翻译的《影响窠之大小仔猪产重及母猪泌乳力之各种因素》、梁钰翻译的《豆积肥育羊羔的价值及其利用方法》、郑永泉翻译的《增进繁殖群中家禽生产之方法》、黄兆华翻译的《几种牧草中胡萝卜精之含量》等。此外,也关注到了影响牲畜数量和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牧草,如王栋的《牧草之重要》、黄兆华的《几种牧草中胡萝卜精之含量》等,研究如何提高牧草质量来达到牲畜的增产增量,以此给牧民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昆虫与艺术》属生物学期刊,由著名昆虫学家周尧创办的天则昆虫研究所出版并发行,主编为周尧。1946年春,著名昆虫学家周尧在国立西北农学院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民办昆虫研究所——天则昆虫研究所。天则昆虫研究所集研究、出版和科普宣传于一身,出版发行了《昆虫与艺术》《昆虫通讯》和《中国之昆虫》三种刊物[12]。《昆虫与艺术》所刊登文章以昆虫学研究为主,还刊发昆虫界近期资讯,此外,还刊载记人记事类文章。如周尧的《怀念业师SILVESTRI教授》《胡铁生先生》等。此刊每期的封面都印有周尧亲笔绘制的样式精美的昆虫图案。其创刊号刊载了周尧的文章《各省应速成立昆虫局》,从害虫防治、传染病防范等角度倡议各地尽快成立昆虫局。其余研究文章,主要对某一类昆虫或者食虫植物进行研究,专业性很强,必要时会插入手绘图案加以说明。消息类文章则刊登国内外昆虫研究动态或昆虫学研究奖项获奖情况等。
《地理教学》属于教育学刊物,是为普及地理学教育、培养中小学地理学科师资力量而创办的。1939年7月复刊后该刊仍秉承这样的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介绍地理学方面的新知识新发现;提供地理学相关教学资料;讨论地理教学原理及实施方法;解答有关地理教学中的疑问[7]1172,以及地理图书介绍、时事问题研究、国内外地理消息等。《地理教学》主要针对地理学的普及教育、地理学师资力量的培养而创办,地理教学类文章是该刊的重点内容。如复刊后第一期合刊中刊发的文章《地理测绘与地理教学》《地理教学经验谈》都是对地理教学的相关论述。还有对区域地理的研究,如《城固县气候志初稿》《汉中盆地的地理与人生》《南郑商业地理之研究》《中国西北之植物地理》等。也关注到了抗战局面、世界局势与地理状况之间的关系,如《对日抗战与中国地理》《从地理方面检讨中欧政局的演变》等。同时,还刊发了部分译作,如金瑞莘翻译的Gorder East所著的《地中海问题》等,都是与地理学专业相关的内容。
西北联大学术期刊既有专业性期刊,也有综合性期刊。其中,综合性期刊居多,如《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西大学报》《西北学术》《西北学报》等都属于文理综合性期刊。这类期刊往往内容较为驳杂,学术性和专业性不突出。《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国立西北大学校刊》《国立西北工学院季刊》《国立西北工学院月刊》《西工友声》《西北农报》《国立西北农学院院刊》《西北农专周刊》《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务汇报》《师声》《纪念专刊》《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近况》《中等教育季刊》《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等均为综合性较强的校刊,其刊发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公文、会议记录、学校新闻、学校公告、各项管理制度和办法、社会新闻或重要校内外事件、演讲或讲话词等,也包括学术论著、新书介绍等,理论研究和著述内容在综合性刊物中相对较少。如《西安临大校刊》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学校内部校务、教务情况的相关通报,各种文书政令的颁发通告,校内新闻报道,以及学校师生组织救济当地受战争残害的民众、当地组织宣传队等活动的简讯。《西北联大校刊》延续了《西安临大校刊》的形式和内容,不仅刊有西北联合大学工作概况、学校组织系统情况说明、学校常务委员会议报告及决议案摘要、各院系重要事项和新闻、各系科目表及说明。此外,还发表了部分学术论文。《国立西北大学校刊》的内容涉及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演讲词摘要、校内重大事务、学术研究问题等。这类刊物,内容看似较为杂乱没有系统性、专业性不强,但其更加全面、具体、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时期各校的真实情况,是学界研究这一时期中国高校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此外,部分期刊名为专业期刊,实际上所刊不局限于学术论著,其内容多样化,兼具综合性期刊的特点。这类期刊,虽为学术期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不仅包括学术研究成果和相关论著,还包括文学作品、学校各项章程及重要档案。因此,本文也将其归入综合性学术期刊。如《西北农林》,是一部农林学科的研究期刊,它既是西北农学院的校刊,也是一份发扬农林学科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该刊以阐述农林学理,传播农林知识,发展农林事业为宗旨。主要刊载农林知识、农林学理及相关的研究论著,如《四年来对于西北初期造林中主要树木之研究》《中国豆渣酿酵中一毛微新种之研究》《陕西渭河滩地土壤之研究及其与造林之关系》等。还有讨论农林工作发展的论著,如戴家齐的《复兴中国农业论》,著名水利学家、教育家李仪祉的《我们须要提倡西北农村建筑》等。除了这些专业性研究,此刊还载有学校对西北地区农林状况的调查报告,包括畜牧、森林、农作物虫害、人口等的调查报告,以及学校所在地逐日气象要素记录等,给西北地区的农林发展状况研究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料。此外,还刊登了与农林有关的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刊载了本校组织大纲、本校学则、各专业组概况等,还包括学校相关的重要通讯、重要文档等。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学术季刊》虽名为学术期刊,但其所刊内容不只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学术著述,还包括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其学术性著述主要涉及教育学研究、文史研究、语言学研究、音律研究等,还包括考古发现、专著介绍。如创刊号《教育》栏目发表的教育学家李建勋的《抗战后吾国高等教育之趋势及其改造》,金澍荣、杨少松的《西北中等学校师资问题之一斑》,王凤岗的《中学训育的专论及方法》等文章对我国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反思,并对其改造路径进行探索。在第2期刊登了教育学教授郭鸣鹤的三种专著。该刊文学研究多偏向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如近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王汝弼的《左徒考——屈赋发微之一》、李嘉言的《长江集考辨——贾岛年谱附录之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如赵兰庭的《广韵反切上下字表及校勘记》,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的《复合词构成方式简谱》等。史学研究收录了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论著,如文史学家程金造的《史籍斟读》、考古学家阎文儒的《羿居西方说——兼论上古传说之东方民族》等。还有音乐学方面的研究,如王汝弼的《声乐探微》、李世权的《隋唐八十四调解说》等。其他学科的研究还有如《变形虫的采集及其简易的培养法》《心理失常的原因及其救治》《体育活动对心理卫生的贡献》等文章。此外,该刊还刊发了多篇文学作品,如刘朴、黎锦熙的多首七绝、五绝、五古、七古等。
此类学术期刊往往所刊发内容覆盖面较广,但同时又兼顾了专业性,在理论研究上容纳了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
西北联大学术期刊秉持科学严谨的办刊精神,不仅使西北地区高校学术期刊初具规模,也奠定了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基本编辑出版模式。其办刊宗旨明确,收录内容广泛,专业覆盖面广,编辑手法多样,栏目丰富多彩,兼具学生、民众的科普读物和学术期刊的特点与功用,体现了高等教育在抗战时期为保存民族教育力量所做出的努力,也体现了西北联大各校的办学宗旨和专业培养方向。
西北联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明确,体现了战时的特殊需求、各校的办学宗旨和专业特点。西北联大学术期刊中文理综合性期刊居多,学术期刊中自然学科刊物多于人文学科刊物。在专业学术研究方面,不仅有具体的要求,也有方法的指导。章文才在《西北农林》复刊词中讲到农林研究的宗旨时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农林研究要着重于实用生活之改进、着重于科学学术之阐明、着重于大多数人民之福利,并且在农林研究中应用研究与理论阐述应该相提并重通力合作[13]。
《西北学报》编者在其发刊词中表示,从办刊伊始,就要目的明确。并鲜明地提出了办刊三大使命:要团结西北青年,融合民族情感,抛弃种族偏见,团结一切力量建设国家;要发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将我国优秀的文化成果推广至世界,使中华文化结出新的辉煌文明成果;要促进西北建设,复兴国家,要汇集有关领域专家意见,同时重视社会调查和统计,并设计具体改革建设方案,为政府和相关社会人士提供参考资料[14]。郭文鹤在《西北学术》发刊词中也明确提出要将“发扬我民族之精神”“融合现世界之思想”“建设西北”[15]作为办刊目标。
西北联大学术期刊都以民族复兴、国家建设为己任,在整个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创刊者们尤其重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历史文明和学术成果的传承和发扬,也特别注重科学研究成果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对民众的科学启蒙作用,对青年学子们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西安临大校刊》作为综合性期刊,其所刊发内容涉及了多门学科多种文体,栏目设置也较为多样化。陈剑翛在《西安临大校刊》发刊词中提出:“凡校内规划、法令、文艺、课程、训导方针以及全体师生之学术言论思想,悉选载之……”[16]该刊所发内容包括临大校内各项事务、校内教务情况相关通报、文书政令的发布、新闻报道及校内外活动简讯等,另外也包括部分学术问题的讨论。其常设栏目包括《友声》《章则》《校闻》《专载》等。《友声》中主要刊登重要人物行迹或任职信息、校友简讯、教育文化简讯等。《章则》栏目主要刊登学校各项办事细则和管理办法,如宿舍规则、教员及学生请假规则、借阅图书规则、学生团体组织规则、旁听生规则、防空警备办法、学术讲演办法、物品管理办法、成绩评定办法等等。对校内各项事务的办理和流程均有说明和规定,并附有常用的几种章程表格样式。《校闻》中主要刊登校内活动或赛事等的新闻报道、院务会议记录、院系编制组织情况、师生服务抗战的活动情况、学生受训情况、在校学生及借读生情况统计、学期教学安排、部分课程开设情况等。《专载》中主要刊登在校生下乡宣传队讯息、学生会简章与工作计划、服兵役宣传、校刊编辑及发行办法大纲等内容。除这几个固定栏目外,还刊登了学校图书馆建设、新增加图书、学校内部防空洞建设、师生宿舍建设,以及学校近期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议等最新情况。同时,也对当时京津等战区情况进行跟踪报道,使在校师生可以了解到最新前线战况,以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学校相关活动。
《西北联大校刊》及其后的《国立西北大学校刊》承续了《西安临大校刊》的栏目设置,并在其基础上又增加了教育部令、转载、特载、论著、课程标准、会议记录等栏目,使栏目更加丰富,收录内容更加全面细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学术季刊》虽只出版了3期,但栏目设置也十分清晰。其创刊号中包括《教育》《文史,艺术》《文艺》等栏目,其后所出的两期中还包括《政教》《语文》《史籍》等栏目。其他期刊如《国立西北农学院院刊》《西北畜牧》《西北农专周刊》等也都设有多个固定栏目,所刊发文章按栏目分门别类,更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作为高校学术期刊,西北联大学术期刊拥有雄厚的学术研究资本,其主办者、主编者、主笔、作者都是各高校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素养的学者或是学生。
西北联大各校汇集了全国很多一流的学者和教授,如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文学家教育家许寿裳、古文献学家书法家和诗人顾学颉、教育家李蒸、教育家李建勋、古典文学家王汝弼、政治活动家教育家许德珩、教育家马师儒、文学家罗根泽、历史学家陆懋德、历史学家侯外庐、历史学教授“老太婆”许兴凯、历史学教授许重远、高等教育专家水利学家李书田、哲学家教育家李达、地质学教授郁士元、地理学教授殷祖英、翻译家曹靖华、数学家教育家傅种孙、体坛元老王耀东、病理学家教育家徐诵明、考古学家黄文弼、物理学家教育家岳劼恒、工程教育家冶金学家张清涟、地质学家张伯声、历史学家李季谷、政治经济学家罗章龙、体育教育家谢似颜、著名学者杨若愚等等。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争中辗转于迁校坎途,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教育力量舍生忘死殚精竭虑。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本身就是学术期刊的创办者、编辑者和主笔,他们以学术期刊为平台,阐发学术理论,发扬学术研究成果,激发民众和学生复兴民族、建设国家的爱国热情。
西北联大校歌就是黎锦熙与徐寿裳合作完成,发表在1938年第6期的《西北联大校刊》上。仅《西北联大校刊》就发表了各位学者的多篇文章。如黎锦熙的《社会教育和民众祖训中间的桥梁》(1938年第 2期)、《现代方志之“三术”与“两标”》(1938 年第 4期)、《方志广“四用”破“四障”议》(1938年第5期),以及《方志拟目》系列文章;徐寿裳的《勾践的精神》(1939年第12期集训专号);徐诵明的《如何能使此次抗战达到最后胜利》(1939年集训专号);陆懋德的《汉中各县诸葛武侯遗迹考》(1938年第6期)、《汉中各县诸葛武侯遗迹考(续)》(1938年第7期);抗战时期教授从军第一人的郁士元的《沔县煤矿区之地质》(1939年第8期);历史学教授“老太婆”许兴凯的学术演讲稿《抗战的经验与教训》(1939年第9期)等。又如《西北学术》所刊陆懋德《汉中区的史前文化》(1943年第 1期)、《观古杂谈》(1943年第2期)、《汉中古迹杂咏》(1944年第4期);岳劼恒的《洒石酸甲酯之旋光研究》(1943年第2期)、《Biot-gernoz型复杂化合物之旋光的研究》(1943年第2期);黄文弼的《吐鲁番之历史与文化》(1943年第1期)等。
各学术期刊所刊登各位学者学术成果和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同时,学校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他们在学术期刊上刊发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是文学作品,也为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如西北联大地理系毕业的田世英,在1940年至1949年,历任四川教育科学馆研究员兼第二研究室主任,国立四川大学副教授,《西北联大校刊》1939年集训专号就刊登了他的《从集训得来的三点新认识》。《西大学生》也刊发了多篇优秀学生作品。
西北联大处于抗战的特殊时期,背负着保护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西北联大师生们在衣食无着的条件下,坚持学术办刊、科学办刊,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具有重大意义。西北联大学术期刊的创办不仅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高校期刊出版的大迁徙,也完成了一次学术成果的跨地域大传播,为西北地区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基础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办刊者们科学严谨的办刊态度、求实奋进的工作热情、大胆创新的探索精神都是留给后世学人和办刊者们的宝贵财富。
西北联大学术期刊丰富了抗战时期高校教育的内容,保存并传播了大量西北联大学人的行迹、著述和学术成果,值得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利用。尤其是综合类刊物,真实记录了这一时期各校的详细情况——从国民教育部政令到学生宿舍管理条例,从抗战局势到校内各项活动。既有学术研究成果,又有诗词歌赋;既有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又有慷慨激昂的爱国激情;既有脚踏实地的本土研究,又有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西北联大学术期刊对各校在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发展,都有非常详尽的记录,对研究者们了解这一时期中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体系的构成,无疑都是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西北联大学术期刊上所刊发的论著对各相关专业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作为当时西北学术研究的主阵地,西北联大学术期刊对人们了解抗战时期中国高校的学术研究方法和策略,以及更加清晰地认识我国高校学术研究的历程,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西北联大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指导实际生产生活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抗战时期的生产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北联大校刊》第15期曾刊载王镜铭的《战时大学推行民众教育意见》[17],文中提出:一是“教育与农村相结合”,也就是大学的教育应在农村中进行,给农民教授相应的知识;二是“政教相结合”,即大学的教育应该和当地政府合作,使学术机构和行政机构在合作中并行发展。《西北联大校刊》第2期登载了西北联大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报告,提出:“第一,培育人才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第二,以先熟知后深入的方式将学术推广到社会中去;第三,深入到社会中去共同受益;第四,参与抗战建国,贡献方针战略专业技术,并且规定专科以上高等院校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其所在省服务。”[18]
《西北畜牧》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除了对国内畜牧业研究的关注,该刊还发表了许多国外的著名论著,介绍了国外先进的养殖方法。我国西北地区是抗战期间及抗战结束后国防建设的重要区域,《西北畜牧》通过介绍有关畜牧饲养的理论,指导牧民掌握管理家畜的有效方法,力求畜牧业生产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进而为前线提供重要物资,支持抗战。《西北农林》对于促进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助益,同时,对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西北联大学术期刊成为沟通教学、科研与民生之间的一座桥梁,真正做到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共同促进了我国科研与各项相关产业的发展。
西北联大学术期刊记录了西北联大成立、迁徙和发展的过程,是校史编纂、教育史溯源的重要史料来源。如西北联大文理综合类刊物,内容看似较为杂乱没有系统性专业性不强,但其更加全面、具体、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时期各校的真实情况,是学界研究这一时期中国高校发展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能让人们对于那个时期的史实有一个更加深入直观的了解和感受,对于校史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档案学价值。
《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作为当时西安临时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各自唯一的出版物,对稳定在校师生的情绪,传播最新的学术信息,下达最新的政府教育政令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研究民国时期各大高校迁移合并情况,以及相关各校校史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也成为高校间、学者间、师生间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
西北联大学术期刊发表了众多知名学者的重要论著,记录了西北联大各校的教学、科研、学术研究及相关政策文件等,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和学术价值,成为抗战时期高校学人们重要论著和思想的承载者和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者。
陈剑翛在《西安临大校刊》创刊词中提到要“以选载‘全体师生之学术言论思想’为主旨”,承担起抗战特殊时期传播“教育情报”的重要责任和任务[16]。《国立西北大学校刊》创刊词中也提到要“以本校工作设施及各院研究工作为主”[19]。如地理教学刊物《地理教学》为人们了解民国时期的地理教学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也为研究世界各地的地理问题保存了重要资料。《昆虫与艺术》是昆虫学研究方面出版较早的刊物,当时的陕西物资匮乏,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十分不易。但其所收录的文章质量很高,图文并茂,代表了当时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发展水平。
西北联大学术期刊记录了西北联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卓绝的斗争,期刊成为抗战宣传的重要阵地,在我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北联大校刊集训专号》就发表了多篇号召学生积极参加集训,积极投入报国事业的文章。如时任陕西省学生集中训练总队名誉总队长的蒋鼎文的《抗战中青年学生应有之努力》、时任陕西省学生集中训练总队代理总队长的周士冕的《怎样做一个时代的青年》,还有徐诵明的《如何能使此次抗战达到最后胜利》、李季谷的《中国历史上所见之民族精神》等文章。正如西北联大学校开学典礼上校常委徐诵明代表校教职工讲话时所说:“在抗战期间最高学府学生应如何救国?不一定非拿枪杆到前线去才是救国,我们在后方研究科学增强抗战的力量,也一样是救国。”[20]国立西北大学地质地理系郁士元教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弃教授职务和安定的生活而报名从军。他不顾家人的阻拦,志愿从军,响应号召,在43岁时投笔从戎毅然奔赴军旅参加抗战,后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抗战结束之后他又脱下军装,回到学校继续教书治学。可谓文能纸笔做学问,武能战场上御敌。
西北联大学术期刊是我国高校期刊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在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期刊的出版和发行极为不易,往往因为各种外在原因而中断或是停刊。西北联大师生们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坚持教学和科研,坚持科学办刊,让学术的种子在西北大地上牢牢扎根并广泛传播,为我国近代教育火种、学术成果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方光华说:“没有西北联大,就没有今天的西北高等教育。”[21]这样的评价实事求是地说明了西北联大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西北联大将高等教育体系植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学术期刊就是其主要平台。西北联大为我国抗战结束后的西北地区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学术期刊的出版和发行功不可没。西北联大在不同时期都有具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创刊并发行。但由于处于战时物资紧缺、资金不足、印刷条件极差等原因,很多期刊发行不久便停刊,很多刊物未能保存下来或者保存不完整,现今馆藏仅余部分刊期。西北联大学术期刊大部分为文理综合性学术期刊,纯专业期刊相较而言偏少,其在学术性刊物的创办和编辑发行过程中所作出的有益探索,使我国近代高校学术期刊形成了一定规模。西北联大学术期刊发表了众多著名学者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译作,引领了西北地区学术研究的潮流和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完成了科学研究与区域文化的融合。同时,将教学科研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结合抗战时事动态和斗争需要,积极探寻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道路。处于抗战的特殊时期,西北联大发扬科学研究精神,为保存和复兴民族文化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西北联大学术期刊的创办,在抗战这一时期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抗战时期文化成就的保护和延续、教育成果的保存和壮大,以及近代学术期刊的发展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