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玥
中国戏曲是一种地域性极强,具有鲜明艺术性、民俗性和综合性的艺术样式。戏曲在数量上就达到了三百六十多种,因为其多种艺术形式相互捏合的性质,所以在中国戏曲中可以看到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其中以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越剧最具代表性。其无论是从艺术风格、美术风格,还是音乐风格上,都在融入了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带有浓烈地域色彩的独特风格。中国戏曲在形式上分为民间歌舞、滑稽戏和说唱,戏曲追根溯源是由原始歌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而来的。自汉朝起,经历了唐、宋等历朝历代的发展,才形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诞生于民间,所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同地方的地方戏剧,多和当地的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来源于群众的智慧,是通过时间沉淀出来的艺术陈酿。戏曲的传播路径,不是通过笔墨纸砚,而是通过人与人口口相传,其中自然有着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腔调、不同的声音条件,所以形成了同一种戏曲门类里不同的唱腔,各有千秋,百花争艳。中国戏曲的作曲过程,不是停留在文苑深巷之中,每一个作曲人,同时也是戏剧表演的参与者,有的是演唱者,有的是演奏者,所以戏曲的创作与实践过程是相辅相成,二者合二为一,缺一不可。戏曲的演奏分为唱、做、念、打,每一种乐器都是为了戏曲中展开戏剧矛盾,刻画人物性格,增加舞台气氛而设计的。中国传统戏曲中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器乐伴奏,但总的来说,大体上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是弦管乐器,武场是打击乐器。在戏曲中,文场演奏主要是为了表现剧目的场景音乐,烘托气氛,武场多用作配合剧中演员的念白、延长、动作身段,使得演唱或动作更具节奏感。虽说戏曲音乐有清唱一说,但保有完整演奏的演出显然更具节奏感,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声乐,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长处。
作为一门传承至今的艺术形式,京剧在诞生至今的200多年中,随着国力日增,逐渐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而戏曲诞生于市井,发展于民间,一切戏曲皆可以看作是现代史的一部分,贴近民间生活与情感,与国情民情,甚至大时代下个人的感情息息相关。例如被广为传唱的京剧的传统剧目《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三国戏,其中《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整个唱段疏散飘逸,宛转悠扬,且不乏月琴替代琴音的独奏,完美融合了月琴抡、挑、跳等技巧,将诸葛先生临危不乱,掌定乾坤的一代奇人风采展露无遗,这同时也是传统剧目中月琴最为著名的独奏,京剧前辈们的作品一直传唱至今,历经沧桑,仍有着难以磨灭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新编现代京剧的蓬勃发展,月琴、三弦以至于弹拨乐在京剧伴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弹拨乐从昔日辅助京胡的“下手活”逐步发展为与京胡相辅相成,成为领奏乐器,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弹拨乐的崛起,能更加细腻的展示戏剧人物丰富的内心感受和音乐效果,为观众呈现出更好地试听感受和沉浸式体验。随着各种各样的新编现代戏的发展,现代戏中又以《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等最具代表性,它们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外国艺术形式的结合方面为后续的新编现代戏做出了杰出的引导作用,除了在艺术上强调精雕细琢之外,对于音乐伴奏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极大地发展了戏曲伴奏门类,突破了戏曲伴奏在戏曲表演中的上限,开辟了中国戏曲程式改革的道路,在实际应用和艺术再创造上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就。以南京市京剧团近年来出品的三台新编京剧《花好月圆》《鉴证》和《梅园往事》为例,这三部剧的情节氛围全然不同,但作曲风格皆是运用大篇幅的月琴领奏来塑造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场景氛围,把对月琴在京剧伴奏中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现编现代京剧《花好月圆》在立意上是一部合家欢题材的轻喜剧,弹拨乐的比重罕有地超过了主奏京胡,而作为弹拨领奏的月琴,更是肩负起了节奏把控的重担。晨曦出府的轻松欢快,演员之间的插科打诨、诙谐幽默,月琴用点、跳、挑、搓,强而不炫,弱而不虚,演绎起来让人身临其境。随着剧情的发展,男主人公回忆自己的一生,青年丧妻、中年丧子,落得孤单一人,却也并未沉沦。《鉴证》前半段的唱腔,光绪与慈禧短暂的喜乐融融,由月琴弹奏起来轻松诙谐,却也为日后的杀机四伏埋下了伏笔。剧中人物光绪的重点唱段,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被拔去羽翼的囚鸟心境,月琴的一段独奏,将光绪皇帝家国破碎、生不逢时的心绪展现在观众眼前,让人见证了那份愤懑和悲凉。月琴的“长抡”由浅到深、由轻到重,伴着演员的清唱,与其他弹拨乐的合奏把剧情推向高潮。幕间曲的配乐更是把剧情的起承转合、节奏过渡,把握得丝丝入扣,着重体现出了月琴的特点。《梅园往事》剧目的开场由月琴领奏,一群小学生去参观梅园新村,偶遇当年周恩来总理的机要秘书李彩凤老婆婆,欢快的旋律烘托出小朋友们的阳光朝气,随着李彩凤老婆婆的回忆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46 年5 月,周恩来同志来到南京会见各方记者,面对中央日报记者的质疑挑衅、故意抹黑,周恩来同志机智应对,弹拨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这场“智斗”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随着剧情的推进,民主党派的闻一多、李公朴先生等知名人士,被国民党暗杀牺牲,剧情随之来到高潮,周恩来先生来到雨花台吊唁烈士,慷慨激昂的情绪由月琴抑扬顿挫的演奏,如泣如诉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故事的结尾,蒋介石在周恩来先生的强烈要求下,勉强与中共代表团会面。最后一段快板对唱把二人针锋相对的情绪展现出来,月琴强有力的弹挑和快速的搓弦,完美地塑造出周恩来先生临危不惧、底气十足的心境。让这场激烈的对决,不再流于表面,更加立体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该剧在主题上是一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抉择。谈判进程长达六个月之久,周恩来先生作为代表团的诀策人,带领着革命先辈们以大无畏的精神与巧妙的策略,与国民党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博弈。先辈们临危不惧,与敌方巧妙周旋,靠着坚定的信念与不怕牺牲的精神,使我党、我军解开被动局面,化险为夷,做到了中原停战、东北休战,并让受到国民党蒙蔽的各个民主党派,重新与共产党站在一起,一举粉碎“伪国大”的阴谋,令全国人民看清国民党挑起内战的丑恶目的和共产党的巨大诚意。在民心道义上战胜了国民党,为当时贫穷积弱的中国争取到了停止内战的喘息时间,为和平民主赢得了时间。
翻开沉甸甸的中华戏曲史,不难看出,凡是能够流芳的作品,大多关注真实的人物内心,多宣扬向善向上的积极力量。这其实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永恒主题”,而作为京剧艺术的继承者,无外乎站在当下,做好继承与价值谱系的工作,确保那些有价值的事物、有价值的思想,不被所谓时尚遮蔽,把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持续地打捞提炼,从中萃取营养,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重放光芒。相较于传统京剧更加侧重内心的描写,而月琴和所代表的弹拨乐,在其中承载了更多在内在的工作,配合磅礴的弦乐与武场,使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意得到了突出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