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海
“红色题材”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热门的艺术创作题材,但“红色舞剧”这一概念是经过不同时期积淀而成的,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表述,其形式和主题由简单到复杂。红色舞剧这种特殊的艺术创作类型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承担着一种无实物的记叙功能,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载体,还是见证中国革命历程的艺术载体。
红色舞剧发展至今天,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当前的红色舞剧,会更加注重艺术性、思想性,摆脱了原有的硬性政治说教,开始转向用软性手法进行思想引导,更加注重作品与观众的双向互动。即使是同一题材也会有不同的时代审美和观众反馈,因此我在准备着手编创舞剧《吴印咸》之时,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红色经典代代相传、代代歌颂,我们抱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在回望历史,是复刻历史还是传达心境?
舞剧《吴印咸》的创编初期需要进行采风等活动,充分了解吴印咸为中国摄影和电影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与拍摄经历等,以便在编创中力求真实还原历史原貌,塑造故事和人物形象,充分展现吴印咸当时的心境与体会。采风的过程是编导和演员必须要经历的,通过对人物的了解和感悟,主创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在学习和演绎革命历史文化的同时产生对历史和人物的崇敬感。
虽然以红色题材为内容的舞剧很容易被扣上“老套”的帽子,但如何赋予红色题材艺术品质成为主创团队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创作宗旨上,我们主创团队的出发点是掌握当下时代中的人怎样看待曾经的英雄人物,追求一个有血有肉铁骨铮铮的形象,尽量避免革命英雄脸谱化的塑造特点,从人性角度为观众呈现更加立体的吴印咸,通过与女儿、与老师、与战友的情感,系列铺陈开来影像与回忆,串联讲述他在完成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摄影和电影事业过程中的艰难困苦,折射出他热忱的家国情怀和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
通过对红色舞剧的创作实践,我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的艰辛,实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这也是我们创作团队编排舞剧的初衷。红色舞剧最重要的精神内涵是传播革命文化中的文化内核,红色舞剧的创作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直接的联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然而距离当下现实社会较远。舞剧《吴印咸》的创作团队和演职人员年龄段大多集中在八零后、九零后,相较于他们的长辈,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距离革命战争年代己经非常久远,不能够切身体会到当时的革命精神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因此创作团队初期秉承的观点在此刻得到显现,将我们这代人看待历史的态度呈现在舞台上,从而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吴印咸从应邀参与拍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历程开始,一路所拍摄的系列作品,逐一展现了他在烽火硝烟的年代毅然奔向自己所热爱的一切。创作团队将影像搬上舞台,一幕幕一帧帧的珍贵影像不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突出了舞剧主题思想,还展现了主人公吴印咸的心路历程。
红色舞剧的思想主题与社会主旋律紧密相连,用舞剧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组成舞剧的每一个舞段,必然是既围绕主题又紧扣人物的,舞剧《吴印咸》在展现他摄影历程的一幅幅画面时,以他自身经历为主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为隐藏主线,环环相扣,从《风云儿女》《呐喊》《前线视察》《纺纱》《嬉戏》等剧中集中展现吴印咸的光辉生涯。著名的红色题材舞剧《东方红》作为中国红色舞蹈作品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不是单纯地呈现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程,更是在作品中融入了毛泽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通过宏大叙事的歌舞形式宣扬这种政治主张。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开始解放思想,逐步接受更多的新思想,于是在艺术创作上也有了更开放包容的特点。红色舞剧不再将内容重点放到政治宣教上,转而开始追求艺术性。尽管还是红色舞剧的形式,其功能已经开始从“文艺为政治服务”转向“文艺表现政治”,将大情怀放在“小人物”身上进行体现,红色舞剧的内容开始减少革命斗争的宣教,淡化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崇拜,把直白的宣传教育内容转化为人们对历史的缅怀和对革命先烈的景仰。这种对革命历史文化的回顾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群体记忆,并且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使每一个中华儿女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舞蹈作为一种“不能说话的艺术样式”,很难说故事、道心理、树人物。试想一下,用舞蹈来展现谍战剧,而且要表现得惊心动魄,又不能借助语言,这是非常考验想象力和艺术功力的。然而正是那些似乎与红色题材有些“隔膜”的青年创作团队,却用自己的热情,将红色故事展现得独具特色、充满感染力。
首先是要发现和挖掘艺术形式的特长。如果陷于传统思维,就会对某些艺术形式的短板看得过重,认为一旦人物不能说话,细节不能尽显,必然削弱艺术感染力。但是如果撒开想象的马蹄撒野驰骋,就会发现,把短板化为强项,是一件可能的事。不同的红色题材,具有不同的特质,如果将特色题材和特色强项相结合,可能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在《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年代,压抑的氛围是彼时的常态,不用有声的语言,而用无声的肢体动作,真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简练的舞美空间里,淅淅沥沥的雨声、紧张的音乐节奏、撑着黑伞行色匆匆的黑衣人、简单的几段舞蹈,就将紧张悬疑的气氛展露无遗,充分发挥了舞剧的特色。尤其是人物内心的忐忑、痛苦、纠结等,有时用语言表达,反而会显得浅薄,而舞剧具有先天的长于抒情的强项,它可以通过极具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视觉化,给观众极大的想象空间。
其次是如何处理表现英雄的课题。对英雄不能只是仰视和膜拜,还要平视和理解。在以往的有些红色题材创作中,创作者机械地将党性和人性对立起来,把英雄人物塑造得缺乏人情味,致使观众对主旋律创作有所反感。谍战剧《麻雀》编剧海飞曾指出:“如果要写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首先必须要忘掉红色两个字。我一直都认为,先得写好故事写好人。然后,我们再往这个红色的方向上来倾斜。如同一个歌唱者,首先得有基本的唱功,能唱好歌,然后再来选择唱什么样的歌。”岂止是影视作品,其他艺术样式亦然。红色题材不能只是红色,更多的是要立体地展示人性,要让英雄人物活起来,否则就会流于说教,削弱艺术感召力。于是在舞剧《吴印咸》的创作中,我们吸取前人之鉴,在表现人物上没有陷于简单化和表面化,而是在故事中突出形象,在一个个事件中体现感情。
如何将真实历史中行走的人物不仅仅当作一个符号,而是视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并让他们和当下的人们产生互动,这是红色题材必须回答的问题。在回答时,不但需要对内容进行考量,还需要对形式反复琢磨,在艺术创作上,如何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相辅相成,如何发挥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如何抓住当下青年观众的心,这是需要艺术工作者经常思考的。
舞蹈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描摹再现。它是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迸发和情感的升华。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特质决定了它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当今是一个文化趋向多元的年代,也是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年代,每一种文化因素对于重建这个时代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发挥着作用。作为此次舞剧的编创者之一,希望身处在这个社会文化复杂多变环境中的我们,对先辈们光辉事迹的赞颂和传唱是带着我们自己的思考,而不只是简单地复刻与还原历史,用舞蹈的方式进行呈现也是为了展示出时代变迁中编创者们对“红色题材”舞剧的创作与思考。我们将秉承“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核心理念,在红色题材舞剧编创中体现出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使红色题材舞剧不断焕发出耀眼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