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巍,王 洋
(凤城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凤城 118100)
黑木耳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食用真菌,原始野生黑木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要求。本市由于拥有黑木耳生长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以及充足的原料资源,再加上后天的较成熟的栽培技术,发展黑木耳露地栽培生产较早,而且由于见效快,产值较高,使黑木耳生产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形成了本市食用菌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在为农户增加经济收入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凤城市黑木耳生产也逐渐实现了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即由露地生产逐步转向棚室吊袋栽培。为进一步发展黑木耳产业,现将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不同于早先的露地摆袋栽培,是采取成串悬挂方式,在单位面积上,投放料袋数量能达到露地投放量的5倍。同时,棚室生产黑木耳受棚膜等设施保护,生长过程少受自然气候影响,温湿度基本可调控,产品品质很少受外界影响无污染,并可按照市场要求调控上市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在东北地区,木耳生产基本以干品上市。棚室式立体吊箱将种植黑木耳的菌种,由传统的大朵、菊花状、多筋脉的小品种,向出耳齐、厚、黑、单片、无根、小筋脉或无筋脉的耐水抗逆性较强的中早熟性品种过渡,在每年秋木耳生产完成后即进行下一年的种植准备,并尽量做到早增温、早开口、早出耳、早收获、早销售。
种植场地选用地面较平整的土地,并保持通气良好、向阳、水源丰富清洁、周边无污染源、不积水。大棚建设时多使用钢筋结构。普通大棚跨度为8~12米,长短根据种植区域和栽培数量而定,一般大棚方向要求为南北走向,使菌袋内受的光照条件较好,且大棚要在两头打开门,宽度在2米以上,有利于通风调整大棚内的温湿度。钢架结构大棚一般最高3米,为保温、保湿、遮阴和避免雨水过量,要在棚上覆膜及遮阳网。吊绳直接拴在棚架上,稳固性差,但成本低,棚内单独设置吊架势必增加成本,综合考量,本地多采用加固棚架,吊绳直接拴在棚架上,每万袋需投资1万~1.5万元。
钢架大棚的内框架上通常要安装若干个横杆,用于拴扎吊绳。横杆两个为一组,组内横杆间隔在30厘米左右,每组横杆中间还留有作业道,间距一般60厘米。在作业道上部加铺喷水管道条,与上部的微喷管各隔1米处按“品”字形向扎眼按方向雾化喷水,以供生产浇灌。待立体吊袋大棚框架建设完成,并开始投产的前半月,在地面上撒一层生石灰,以避免杂菌的产生。同时封闭大棚,用菇宝熏蒸杀菌。
时间:菌袋产品的配料、消毒、接菌、发菌等生产工艺与地栽培黑木耳产品基本相同,每年的秋耳生产完成后,即可进行下年度生产的制袋,菌袋接种时间一般可在11月进行至翌年2月,但控制温度发菌一般需要40多天,后熟20天左右,3月初将大棚扣膜增温消毒,3月下中旬菌袋入棚划口催芽管理,4月初进行挂袋出耳管理工作,4月下旬至5月初进行收获,至7月上旬基本收获完毕。秋季种植的秋耳由于生长季节温度管理工作严格,质量较上层,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菇农通常采取早晚接种,5~6月进行栽培和后熟,7月下旬进棚划口催芽和出耳管理,至11月上旬基本完成收获。
进棚开口堆放管理:将培养好的真菌袋运入棚后加以开放,“品”字形开“1”字形小口,开放孔径为0.3~0.4厘米。保证单耳数高、出耳齐。开口后将菌袋码好跺放入大棚内,防止堆温过高,一般4~5层菌袋为好,大棚内环境要求散光照射,需要覆盖荫蔽网遮阴,大棚空气相对湿度控制需要保持在80%左右,连续5~7天后,菌袋菌丝完全封住出耳口,即耳线完全成形,之后即可挂袋实施出耳管理。
挂袋:在棚内框架的每组横杆上,在每隔约30厘米处,按“品”字形系紧3条尼龙绳,并在底部打结。接着将已割口的菌袋袋口朝下夹在尼龙绳上,然后再在这3条尼龙绳上头扣上两头带挂钩的细铁钩,如此可以吊完一袋(即成托袋),然后第二个袋也按相同流程将菌袋托在细铁钩上,依照此类推直接吊完为止。按棚架高度,要确定菌袋在距地50厘米以内,有利于通风,每组尼龙绳一般可挂上6袋。同时,为确保通风良好和生产作业的方便,袋和袋之间要保证至少20厘米间距,且为避免通风时菌袋随风晃动,互相撞击使耳芽松动,一般在地面也拉上了绳子和铁丝将挂绳底部加固,这样风力再大,菌袋也才能随风轻轻摇晃,不互相撞击。
催芽管理:立体吊袋种植黑木耳,大棚内气温、湿度控制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温湿度控制不好,很容易造成绿霉侵染。挂袋初期不可以浇大水,必须向地面上洒水,让大棚内湿度始终保持在80%以下,等菌袋菌丝完全恢复生长后才能再向菌袋上洒水,之后每天进行间歇洒水,让空中湿度超过90%,在这个阶段切忌再浇重水,以保湿为先。气温要靠遮阴网和塑料薄膜调整,使空气温度在20~25℃。每日通风2次,连续10天左右,耳芽呈豆粒大。
耳片生长期管理:耳片生长发育的阶段管理原则是逐渐增加浇水量,加强通气,浇水时尽量喷雾状水,来保持耳片的黑、厚,且可以适当调节耳片生长发育速率。棚中气温高于25℃时不洒水,采用间歇式浇水,洒水时间30~40分钟,停水时间15~20分钟,反复3~4次。使空气的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依据天气状况,通常在洒水时放掉棚膜,不洒水时把棚膜和防晒网卷到棚顶上作为通气调节和晒袋。在一般情况下,先洒水后通气,每日通风调节3~4次,天热时早晚通气,环境温度较低时于中午通气。在气温高湿度较大时,还可采取盖遮阴网、掀开薄膜等作为通气调节,以免高温高湿。
采收及转潮管理:当黑木耳的耳片长到3~5厘米,在耳边低垂5~6分熟时即可采摘,大棚内的挂袋种植黑木耳通常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即可采摘第一潮黑木耳,比地摆种植提早了25~30天。木耳采摘后,将大棚的塑料膜和遮阳网卷至天棚,再次晒袋5天以内,之后再进行管理工作,即“干干湿湿”水分管理工作。转潮期管理“晒袋”是防止耳片偏黄的重要举措。不见光、气温高、耳片生长速率过快是耳片黄、薄的主要因素。通常,第一潮黑木耳每袋可采干耳20~25克,耳片圆整、正反面鲜明、耳片厚实、子实体经济特性较好。第二潮耳管理办法和第一次潮耳大致相同,大湿润大通气是核心技术。通常可采收三潮耳,产干耳40~60克/袋。
菌袋落地采顶耳:三潮耳采收之后,出耳不完整的菌袋(菌袋依然较为硬实、洁白,表明菌袋内的养分物质尚未全部转化完),即可把在挂绳上的菌袋落下,从顶部用刀刃开出“+”或“井”字形口,接着在棚内贴地摆放,早晚洒水4~5次,每次洒水1小时,停30分钟。因此,额外的可采干耳10~15克/袋。
突出优点:和传统的地摆种植比较,通过吊袋实现立体种植,增加使用空间,实现了扩大生产规模,并且还可以通气控湿,从而降低了地面上形成的杂菌感染;科学运用草帘子、遮阳网、塑料薄膜、喷淋设备等对棚内气温、湿度加以调控,有效减少了“烧菌”、绿霉等虫害的出现;运用“晒袋”、适时采收等举措避免了“流耳”“烂耳”“黄耳”“薄耳”的形成;改“串袋”为“托袋”,也大幅降低了污染率;改开大“V”形口为开小“1”形口,且增加开口数量,既保证产量又提高品质。
利于通风原则建棚多选择南北向,但因受河流和高山的环境条件影响,菇农通常忽略棚向建棚,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对温湿度调节很难进行有效管理。生产中的智能化自动控制应用程度低下,多数棚室基本上是依靠人工使用草帘子、遮阳网、塑料薄膜、喷淋设备等对棚中温、湿进行调控,无法实现精准化的管理。因此,造成高温、高湿流耳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菇农的直接收益。
综上所述,立体栽培黑木耳主要目的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要求,栽培管理也需要比露地摆栽更细致,在栽培技术掌握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不主张大规模生产,农业产业化生产必须有技术保障,才能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