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峰 闫梦梅 栗艳丽
(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皮肤科,新疆 哈密 839000)
带状疱疹是一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所引起的皮肤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沿着一侧周围神经在局部皮肤上成集簇状、条带状分布小水泡,绿豆粒大小、强力强,腰背部是好发部位[1-2]。另外,炎性反应还会导致神经节损伤、坏死,出现强烈的神经痛症状。腰骶神经、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是VZV的主要侵犯区域,多数患者经过一次感染可以终生免疫[3]。但患者年龄偏大,疱疹康复后容易留下神经痛,疼痛剧烈。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有25%~50%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年龄在70岁以上的患者则有75%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4]。针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机制,目前临床中尚无确切定论,在治疗方面主要是通过促进神经损伤修复、消除神经炎症、缓解疼痛为主。加巴喷丁是目前临床主要治疗药物,能显著减轻患者剧烈疼痛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但效果还是存在个体差异性[5]。近些年,在临床中逐渐应用高能红光治疗,这一疗法最早是被应用于痤疮、毛囊炎、痈等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的辅助治疗中,随着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中的实践应用,发现其有着独特的优势[6]。本研究拟通过分组治疗临床疗效对比观察,以评价加巴喷丁联合高能红光治疗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的临床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皮肤科门诊及病房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且愿意配合预后追踪及治疗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年龄范围50~71岁,平均(60.15±3.22)岁;14例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病程12~23 d,平均(12.43±4.25)d;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2~7.3分,平均(6.87±2.35)分。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51~70岁,平均(59.82±3.08)岁;13例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病程14~25 d,平均(12.72±4.19)d;VAS评分为5.5~7.1分,平均(6.51±2.76)分。两组在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及VA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赵辩主编的《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1版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标准,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脑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病程在1~2个月;年龄在50~72岁;经过患者和家属同意,签订相关协议书。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期妇女;精神病或严重脑部疾病不能配合治疗;既往有多种药物过敏史。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662,规格0.1 g×50粒/盒),剂量按第1天每次0.3 g,每日1次,第2天每次0.3 g,每日2次,第3天每次0.3 g,每日3次,最多每天不超过1.8 g,以控制疾病最小剂量维持治疗1个月。
1.3.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光子治疗仪(深圳普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粤械注准50162261553,型号Carnation-11S)治疗,其治疗波长(640±10)nm,功率密度1 000 mw/cm2,照射距离10~15 cm,照射时间为15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个月。
1.3.3 随访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及安全评定,此后每个月随访1次,进行饮食及生活习惯登记,共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级别。
1.4.2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根据疼痛严重程度评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明显。
1.4.3 统计两组患者加巴喷丁用药时间、治疗总费用。
1.4.4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瘙痒、面部潮红、困倦、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23/30)](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1、2、4周,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对比(分,)
2.3 两组患者加巴喷丁用药时间和治疗总费用对比 治疗组患者巴喷丁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总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加巴喷丁用药时间和治疗总费用对比()
表3 两组患者加巴喷丁用药时间和治疗总费用对比()
2.4 两组患者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9%~34%的患者会间断或持续神经病理性疼痛,持续时间一般在1个月以上,这种情况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7]。60~70岁和70岁以上的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更高,约为65%、75%[8]。后遗神经痛具有顽固性、长时间疼痛的特点,患者常伴随严重的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严重。由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所以存在一定的治疗难度,如果能在带状疱疹早期进行科学治疗,使其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治疗带状疱疹时常使用加巴喷丁,该药属于抗惊厥药,最初开发并批准用作惊厥的辅助治疗药物[9]。加巴喷丁可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具有镇痛、拮抗的作用[10]。将该药应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中,可穿透血脑屏障,提高γ-氨基丁酸受体效应水平,促进合成γ-氨基丁酸,加速机体新陈代谢,发挥神经痉挛、镇痛等效果,从而起到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作用[11]。经临床长期实践发现,部分患者在服药后,易出现眩晕、困倦、乏力等不良反应,症状严重时会影响治疗进程[12]。
高能红光治疗是一种治疗患者后遗神经痛的新型方法,主要利用光学作用,用特殊滤光片滤去热效应明显的红外线部分和对有损皮肤健康的紫外线部分,保留600~700 nm的红色光波段[13]。由于红光有着较强的人体穿透力,可抵达皮下≥30 mm的区域,通过照射带状疱疹皮损部位,红光可直接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淋巴管、血管发挥作用,待细胞线粒体将红光吸收后,可激活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加速细胞新陈代谢[14];同时,可增加内糖原水平,大量合成蛋白质、快速分解三磷酸腺苷,促进生成肉芽组织,使皮损愈合[15];皮损局部经过红光照射,可改善血液循环,进一步修复受损组织;此外,温和的刺激使皮肤神经末梢产生镇痛物质,从而减轻疼痛,降低末梢兴奋,达到强力镇痛的作用[16]。高能红光照射可激活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和自身免功能,抑制炎性反应,从而减轻瘙痒、疼痛等症状[17]。因为红光是冷光源,各处病损部位均能进行治疗,所以适用范围广、患者接受程度高、安全性高。
加巴喷丁治疗基础上进行高能红光照射,不仅能明显减轻疼痛程度,减少用药剂量,缩短用药时间,还能缩短病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1、2、4周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治疗总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由此证实,口服加巴喷丁联合高能红光照射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发挥修复受损神经隋鞘和镇痛作用,快速减轻患者后遗神经痛程度,同时能避免长期、大量用药,有效减轻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虽然红光照射尽管会导致瘙痒、面部潮红,但症状轻微,患者可耐受。
综上所述,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口服加巴喷丁基础上,辅以高能红光照射治疗,有助于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减少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