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与妻书》的地方叙事

2022-11-06 11:16
齐鲁艺苑 2022年2期
关键词:林觉民福建歌剧

陈 思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2018年9月29日—30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福建省歌舞剧院创排,周长赋编剧,章绍同作曲,李晓琦配器的歌剧《与妻书》在福建大剧院首演。该剧采用旧民主主义革命题材,以一封家书为线索,展开“写书、护书、叹书、传书”四幕情节,叙述了爱国青年林觉民与妻子告别离家、起义失败后被捕、公堂对簿至最后英勇就义的故事,弘扬了铭记历史、不忘先烈的革命精神。时隔两年后,经过原作们的精细打磨,《与妻书》于2020年12月11日—13日于福建大剧院重映。为了进一步丰富情节、增加戏剧性,编剧周长赋在本次演出中增加了“李准”这一对林觉民革命斗争有所同情的角色,取代2018年的“幕僚”一角。

一、立足地方人物,讲述地方故事

歌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作为舶来品,歌剧在中国大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中,以民间音乐或戏曲曲调改编的、红色题材为主的民族歌剧普遍被中国观众所接受。由于歌剧制作成本大,投入人力多,欣赏要求高,地方院团在制作、演出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近年来,国家极为重视文艺工作,大力扶植地方艺术发展,并予以财政支持。比如,2013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的“国家艺术基金”,秉承推出贴近群众、喜闻乐见艺术精品的原则,鼓励人民创作出有新意、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重点围绕创作生产、传播交流推广、征集收藏和人才培养四大方向进行资助”。

考虑到地方院团的长期发展与人才培养,亦使资助更有指导意义,自2016年以来,“国家艺术基金”要求申报的主创团队应以各省自有的创作人才为主,不少优秀的地方民族歌剧由此获得国家层面的资助,如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楚庄王》(2018年5月9日北京首演,2017年获得资助)、广州歌剧院的《马可波罗》(2018年5月4日广州首演,2018年获得资助)、山东歌剧院的《沂蒙山》(2018年12月19日济南首演,2019年获得资助)等。福建歌舞剧院近几年来推出的几部歌剧:《虎门长啸》(2017年1月18日福州首演,2017年获得资助)、《平凡的世界》(2019年3月9、10日北京首演,2019年获得资助)、《松毛岭之恋》(2017年11月21、22日长汀县首演,2018年获得资助)以及《与妻书》(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亦在立项名单中。

在近年来歌剧的“井喷”式创作中,地方剧院越来越倾向于创作彰显本地特色的剧作,这种“地方转向”展示了一种“地方人士热衷于书写地方,建构/重构地方人文传统与认同感”。地方性歌剧不仅是“政绩”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本地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在有关地方性叙事中,既包括这个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也包括这个群体形成的特有的文化背景。当然,对人物的叙事是最为重要的。被誉为“中国最美情书”的《与妻书》出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之手。这封流传百年的家书,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爱妻之切和家国情怀。几十年来,《与妻书》不仅入选两岸教材,也曾被艺术家们改编为舞蹈、戏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但以歌剧形式呈现尚属首次。歌剧《与妻书》以闽籍作曲家、剧作家为主要编创人物,演出团队以本地为中心,从选材、创作到表演都极力体现福州地方特色。编剧周长赋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艺术加工,剧本台词以白话文为主,将一封家书与英雄的一生串联起来,塑造了一幅爱国英雄的形象。

为符合脚本创作的要求和音乐声部的需要,编剧塑造了清朝官员张鸣歧、李准,以及张夫人、狱卒的戏剧人物形象。为呈现林觉民勇于革新的担当精神,编剧也刻画了一些小人物形象,如剧中狱卒试图用林觉民的家书换取赏钱的细节,反映了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官员的恶劣行径和百姓的思想蒙蔽。此外,张夫人态度的前后转变也是一大亮点,她先以官太太自居,盛世凌人、居高临下,主张对支持革命推翻清朝“暴徒”加以严惩,但在读了“家书”后被林觉民的情深意切所感动,劝张鸣歧放林觉民一条生路。张鸣歧深知朝廷腐败却不愿接受新思想,虽惋惜林觉民的才华志气但依旧不愿改变自己的看法。李准这一角色态度的前后对比虽不及张夫人的犀利,但也有被林觉民慢慢说服,在个人思想斗争中渐渐转变观念的意味。

编剧的情节设计心思巧妙,如第二幕林觉民受审时高呼“人人平等”而不肯跪拜,以及在审判之后李准拿上痰盂为林觉民接上这一幕,均确有记载,体现了编剧的尊重史实;第三幕受刑现场,民众纷纷涌上活跃现场气氛,实际上批判了麻木不仁的社会风气;而最后一幕林觉民夫妇“化鹤”的设计与林觉民在公堂上咏唱“但愿成为一只鹤,奋翼能入九云天”首尾呼应,暗示腐朽制度终会被推翻。英雄虽舍生取义令人惋惜,但伉俪化鹤却也是梦想实现的体现,弥补了英雄牺牲的“缺憾”。

二、召集本地主创,融合地方演出力量

我国地广物博,风土人情各异,孕育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善于运用地方性音乐元素是中国歌剧的一大特点,成功的歌剧不仅讲述了地方故事,展现了地方特色,也可以成为地方的文化名片,如《沂蒙山》之于山东,《洪湖赤卫队》之于湖北。不论从主创团队还是演出力量上,《与妻书》都最大限度地采用了福建当地的资源,如联合福建大剧院、福建歌剧舞剧院及地方高校等。闽籍作曲家章绍同曾为多部电影、电视、故事片配乐,编剧周长赋主要创作当代闽派戏剧剧本。

作为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良好的舞台呈现需要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而歌剧演员素来在歌剧形象塑造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整部歌剧的成败。为了让观众有“不一样”的听觉享受,三天重映分别启用三组歌剧演员:第一场演出(2020年12月11日)采用“明星版”阵容,主要聘请了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王庆爽以及女中音歌唱家梁宁坐阵,男主角林觉民则由孙砾担当;第二场(2020年12月12日)采用福建大剧院内部演员,在展示自身实力的同时学习外聘演员优秀的经验,在学习和实践中成长,帮助培养剧院内部演员的整体素质;第三组主演是福建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以林子豪、陈俊玲为主角的“高校教师版”阵容展现了福建省高校教师团队的实力。

福建的职业音乐教育在全国并不出色,缺少专业的高等音乐院校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也尚未形成成熟的歌剧听众群体。歌剧《与妻书》的创编源于孙砾打造一部完全属于福建歌剧的愿望,在担任院长之前便与作曲家章绍同有所约定。同时,作为福建师范大学的优秀校友,为建设团队、加强合作,此次演出采用了不少母校的力量,例如,这次合唱团便选择了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合唱团。当然,这并非两者的首次配合,在歌剧《松毛岭之恋》中也曾有过数次合作。

杨燕迪曾指出“中国歌剧:最难的是培养观众”。歌剧观众的培养不仅要提高民众的鉴赏水平,剧团常常推出能够贴近群众的作品亦是关键。和“北上广深”等拥有一流制作团队和成熟听众群体的一线地区不同,福建虽地处沿海,但古典音乐欣赏的群众基础并不深厚。福建省内虽有大大小小不少剧院,但原创性节目在质量和数量上尚有待提高。与其他题材不同,大型歌剧的制作,大到制作团队的聘请、演员的引进,小到舞台道具的配置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如此,上演一部歌剧不但需要剧团各个部门层层通过,还需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太时髦的题材和太现代的作曲手段普通观众接受不了,但太过通俗沦为“歌曲联唱”,则失去了歌剧的戏剧性。观众欣赏水平参差不齐,剧院内部干扰因素众多,一部歌剧想要成功难上加难。地方歌剧院团身处窘境在所难免。

从剧院发展来看,截至2009年,中国仅有10余家歌剧院团。福建大剧院作为福建省最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项目,与福建的音乐文化生态建设息息相关。自2009年成立以来,剧院秉承开放性、市场性、公益性的原则引进了国内外著名剧目进行展演,活跃了当地的音乐生活。人才资源匮乏,优秀作品的诞生也就相对困难。2014年11月13日,有着丰富歌剧舞台演出经验的孙砾担任福建歌舞剧院、福建大剧院院长。他凭借自己多年舞台演出积累的人脉为剧院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先后聘请莫华伦、李心草担任艺术总监和乐团指挥,2019年又签约了谭利华、许忠、陈光宪为剧院演出团队提供专业的指导。

作为歌剧的总设计者,孙砾秉承“国家的钱坚决不乱花”的原则,利用自己的资源将演出效果最优化。此次《与妻书》即外请了国家大剧院前副院长、歌剧导演邓一江执导、中央歌剧院一级舞美设计高广健担任舞台设计。《与妻书》的舞美实景写意兼具,舞台设计具有中国戏剧“虚拟化”的特点。台上的一块方板可做手帕,可做屏风,也可做监狱铁窗,更是女主角陈芳佩出场的“台阶”,一物多用、简洁明了,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可以说,即使是资金稍显不足的地方歌剧也能给观众上佳的观赏体验。

三、地方歌剧的戏剧表现

戏剧性是歌剧音乐最主要的特征,金砂在《谈谈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民族歌剧作曲和戏曲音乐手法初探》中指出:“歌剧的乐曲,不是一般的器乐曲,而是有戏剧交响性及矛盾变化的乐曲,歌剧的唱,也不是一般的抒情歌曲和合唱,而是有性格、有形象、有浓郁戏剧色采的歌唱。这些歌唱,绝不能只是一首一首歌谣的连接,而是有戏剧性的咏叹和悲喜交织,跌宕起伏的大段抒发。如果没有这些,就不是真正的戏剧音乐作品——歌剧。”声乐既是歌剧音乐的核心,也是完成人物塑造最直接的手段。声乐演唱不能脱离戏剧情境和舞台呈现,《与妻书》的音乐气质继承浪漫主义时期大歌剧的路线,具有长气息、大线条和歌唱性的特点;配乐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较为贴合,尤其在小人物的配乐处理上生动形象,如张夫人出场时的滑稽音乐令人印象深刻,反衬其阅读《与妻书》先后的情感变化;序幕音乐是整部歌剧的缩影,乐曲衔接处的音乐设计也比较合理,场景变化自然地由音乐娓娓道来。从开始的战火硝烟到烟雾朦胧的三坊七巷,再到严肃的公堂审问,配乐随着场景的变化而改变。作曲家在遵循歌剧音乐创作的同时,别有心裁地加入了闽剧、粤剧、福建当地曲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

《与妻书》并没有采用“戏曲板腔体结构”的创作手法,而是采用了西方歌剧音乐的主题贯穿手法,并用大量的抒情咏叹调来抒发人物的层次变化,整体审美品格比较典雅。主题唱段《有一种爱》贯穿全剧,构成了一个较为连贯的音乐叙事,其旋律循序渐进,穿插反复,层层递进,在全剧中以不同形式的六次出现(序幕、第一幕、第四幕以及尾声)承载着戏剧发展。在全剧开头,乐队低声部隐含主题旋律,高声部衬托紧促的“起义”音乐,主要描述起义战斗场景;第二遍反复主题旋律由高声部(笛子)演绎,低声部配以“起义”旋律,以复调对位的形式加以强调;主题在林觉民撰写家书,回忆起妻子时第三次再现,用抒情性的男女二重唱(仅唱主题的前半部分)烘托其万般不舍的心情;在第四幕与尾声部分,主题唱段以背景音乐的方式不断重复,乐队恰如其分地扮演了揭示戏剧冲突性的角色;直到描述行刑的五重唱之后,男女主角才完整地演唱了一次主题唱段,并在合唱中升华。编创团队精心设计了主题唱段的出现,尽管此旋律在剧中演绎了多次,但始终以不完整的状态盘旋、萦绕,逐步推进剧情的发展。正因为前期主题旋律的“零碎”,才有最终完整再现时给予观众的震撼。

一部歌剧成功的标志是有多少咏叹调能够走出剧院、广为传唱,但要想成为经典还要看人物音乐形象够不够鲜明,立意够不够深刻,对人性的挖掘够不够深入。作为一部红色主题歌剧,《与妻书》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上稍显单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戏剧冲突和人物的深度。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为配角(张鸣歧、张夫人、李准)所创作的重唱、合唱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恰当地表现了歌剧音乐的冲突性。这种冲突性重唱集中表现在第三幕“叹书”及第四幕“传书”部分,张夫人与李准被“家书”打动,决心向张鸣歧求情时的三重唱尤为精彩:三人将内心想法和盘托出,它们首先处于“对抗”的状态,但张鸣歧显然“敌不寡众”,最终唱演达成一致,表现为歌词的相同,看似和谐又具有冲突性。另外,上文提到的第四幕的五重唱也颇具匠心:虽为五重唱,但张夫人、张鸣歧、李准三人的心境相当(歌词一致),林觉民与妻子相同,激烈的五重唱把剧情推向了最高潮——英雄就义。冲突性合唱主要用于群众围观刑场的部分,歌词主题仅有“看杀人”三字,然而运用层层叠置的方法,词碰词、句赶句,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充分表现了彼时民众“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五分写实,十分嘲讽。

四、地方歌剧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为一部地方歌剧,《与妻书》颂扬的英雄主题能否让当代人认同,是歌剧编创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歌剧的剧情主线以林觉民的小家之爱映射其爱国之情,重点刻画了他公堂受审与刑场就义的画面,从正面树立了林觉民的英雄形象;再从侧面,与李准、张鸣歧夫妇形成对比。要表现强烈的戏剧性冲突,歌剧音乐中戏剧性咏叹调与抒情性咏叹调的比例必须得当。王保华在《十七年中红色歌剧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分析》中曾写道:“抒情唱段毕竟以抒情为主,虽易于传唱,但戏剧性的张力不足,在深化主题方面有很大的局限。富有戏剧性的咏叹调,对戏剧矛盾的展开、人物情感的深层刻画和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但它的技术难度也影响了它的传播。歌剧作家们深谙两者的不同特点,将抒情唱段和戏剧性唱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

我国的民族歌剧有着自己的特色,尤其表现在革命历史题材上,“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好人好事”的故事情节、豪言壮语的剧词等做法使歌剧在塑造英雄形象的同时戏剧冲突相对缺失。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是经典歌剧的必要条件,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作曲家运用华丽、典雅的咏叹调细腻地诠释了人物性格,简洁明快的音乐基调,戏谑、愉悦的音乐语言将罗西娜的悲情痴念、苏珊娜的俏皮挖苦以及伯爵的虚伪和幡然醒悟表现得非常到位;在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作曲家以无懈可击的装饰音创作以及精致的配器塑造了市井气十足的理发师费加罗,一连串滑稽的外音奠定了主人公费加罗聪明机智的基调,加深了剧情的幽默感;在郭文景的《骆驼祥子》中,以富有“京味儿”的音乐塑造了憨厚老实的老北京人祥子,犀利地揭示了人性的悲哀……。这些优秀的歌剧无论是在戏剧冲突、人物个性还是人性的挖掘方面都很出色。从戏剧效果来看,歌剧《与妻书》对林觉民形象的塑造较为单一,主要人物以抒情咏叹调大段呈现的唱段似乎缺少明确的戏剧冲突。

另外,从官僚三人的态度转变上看,虽然编剧花了相当的篇幅描写了张夫人的态度变化,但李准与张鸣歧被林觉民“轻易打动”的情节,使得“转变”整体上稍显突兀。歌剧主要是从细节的处理上加深人物的立体感,用音乐强化戏剧冲突,正如朱嘉禾在创作《红色娘子军》时所说:“真正能够表现戏剧性冲突的恰好是音乐(包括歌声)。每当情节或场景戏剧化强烈时(包括冲突、激战、爱情迸发、生离死别等),音乐总是会及时出现来帮忙,来弥补视觉和语言所表达不出来的深层次的情绪!”人物性格的转变需要一定的契机和时间,这里的契机与时间都不够充分,显得有些仓促,不足以使观众信服。

结语

尊重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文化是构建地区身份认同、提升民众自豪感的一种手段。制作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是地方歌剧院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妻书》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歌剧,地方革命故事、地方原创团队、地方演出队伍将英雄林觉民的故事以不一样的形式搬上舞台,给观众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创造能够被文化界甚至全社会认同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品歌剧是歌剧工作者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充满地方性特点的原创歌剧《与妻书》的成功制作体现了福建音乐文化市场的开放与进步,它不仅在福建当地演出,还于2021年2月27日—28日在广东连演两场。而刚刚在北京举办的“福建艺术周”,另一部取材于福建长汀,以革命爱情故事为素材的歌剧《松毛岭之恋》在国家大剧院上演(2021年4月23—24日),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福建歌剧创作的进步。

猜你喜欢
林觉民福建歌剧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那个梦
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
福建艺术战“疫”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对2015年福建高考三角函数题的反思与别解
辛亥革命
林觉民:不负天下,但负一人
歌剧
童话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