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的三维向度
——兼论音乐剧《忠诚》的时代意蕴

2022-11-06 11:16贺澜琦
齐鲁艺苑 2022年2期
关键词:忠诚本土化音乐剧

贺澜琦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上海 200031)

音乐剧缘起于西方,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百老汇两大艺术圣地蓬勃发展,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进入中国文化市场。因此,相较于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国民歌、民族器乐、民族舞蹈乃至戏曲而言,音乐剧在中国是一项较为年轻、新鲜的艺术形式,尚处于探索和推进阶段。

近年来,我国学者和艺术家们对音乐剧进行了丰富的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探讨了音乐剧的内涵意蕴及学科属性,指出音乐剧是一项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的艺术综合体,兼具戏剧与影视学科属性和音乐学科属性,提倡建立“舞台综合艺术学”的专门学科,但关于其具体的归属问题莫衷一是,尚未得到学界统一终解;其次,诸多学者梳理了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其从无到有、从借鉴观摩到引进学习、从移植复刻到自我创造等复杂而曲折的历程;再者,以具体作品角度出发探讨音乐剧的理想特征和艺术形态,从体裁到题材、从形式到内容、从音乐到舞蹈、从艺术创作到产业运营,力图阐释我国音乐剧发展的实然规律,找寻出未来发展的科学路径;最后,在我国美育事业日渐繁荣的今天,学者们着眼于音乐剧对于青年学生的育人效能,探讨了音乐剧中蕴含的理论知识,指出音乐剧在剧情结构、音乐律动、情绪表达、舞美设计等方面均对表演者提出了严格的考验,是一项复杂的艺术表演形式,需要青年人才深谙其中的艺术本质,在欣赏与实践中不断提升对音乐剧的品鉴和表演能力。

上海音乐学院于2021年打造的原创音乐剧《忠诚》源自20世纪30年代“白色恐怖”的真实事件,讲述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地下工作者们为了保护秘密存放在上海的党中央机密文件,历经生死考验、传递使命,最终完成任务的斗争故事。剧中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面对敌人威胁以死相抗的资深共产党员刘锦荣,到隐匿姓名、苦苦守护文件的一对爱侣李伟民和韩爱珍,再到年轻热情的黄包车夫向晓辉和他纯真善良的妹妹向晓玲,这些人物身份悬殊、性格迥异,在接受委派任务时各有不同的心境和忧虑,但当十几箱机密文档在他们手中代际传承的时候,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那就是“忠诚”。该剧通过故事情节的交替和人物间矛盾的碰撞,向观众呈现出“为什么要忠诚——什么是忠诚——所谓忠诚有什么意义——如何践行忠诚”等一系列深刻的生命拷问,构成了完整而连贯的剧目思路,层层递进又引人深思,无论在戏剧化的逻辑内容上还是艺术化的歌舞表演上都做到了融合统一。该剧将共产党人的精神以一种真实的、深沉的方式述说而来,呈现了小人物所具有的大情怀。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本土化探索进程中,《忠诚》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创作之维:呈现艺术张力,讲好中国故事

音乐剧的创作之所以复杂困难,在于它对多学科艺术形式的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于单一学科属性的艺术作品,一部优秀的音乐剧需要兼顾故事情节上的逻辑性和音乐表达上的艺术性,强调二者的相互渗透而不是简单叠加。在音乐剧的创作中,如果失衡于任何一方都会使其缺少吸引力,例如,如果过于强调叙事情节,则会使音乐剧失去欣赏美感;而如果过于强调歌舞的精致程度,则会使音乐剧缺乏内涵意蕴。因此,如何在话剧和歌剧以外寻求一条独立而鲜明的音乐剧发展道路,是音乐剧创作者需要思忖的问题,尤其在中国市场中,更应以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为主,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历史现实的结合。从音乐剧创作的宏观视阈来看,以往的音乐剧常以神话故事或知名小说改编而来,如若试图实现音乐剧的本土化,就必须厘清中华传统精神中的主要内容,开发出新的故事和情境,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需求;从音乐剧内部的微观角度来看,剧情前后需要有连贯、流畅的逻辑思路,既不能全程平淡无奇令观众感觉索然无味,也不能一味地拔高腔调给人以生硬、晦涩的观感。以真实叙事为主导,通过艺术表达的张力实现人物形象的矛盾冲突和情节上的起伏,对编剧和词曲作者的配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音乐剧《忠诚》中,编剧善用一些具有对比性的形象来实现丰富的情感交织。对于共产党员李伟民和韩爱珍而言,第一次接到文库保护工作时他们的内心是抗拒的,因为他们曾亲眼目睹了漫漫硝烟中无数同志前仆后继,迫切地希望能够像战友们一样投入战场守卫家国,哪怕是流尽鲜血也不愿以“富商”的身份苟且偷生,在他们眼中软弱即背叛。地下文库保护工作是一张“冷板凳”,但他们的内心火热而赤诚,剧目通过强烈的反差表达人物内心的挣扎。最终他们认识到守住文库的“种子”便是为革命守住生生不息的期望,于是他们不遗余力地投入到文件的誊抄整理和默默守护中,甘愿扮演着“陌生的自己”,并随时准备为保护文库、守卫党的秘密而奉献生命。另一方面,对于年轻的黄包车车夫向晓辉而言,他向往宁静祥和的太平日子,曾以赚钱为妹妹提供温饱为最大心愿,只求在乱世中守住最后一丝温存,是无数底层群众中最朴素、最平凡的人。他一度憎恨父亲对兄妹俩的抛弃,憎恨父亲的不辞而别,但当他接受文库保护工作后,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用葬身火海的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向晓辉用他平凡的心成就了这不平凡的壮举,他虽烧毁了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也燃烧了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李伟民和韩爱珍期望能与战友并肩战斗,却选择了隐姓埋名默默坚守;向晓辉和向晓玲渴望平静祥和,却走上了危机重重的艰险道路。两组人物形象反差强烈,却都在践行相同的人生选择。除了情节上的构思以外,音乐剧《忠诚》多用歌曲中的艺术张力与叙事相得益彰。例如,在向晓辉的角色塑造中,运用温柔抒情的唱腔“答应给她一个温暖的家,陪伴着她不再消失让她牵挂,答应她一起走过春秋冬夏”来表达对妹妹的爱护之心,又运用壮烈豪情的唱腔“守护这片火种,一定会让烈火染天空”表达了他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可见在优秀的音乐剧中,歌曲唱段和故事情节一定是密不可分、相互成就的。另外,该作品中的演员不仅做到了台词与歌唱的无缝衔合,还在音乐编创中采用了大量的说唱片段,并在说唱内容中加入了上海口音元素,使观众更能够代入“旧上海”的情境之中,突破了以往音乐剧“说归说、唱归唱”的桎梏,避免了剧情和音乐“两张皮”的问题,为中国音乐剧未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二、实践之维:发挥舞台阵地,培育青年人才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所说,“艺术即经验”。优秀的艺术作品需从实践经验中而来,同时也需要通过实践经验得以传承和发扬。在强调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今天,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极具育人效能,是培养我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的重要阵地。优秀的音乐剧作品不仅要有观赏价值,还要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培育具有综合思维、审美能力、表演能力的青年人才,这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创作到编排、从表演到传播,中国音乐剧的传播性和社会性有待进一步深化,如果能够为更多的青年学生提供机会参与到音乐剧实践的全过程中,将有助于中国音乐剧与青年人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其中,参与编排和展演,能够有效提升青年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审美素养;参与市场宣传和社会传播,能够拓展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复合能力;了解音乐剧背后的历史事实以及精神内涵,能够提升青年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上海音乐学院原创音乐剧《忠诚》正给予了青年学生丰富的机会,为他们搭建了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将原本从属于校内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迁移到舞台的真实实践中,无论是在表演能力、剧目创作、剧院建设等方面都使学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在音乐剧《忠诚》情绪衔接和情节的起承转合时,运用“危机!危机!叛变!叛变!瞬息!万变!”等短句旋律贯穿剧目全程,每当短句唱段再现时,都由数十名学生以歌舞的形式烘托紧张气氛,极大地满足了舞台所需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视听的双重冲击。另外,该剧目还创造性地利用了剧目舞台的场域条件,例如在描绘社会现状时,将底层小女工“起早又贪黑只为吃饱饭”“老板挥鞭子,心惊又胆颤,我用生命去换那两三个小铜板”的辛酸生活与豪门太太们“贵妇的世界,绚丽又灿烂”的歌舞升平的奢靡生活同时呈现在舞台上,两组情景交替呈现,通过角色对比制造社会阶层的冲突。这些演员均为青年大学生,需要他们充分体会当时的历史现状和所扮演人物形象的特征,掌握将演唱、舞蹈和戏剧情绪融合表达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超越理论知识的考验。除此之外,音乐剧《忠诚》运用了包括美声、民族、通俗等多种演唱方法的“跨界融合”。例如,运用“这位小姐请你留步,看你的眼神有些拘束,我们都是乖乖小囡,交个朋友说声hello”“还说什么跨出一步早就万劫不复,唯一机会在我面前难道让我认输,这种感觉你们不懂多么铭心刻骨,像毒虫爬过我每存皮肤”“我知道你的内心依然滚烫,执着追随崇高的理想,我知道你绝不会原谅,可是我只能这样。我不是叛徒,只是外面的风太刺骨”等具有情感张力的说唱形式,更接近青年学生音乐审美的艺术表达,使剧目内容更加鲜活、动人。《忠诚》中的这一设计启示着中国音乐剧不仅要关注民族化和本土化,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注入更加年轻化、多元化的元素,使音乐剧的传承与发展同青年学生的心离得更近。

对于音乐剧的教学来说,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固然重要,但与单一学科属性的艺术形式相比较而言,音乐剧则更加强调实践性和舞台感,因此无论是演唱方法还是表演形式都需要更加包容、开放的视野和态度: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生声乐演唱能力和舞蹈基本功训练,包括肢体的协调配合和表演者呼吸的均匀稳定,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美学的体验和思考,能够自觉融入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时代背景。音乐剧对于我国文艺工作而言既是契机也是挑战,需要学校、艺术专家、剧院、文化市场等主体形成多方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式的教学实践平台,拓宽学生的表演思路,培养其自主思考、用心体验的学习意识。

三、文化之维:传递民族力量,抒扬文化自信

音乐剧的文化性是其根本属性,一部缺少内涵筋骨和文化价值的作品是无法立足于艺术长河之中的。在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中国故事诠释中国力量,树立文化自信,换言之,“文化之维”是中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中最根本的维度。优秀的音乐剧创作者和表演者需要有坚定的艺术理想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够深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并熟练运用到作品中。

音乐剧《忠诚》所歌颂的是中国主流价值情怀——共产党员精神。与无数中国同胞都敬仰、缅怀的,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相比,地下文库保护工作是深沉的、缄默的、鲜为人知的。这部音乐剧中声乐唱段的歌词精致而有力量,旋律也十分考究。在共产党员刘锦荣和彼时好友王天平的对手戏中有一段饱含深情的重唱唱段,“这是我们共同的理想,这是我最想要的梦想,在寒冷的夜晚它依然滚烫。”“这是我们初心永远不忘,这是我要实现的期望。为了永恒的理想,绝不退让;为了美好的梦想,寻找方向。”这几句唱词的旋律与共产主义《国际歌》中“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等主旋律具有相似走向,体现了共产主义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支撑党员前辈前行的内核力量,但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共产主义不同的感悟和解读,在该剧目接近尾声时,亦以“守护这片火种,一定会让烈火染天空”等唱段再现《国际歌》主旋律使之形成前后呼应,最后在接近呐喊式的唱段“他是什么人!生死不惧!他是共产党人!”中到达情感高潮,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极具现场感染力。

文艺工作者应当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用“跟得上时代”的精致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时代节点上,上海音乐学院原创音乐剧《忠诚》展现了一段隐蔽战线斗争中的传奇篇章,既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明天的寄望。这是中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道路上重要的突破,同时也为音乐剧本土化发展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对于中国而言,虽然音乐剧是一种外来的艺术文化形式,但我们要充分挖掘数以千年来积淀着的中华文化,始终怀揣真诚、纯净的创作初心,在实践中守正创新,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忠诚本土化音乐剧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East Side Story
看音乐剧
泰国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神祗形象的对比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仪式化的“忠诚”
2015上半年中国音乐剧演出情况
仪式化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