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筝派艺术的挖掘与传承
——记菏泽鲁筝艺术博物馆揭牌

2022-11-06 10:56周咏梅
齐鲁艺苑 2022年3期
关键词:菏泽古筝山东

周咏梅

(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传承山东筝派艺术特色和价值,2021年6月18日,鲁筝艺术博物馆揭牌仪式暨“筝声鲁韵——山东筝乐音乐会”在菏泽学院艺术中心举办。菏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强、菏泽学院党委书记衣玉琛以及菏泽市文联、文化和旅游局、菏泽学院的相关领导出席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位古筝专家、学者、传承人以及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部分师生共400多人参加揭牌仪式并观摩示范演出。鲁筝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首个以古筝艺术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它的成立将全面展示山东筝派的艺术风貌。

一、山东筝派的发展与特色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筝流派众多,艺术特色的形成与流派的发展跟它所处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语言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的筝乐早期就被分为南北两大派,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为五大流派,即山东筝、浙江筝、潮州筝、河南筝和客家筝。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的流派区分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当代古筝艺术家曹正根据毛泽东的诗句“茫茫九派流中国”将筝乐划分为九大流派,分别为:山东筝、河南筝、客家筝、潮州筝、浙江(杭州)筝、福建筝,另外还有陕西筝、朝鲜筝和蒙古筝等。这是业界现阶段比较规范地总结了古筝流派及“山东筝派”的概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以菏泽、聊城为代表的鲁西南地区是山东古筝的发源地。菏泽,乃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文化底蕴丰厚,民间音乐艺术丰富多彩。《诗经》中收录有先秦时期的曹国民歌四首,宓子贱鸣琴治于单夫,汉魏时期鄄城王曹植留有“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之诗句,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有“燕青弹筝”的描述。明朝时,古筝在鲁西南更是盛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郓城、鄄城两县就有“城内大户多有瑟,城外村村都有筝”之说。

山东筝派是中国古筝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历史久远而且艺术特色鲜明。在千百年流传发展的过程中,鲁筝艺术与鲁西南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互相融合,形成具有浓郁山东地方风格的流派,筝曲明亮、刚劲、优美、淳朴、音韵浓郁独特。鲁筝艺人们常常利用逢年过节与农闲时期,在家庭院落、寺庙等处合乐演奏,极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使山东筝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极受人民群众的欢迎。现今在郓城县黎同庄还保存着明代万历年间的一架十六弦古筝,聊城市临清县金郝庄还发现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的手抄筝曲工尺谱等。山东筝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拥有系统的师承流传,有一批影响较大、成就较高的优秀演奏家。代表人物中菏泽有马义品、王乐涌、黎邦荣、黎连俊、张念胜、樊西雨、王殿玉、张为昭、高自成、赵玉斋、韩庭贵、张应易、赵登山等(其中近现代公认的山东筝派乐“四大名家”是张为昭、高自成、赵玉斋、韩庭贵,均出自菏泽郓城),聊城有金灼南、金以埙等。以上代表人物长期在北京、陕西、东北、山东等地表演和传授山东筝乐,使山东筝乐成为最负盛名的流派。

山东筝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圆润流畅、刚劲明亮、音韵浓郁的艺术特点,在形式风格上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古典乐曲,是“八板体”的曲式结构,这种曲式历史悠久,音调古朴典雅,结构严谨,节奏鲜明,大都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民间称为大板筝曲。代表性的曲目有:《汉宫秋月》《隐公自叹》《鸿雁夜啼》《鸿雁捎书》《高山流水》等。二是小板筝曲,近代根据地方说唱、民间小调改编乐曲。它结构精炼简洁,节奏富于变化,旋律优美柔和,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代表性的曲目有:《风翔歌》《降香牌》《天下同》《飞花点翠》等。在菏泽,流传有古典筝曲十大套,小板筝曲200余首。

菏泽是山东筝乐的重要和主要发源地,为山东筝乐培养了具有传承体系的人才梯队,贡献了丰富的作品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在山东筝乐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影响。菏泽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弘扬,使山东筝乐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和魅力。

二、菏泽鲁筝艺术博物馆的缘起与特点

近年来,菏泽学院根植本地办大学,在挖掘、保护与传承包括山东筝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重要而突出的贡献,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菏泽学院坚持以传承保护地方优秀音乐文化为己任,2013年将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筝乐纳入音乐专业课程体系,2019年成立了菏泽非遗研究院,加大对菏泽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等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研究开发,菏泽鲁筝艺术博物馆由菏泽学院发起建设,在收藏、挖掘和保护鲁筝艺术的同时,具有学院风格,更偏向于教学研究,在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展现山东筝派的文化特色,也使得菏泽学院的古筝专业教育教学更具有专业性和传承性,展现了菏泽学院的古筝艺术教育特色。

鲁筝艺术博物馆的建立,为山东筝乐的进一步挖掘、传承和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已经成为菏泽文化的新亮点、艺术交流的新名片、非遗研究的新载体。山东筝乐艺术历史悠久,筝曲寓意深长,表现手法多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一些传统的文化空间逐渐消失,一些颇有造诣的鲁筝演奏艺术家年岁已高或者相继谢世,致使很多优秀的传统曲目和演奏技艺难以得到挖掘和传承,能演奏古曲和全面掌握鲁筝传统演奏技法的人也日渐稀少,鲁筝面临濒于失传的危机。2008年,山东古筝乐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它的传承发展与菏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是鲁西南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艺术领域当之无愧的瑰宝。因此,更迫切需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山东派筝乐艺术。

多年来,山东筝乐缺少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随着老一辈的相继离世,对山东筝乐的抢救性记录、整理和研究呼声很大,政府、高校、民间组织和鲁筝从业者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挖掘和传承筝乐艺术的事业中。鲁筝艺术博物馆就是为此而设计和建设的。目前,它是全国九大筝派里唯一形成系统展示作用的古筝博物馆,在鲁派古筝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全国古筝艺术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博物馆全面系统挖掘、整理了鲁派古筝的历史、曲目、人物和特色等多个方面资料和信息,为传承和弘扬鲁派古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筝艺术博物馆依托菏泽学院教学和科研力量,既注重传统山东派古筝痕迹的发掘和整理,也注重古筝艺术的研究和融合,更注重筝乐艺术的传承和人才培育。广泛联系山东筝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传人,并依靠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寻找和搜集大量历史资料和实物。本着挖掘和传承的宗旨,充实和展现了山东派筝乐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趋势,描绘了一幅颇具特色、兼容并蓄的山东派筝乐的艺术画卷。

总结起来,鲁筝艺术博物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系统展示山东派筝乐历史沿革。鲁筝艺术博物馆以时间为纵轴,从春秋战国到改革开放,系统梳理山东派筝乐发展脉络;以空间为横轴,详细介绍了近现代山东筝派艺术辉煌时期的成就,展现了山东派筝乐艺术的沿革、流布及影响。鲁筝主要以独奏、伴奏及丝弦合奏“碰八板”等形式流传于鲁西南地区,该地区也被称为“古筝之乡”。鲁筝艺术博物馆广泛搜集整理鲁筝发展中重要历史资料,呈现了黎邦荣、张为昭、黎连俊等名家的生平介绍,汇集展示了高自成先生编写的《山东筝曲集》、演出的节目单及唱片,赵玉斋先生的曲谱、CD、黑胶唱片,韩庭贵先生出版的《鲁筝曲集》、济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包楞调》《碰八板》、录制的专辑《书韵》《筝韵》以及中国民族管弦学会颁发的民乐艺术终身成就奖等,赵登山先生使用的古筝、雷琴、软弓胡,出版的《山东筝派古曲集》等作品。

第二,系统展示山东派筝乐研究成果。山东筝乐艺术具有悠远的历史、丰厚的传世曲目和独具特色的演奏技法,这些都是值得挖掘和研究的。目前,山东筝派艺术名家散布于全国各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山东艺术学院、菏泽学院等单位,他们继承传统曲目和技法,又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研究和创新,形成了浓厚的古筝艺术研究和传承的氛围,将鲁筝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随着近年来许多国内外音乐研究机构、音乐学院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传统艺术的挖掘和保护,鲁派古筝艺术研究的相关成果也日渐丰富。鲁筝艺术博物馆立体全面展示相关的挖掘和研究成果,奠定了鲁筝艺术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首先以山东筝乐发展的时间脉络为轴,系统梳理山东筝乐的启承转合,其次是在各个重要的时期节点,横向展示了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实物及经典作品,通过动静、虚实、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手法跨越时空全面复原了山东筝乐的风貌,并系统归纳了山东筝乐的曲调旋律特色和演奏特点,挖掘和传承山东筝乐的精神与精髓,为山东筝乐的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汇聚信息、凝聚力量。

第三,系统展示山东派筝乐演奏特色。鲁派筝乐乐曲明亮、质朴、刚健、优美,音韵独特。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发展鲁筝艺术,鲁筝艺术博物馆不仅展示古筝,更要让古筝“活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呈现古筝演奏,有老师针对性的讲解和古筝专业的学生现场演奏,达到一种视觉、听觉全方位立体化感受的效果,再现传统的山东筝乐的风貌,增添博物馆的趣味性。博物馆为了吸引观众的视线,音乐与舞蹈学院古筝专业师生每周举办古筝沙龙活动,并计划每月开展几次山东筝乐作品演奏和筝乐理论探讨的古筝主题活动,挖掘山东筝乐传统艺术的文脉,复原山东筝乐非遗文化的活态,进一步完善精彩的山东筝乐文化的建设。音乐与舞蹈学院以山东筝乐背景的讲座和教学体验等活动也将陆续进行。同时,结合菏泽学院的环境优势,针对发展菏泽传统民族文化这一特点,诚邀学校的学生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的社会人士积极参与交流活动,让他们近距离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为普及山东古筝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第四,培育塑造鲁派古筝传承人才。筝乐艺术是以人为载体的艺术形式,保护传承人以及大力培养接班人是挖掘和传承山东筝乐艺术的重要措施,培养接班人尤为关键。山东筝乐能走向世界舞台离不开历代鲁派古筝艺术家们的努力,通过广泛的讲学和演出,山东筝乐的传播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同时凭借着收徒形式,筝乐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当前山东传统筝曲已经被纳入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古筝音乐专业必学曲目,同时成为了全国古筝比赛的常见曲目,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广泛学习和表演古筝艺术的氛围。菏泽筝曲对山东筝曲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73首筝曲被列入国家艺术科研的重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占据了整个山东筝曲的九成。菏泽地区的古筝老艺术家们经常到各个地方讲学、演出,将山东筝推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鲁筝艺术博物馆以博物馆为基础打造特色教育基地,在筝乐人才培育方面迈出坚实步伐。菏泽学院将山东筝乐纳入音乐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与传承教学。在筝乐大师赵登山先生的倡导下,菏泽学院筹备建立了鲁筝艺术博物馆,以此作为山东筝乐教育基地,使鲁筝博物馆兼具了博物馆的收藏、展览功能和教育体验场馆的教学、实践功能,以此为契机,培育塑造新一代的古筝人才,全面展现山东筝乐艺术成就、大力推广山东筝乐艺术文化,培育能够继承古筝传统并具有现代音乐素养的传承人,使山东筝乐发扬光大。

鲁筝艺术博物馆在以上方面形成了鲜明特点,也在古筝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研究开发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传承和弘扬的效果。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的挖掘和传承古筝艺术,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挖掘和传承古筝艺术的思考

(一)依托党建引领,夯实挖掘和传承组织阵地

以党的建设推进非遗文化事业发展是新时代对文化传承保护的根本要求。促进基层党建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为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注入红色力量。以基层党建为依托和抓手,以古筝艺术传承为推手,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在民族文化挖掘和传承中的阵地和堡垒作用。不断探索“党建引领+文化传承”的传统文化挖掘传承新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属于精神生产的具体形态范畴之一,它体现出精神生产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特点,体现出精神生产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为目标的特点,体现出与精神生产的观念性、自由性和创造性具有相互契合的特点,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分析和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存在可行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解决山东筝乐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让山东筝乐传承和持续发展以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为依托、以党建思想为引领,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合力,促进和推动筝乐艺术在培育精神、引导观念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基层党建在组织上和思想上为筝乐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使筝乐传承和发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山东筝乐的生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不断继承创新,充分挖掘弘扬筝乐精髓

古筝作为中华民族最受欢迎的一种传统古代乐器,其伴随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加之独特的古音韵律,古筝在近现代以来其珍藏价值十分可贵。文化的发展要以继承为基础,一味地创新,忽略传统古筝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文化的发展一旦脱了传统文化精髓这个“根”,就难以开花结果。在研究了古筝的历史文化、精神及物质文化之后可以得出,古筝的灵魂自在于“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的思想,古筝的品格是民间能够雅俗共赏的包容性,古筝的才能是通过优美的旋律为人与大自然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确保古筝文化推陈出新而不断焕发艺术生命力,就必须建立在其悠久历史形成的灵魂和精髓的之上。古筝艺术发展的关键首先是继承精髓,要本着工匠精神,充分运用传统工艺和技法,继承古筝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为人们展现传统艺术最本真的样貌,更要结合现代艺术形式不断创新,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融合,赋予筝乐艺术更多的时代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古筝艺术,这是当代古筝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渗透基础教育,塑造挖掘和传承人才队伍

培养古筝传承者和受众群体,是挖掘和传承古筝艺术的必要条件,古筝艺术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构建长期的有效的传承机制,需要从学校教育入手,重点培养传承者和观众。例如,通过开设校本课程,把山东古筝编入音乐教材等形式,将古筝学习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对山东筝乐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办专门古筝课程、专业课程等等,把山东筝乐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渗透到高等教育中,完善古筝文化人才教育链条,为山东筝乐乃至整个社会的古筝文化发展储备人才,为古筝艺术文化培养坚实专业的人才和受众。

(四)注重文化借鉴艺术互补,充实筝乐表现形式

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与不同类型的文化相遇,大致会出现三种结果:一是孤芳自赏,自我封闭,拒绝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其结果必将衰亡。第二是完全接受外来文化,放弃自有文化精髓,全盘模仿,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民族独立性完全丧失,缺乏自主和独立,必将成为“他者”的附庸。三是主动吸取外来文化的成果,取精用宏,使民族文化更加壮大。中国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相遇,应取第三种态度。当今时代是多元的、包容性的时代,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文化同样如此。随着人民生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古筝爱好者,古筝的演绎方式及曲目也丰富多彩。例如,以往的古筝演绎方式都是以独奏或是传统民族乐队中协奏为主要形式,现如今随着为流行音乐和西洋乐队的发展,古筝逐渐多为伴奏的形式出现,这是古筝艺术在新时代发展的新现象和新趋势,应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吸收各种国内外艺术形式的优点,融会贯通,丰富和提升古筝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再比如当代文化处于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时期,因此我们看到以听觉欣赏为主要手段的音乐艺术也呈现出视觉化的趋势,比如雅尼在故宫举办的大型音乐会、江苏卫视的跨年演唱会、音乐欣赏的短视频等等,这种音乐艺术与视觉艺术的互补是我们在音乐创作和传播中值得注意的。

(五)融合各方力量,浇灌传统艺术之花

山东古筝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逐渐得到业界的关注和认可,但是山东筝乐的保护和传承仅仅靠个别专家和传承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该加大对山东筝乐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办古筝乐团、传习基地、举办古筝演出、比赛等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宣传和传播山东筝乐,可以利用互联网传播,增强大众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古筝艺术的能力和热情,充分运用高科技传播媒介其所具备的全球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实现山东筝乐艺术传播受众主体的多元化、交流的互动化和表现形式的立体化,从而为提升山东筝乐增添新的活力,激发社会民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形成保护和弘扬山东筝乐的自觉意识,让山东筝乐这一传统音乐艺术之花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六)传承古筝艺术,培育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山东筝乐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筝乐艺术,是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心、提升文化自信力的必要举措。古筝是中国古老的汉民族乐器,一直伴随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古筝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性、艺术性高深的音乐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审美理念实现了高度结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使得高校大学生对外来文化越来越关注,出现了忽视本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文化不够自信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将古筝音乐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让国人特别是年轻人领略古筝音乐的魅力,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进而培养文化自信,自觉地肩负起传承和弘扬古筝等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结语

山东派筝乐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其艺术传承的道路虽然坎坷,但自申遗成功以来,在传承、传播与保护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同样,由于本身的难度较高,专业人才缺失,资料整理不足及政府本身的政绩工程等问题,山东古筝艺术的发展还需要国家、专家学者以及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找到更为切实可行的良策,让山东古筝艺术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相信山东古筝艺术定能像几千年来的发展一样绵延不绝,被公众所认知,继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常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猜你喜欢
菏泽古筝山东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第一次弹古筝
快递时代谈恋爱
我爱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