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霞
(安徽艺术学院音乐舞蹈系 安徽 合肥 230011)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来,我国声乐演唱,经历着不断的变革,受到西方尤其是意大利唱法的影响,发生了“土”“洋”之争、“土”“洋”融合的演变。一批老艺术家们,纷纷开始研究并讨论,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后来,周小燕、喻宜萱、沈湘等一批声乐艺术家到欧洲学习,把欧洲的先进方法带回国内进行传播,他们用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民族、民间声乐作品,为中国新的声乐艺术带来了新的春天。他们高深的艺术造诣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以及对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新的理解,为中国声乐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认识。从此,欧洲的美声唱法,在我国开始广为运用。
借鉴欧洲美声发声方法教学与演唱,在中国经历了近百年发展的历程。今天,中国声乐艺术发声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到目前为止,中国一大批中青年歌唱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在世界歌唱比赛中获得殊荣,如吴碧霞、刘捷、梁宁、丁毅、戴玉强等,他们的演唱方法,声音通透、干净,咬字清晰。虽然采用的是意大利科学的发声方法,但在演唱中国汉语歌曲时,依然是那么自然动听,保留了中国特有的民歌韵味,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歌曲演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大大突破了传统唱法挤、卡的缺点,在保留原有演唱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意大利美声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声音更加圆润,连贯,统一。实际上,不断吸收域外,特别是意大利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对于我国在演唱方法方面的不足,是一个极大的补充,当然,也不是完全改变我们自己原有的唱法。所以,在保留我们国家原有语言韵味、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意大利科学的发声方法,兼容并蓄,中西歌唱方法相互融合,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声乐教学和演唱方法,也是新时代对“中国唱法”的清楚认识。
关于“中国唱法”的提出,可追溯到上一世纪的五、六十年代,“……1956年,周恩来总理针对当时中国声乐‘土洋之争’的现状,富有远见的指出《白毛女》《茶花女》《七仙女》终究会走到一起形成新的唱法,即‘中国唱法’……”之后,学者们纷纷提出要大胆创新自己民族风格的“中国唱法”(可参阅李小琴《关于中国三种唱法的思考》,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有研究者提的更具体“‘中国唱法’是中西声乐艺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中西合璧’的‘结晶’。”还有研究者提出新时代“中国唱法”称谓的合理性(可参阅别松梅《“中国唱法”之称谓的合理性研究》,载《音乐创作》2013年第11期)。实际上,早在上一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些音乐界的前辈就“唱法问题”就曾开展过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中央音乐学院两次召开的‘唱法问题’座谈会上,多位音乐专家提到了‘中国唱法’并对其涵义与艺术表现方式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可以说,音乐工作者,特别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对中国现代唱法的发展趋势一直非常关注(可参阅薛建洲《中国唱法论》,载《黄河之声》2007年第3期),业内人士彼此间的讨论交流,一直从50年代中后期延续至今天,大家对于西洋唱法科学性的认识已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他们认为中国民族民间唱法,也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声乐唱法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吸收欧洲国家的科学发声方法,是问题的关键。“中国唱法”既要符合中国特色,又要符合科学性,还要受到众多人的喜欢。“‘中国唱法’,不应同等于现今歌坛上以少数歌星演唱的单一风格的‘民族唱法’。”
随着“土”“洋”之争到唱法上的认识和统一,以及到建立我们自己民族的唱法体系,都是“中国唱法”不断深化、不断科学化拓展的一个过程。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各大艺术院校参与了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讨论,港台歌曲及创作歌曲也大量涌入和出现,这都在推动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多元发展。20世纪,是中国歌唱事业发展最繁荣和最自由的阶段(可参阅鲜于越歌《“中国唱法”的相关研究及理论阐释》,载《音乐研究》2015年第5期)。贺绿汀先生在1980年就呼吁“不能废除洋唱法”,大家不断引用学习洋唱法,摆脱原有唱法的局限,在理论研究和歌唱方法上都得到很大发展。很多学者关注了“中国唱法”,并明确提出“‘民族唱法’应更名为‘中国唱法’,‘民族声乐’也应正名为‘中国声乐’,这样今后建树起中国声乐学派也就顺理成章了。”
此后“中国唱法”日益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研究的内容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唱法”应以科学性为基础、民族性为根本、艺术性为灵魂、时代性为发展趋势的理念,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认可。“中国唱法”的提出和运用,不仅解决了传统美声和民族唱法在咬字上含糊不清、音域太窄等问题,也使得民族风味表现得更加圆润到位。另一方面,“中国唱法”的提出,也是中国声乐在世界乐坛上树立形象、称谓认同的开始。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中国唱法”的概念要统一?实际上,这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始,周恩来总理提出“中国唱法”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自觉地开始研究讨论,许多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工作者,也纷纷加入到对“中国唱法”研究的行列中,如积极参与相关的研讨会、撰写相关文章等,大家畅所欲言,都表明了各自的观点和对“中国唱法”的概念理解。到2021年12月为止,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关键词“中国唱法”的文章,有138篇之多,从这些文章中,我们能看出来,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唱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给予了不同的概念定位。“中国唱法”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是有区别的唱法,它是几种唱法的融合,集中了几种不同唱法的共同优点,可以说是一种新唱法(可参阅吉钰梅《关于“中国唱法”的几个问题》,载《乐论》2012年第8期)。程路在她的论文中提到“‘中国唱法’范畴,应建立在中国创作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上,如果冠以‘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则可令人更为明了、直接。”“‘中国唱法’不仅指中国歌曲中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而且也包括戏剧、曲艺舞台上的戏曲唱法和曲艺唱法,也就是说凡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运用中国语言和音乐语汇,以表达中国人情感的歌唱方法,称为‘中国唱法’。”此外,还有研究者提到“‘现代中国声乐唱法’是‘古’‘今’‘中’‘外’各种唱法的混血儿。”
很显然,研究者们对于“中国唱法”的内涵,可谓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在概念的阐释和定位的研究上是有差异的。如此,歌唱声音的衡量标准和发声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这对“中国唱法”的研究肯定会有影响。中国声乐学派的发展,涉及诸多领域的深入拓展和众多的具体理论问题,唯有概念的准确阐释与定位,研究的路径和理论基础才不会偏离方向。研究方向如果错了,就会影响“中国唱法”这个学术问题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开展,也就无法确定“中国唱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更无法在教学中传授。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自然将“中国唱法”聚焦为一个期待的话题。所以,笔者经过对各声乐艺术家和声乐教育家们对“中国唱法”概念定位的梳理,总结如下,使“中国唱法”能够继续往后研究和发展,并进行有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积淀。
涉及“中国唱法”概念统一的研讨一直未断。吉钰梅认为“‘中国唱法’作为一个体系,应包括语言、唱法、风格、情感等几个方面。”张前则提出“‘唱法’指的是歌唱方法,包括基本发声方法的不同、音色的不同、包括咬字行腔的不同、演唱风格包括服饰在内的整个舞台演唱风格不同来定位的……”由此可见,总结近百年来各声乐艺术家和音乐工作者们积累的演唱和教学经验,给“中国唱法”一个准确的概念定位,是我们声乐研究者必须要做的事情。
意大利美声唱法,在几百年发展后的今天,它的科学性已被世界公认,其他国家也从中不断移植、学习、发展,成为自己国家的声乐演唱方法,并逐渐在世界声乐领域中,得到其他国家的接受和认可,也同时丰富了自己国家的音乐唱法技法。实践证明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和可借鉴性。对于具体到“中国唱法”而言,有研究者认为“从广义来说,‘中国唱法’就是属于中国的所有声乐艺术演唱方法,它既包括中国各个民族的唱法,传统戏曲唱法,也包括中国艺术歌曲唱法和中国歌剧唱法。”但如果按照这个广义的定义,推广“中国唱法”,那还会遭遇不少困难,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有着56种语言,各民族生活地区的自然地形、多元地貌,也是多种多样的,受山川、河流阻隔,还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区,如此丰富的语言,几乎无法准确定位“中国唱法”的语言规范,无论国内或国外学习者学习起来,都会感到漫无边际、云里雾里的,更无法实现在国际上推广“中国唱法”的夙愿。要想定位明确,必须拿出具有中国代表性的语言,能在全国和世界上传播,具有中国代表性的语言,就是中国普通话。
给“中国唱法”的定义,要遵循新时代与时俱进的演唱方法:首先,作品应是创作的艺术歌曲或民族歌剧,同时,这些创作作品必须建立在中国民族、民间和地方歌曲风格的基础上。这样的作品,从形式上和构架上相对大气,也符合世界各国在创作上对于不同国别声乐演唱的理解。用普通话演唱和表达,在风格上也是对中华民族筑牢意识的一种艺术化实践;其次,歌唱的发声方法,要充分借鉴意大利美声的科学唱法,结合中国语言的特点,融入民族声乐唱法的演唱技巧,这是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共同认可的声乐发展路径的;再次,歌唱语言,要以普通话为主,这样,既具有中国民族的代表性,而且各民族、各地区的广大民众也都能听得懂,也都可以跟着哼上一曲,这十分符合人民大众的生活愿望和审美需求;第四,在以普通话为主的基础上,适当结合各地区、各民族语言突出特点或姊妹艺术中乐曲韵味,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某些中国歌曲或歌剧作品中去,为中国声乐发展增添更加多元的民族色彩,如《桃花红杏花白》《红梅赞》《玫瑰三愿》《沁园春·雪》等,再如歌曲《梨花颂》,都是现代创作的艺术歌曲,语言上,也基本上以普通话为主,歌唱技巧中,充分融入了意大利的科学发声方法,也有民族声乐方法的加入,尤其《梨花颂》,还吸取了京剧咬字的特点,用富有京剧韵味的技法来演唱,声音松弛、通透,符合今天人们的审美需求,具有典型中国民族特色,它就是“中国唱法”的最直接的体现。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久……这些论述把文艺创作与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文艺工作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了这些重要的思想指导,文艺工作者就可以深刻领悟,紧跟时代步伐,紧紧抓住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艺术建设的要求,在做好实践的同时抓好理论研究。
到目前为止,我国声乐研究领域中,相关的理论建设不够全面,很多还停留在注重实践和口传心授的层面上。实践再好,没有理论的支撑,就不会得到更深更好的发展,理论的总结来源于实践,理论提高了,又可以反过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和教学,这是声乐演唱和教学良性循环的发展规律。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在提高实践高度的基础上,再加深理论研究层面的拓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站位的需要。“中国唱法”,如果能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符合所有中国歌唱家、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声乐研究者的共同理想和愿望的,也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国唱法”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新时代的需要,是文化强国的需要。
自从提出“中国唱法”之后,歌唱家和声乐工作者们,都在实践领域中积极探索,在理论领域里深入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我们国家有很多歌唱家在国际上获奖,也有很多歌唱家在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歌剧院受聘签约参加歌剧演出,熟练运用所在国家的语言演唱并担任主要角色,如廖昌永、魏松、梁宁等。这些走出国门的歌唱家们,用他们的实力充分证明,中国的声乐艺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我们有一大批优秀歌唱家可以和世界歌唱家并肩媲美,他们在国际声乐界的影响力,代表着我们中国声乐演唱的实力和水平。同时,这些歌唱家们在世界舞台上对中国歌曲的展示,也让世人了解和接触到中国歌曲的艺术魅力。走出国门的中国音乐家们,用先进的科学方法、用中国语言,充分演绎了中国声乐作品的韵味和魅力,让国际声乐界的同行们开始对中国歌曲产生好奇和兴趣,从兴趣开始,不少外国同行们也在试着探索中国歌曲的演唱。既然他国歌唱家有兴趣学唱和研究中国歌曲,我们就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就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科学理论体系,这样,别国歌者学起来就有理有据了。慢慢地,“中国唱法”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会逐步建立并开始传播,这是中国声乐事业在国际声乐界影响力的需要。
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经过艺术家们多年对“中国唱法”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应该付诸行动,让它发展起来,推广起来。全国各地的艺术学院,可以首先成为发展和推广“中国唱法”的基地,是研究与实践最好平台。
目前,高校的声乐教学,有些任课老师对于“唱法”的教学,还停留在原有的理解上,没有和新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我们有必要统一标准,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声乐教学的指导。这个体系,就是“中国唱法”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声乐教师帮助学生厘清过去唱法的混乱,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践行“中国唱法”。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歌唱的科学方法,还要学会用理论研究的方法来巩固自己学到的声乐演唱知识,要有作为中国文艺工作者推广和研究“中国唱法”的担当和责任。这样,一届学生接着一届教学,才可以使“中国唱法”深入人心,更好地推动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是中国声乐发展到现在为止,业内外人士最熟悉的三种唱法。目前,媒体上又流行很多风格的演唱方法,不管如何变化,基本上还是建立在这三种唱法的基础上,它们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后,又产生“民通唱法”“美通唱法”“民美唱法”等,下面就这三种演唱方法来进行分析研究,为构建“中国唱法”理论体系,进行科学的解读。
“民族唱法”,有其科学性元素。民族、民间歌曲,经过创作加工后成为现在的“民歌”。用“民族唱法”演唱“民歌”,声线具有明亮、甜美、妩媚、柔和等特点。“民族唱法”,也是艺术专家们采自民间,又经过后期不断努力,不断改进方法的结果,比起现在的民族、民间地地道道的原生态唱法,已经有了很强的科学性演唱技巧,这是实践证明了的。它的科学性体现在:第一,“民族唱法”有着较好的气息支持,可以保持歌唱状态的稳定性、完整性和连贯性;第二,共鸣腔体打开,声音通透性好。“民族唱法”在较好气息的支持下,可以更好地完成胸腔、口腔、咽腔及头腔等共鸣腔体的协同作用,美化的声音显得更有质感;第三,位置靠前,音色明亮。“民族唱法”在演唱时,位置靠前,声音才能传得远,这和意大利美声唱法中使用“面罩”演唱的效果极为相似,可见,“民族唱法”的科学性元素,是不言而喻的;第四,咬字、吐字清晰,归韵完美。“民族唱法”,是在民族、民间和戏曲等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民族、民间包括戏曲的演唱方法,都要求吐字清晰,加上气息与共鸣腔体的运用,在咬字上也是非常讲究的,在字头上,要求快、短,在母音上,要求圆、长,在归韵上,要求一带而过,不要僵,不要死。
以上这些体现出科学性元素的“民族唱法”,很适应中国的地域环境特点,也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审美需求。目前,我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民族唱法”理论体系,并已应用在教学上,所以它的存在是符合大众审美和声乐教育发展需要的。“民族唱法”的诸多优势,已接近于“中国唱法”的要求。
但“民族唱法”并非没有短板和不足。由于现代民歌在形式上依然存着传统民歌的色彩和风格,所以,不能因为目前“民族唱法”存有的优势就固步自封,我们还应该看到其不足。首先,“民族唱法”在气息支持方面,还不够深,位置也不够高。目前,世界上对美的声音的定位,是追求高位置歌唱,要有较深的气息支持,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控制声音,表达中国歌曲时,才能游刃有余,韵味更足。而“民族唱法”在这方面还存在距离;其次,“民族唱法”在咬字、吐字方面,过于“匾”,容易出现“挤”和“卡”的现象。“民族唱法”同意大利美声唱法相比较,由于中国民族歌曲的元素来自民间,表达作品时加入了我们原有的中国地方方言的特点,声音不够圆润,也容易出现“挤”“卡”的现象;再次,“民族唱法”共鸣腔体的打开不够完全,声音不够“立”,美感不够充分。这些都是“民族唱法”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毋容置疑,“‘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是混合声区唱法。”中外艺术家们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已经证实了其科学性,并且美声唱法的演唱和教学,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科学方法:第一,要求音区统一,声音和谐优美;第二,重视音符之间的衔接连贯,注重发声的科学性;第三,从生理机制上看,要注重全身器官发声时的协调性,使声音通透圆润;第四,注重共鸣效果,使声音具有高位置,能发出震撼的声音;第五,注重气息的深入,胸腹式呼吸,使声音获得更好的气息支持。
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可以发出优美圆润,更加有气势的声音,这弥补了“民族唱法”所欠缺的地方。
当然,“美声唱法”也有其不足。“美声唱法”是西方传入中国的歌唱方法,毕竟,歌唱方法与语言使用之间,存有差异性。“美声唱法”在演唱中国汉语言声乐作品时,会显露出不足之处。首先,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如果过于注重声音的圆润,就会出现咬字含糊的情况,出现“包字”不清的现象。“美声唱法”,是意大利流传过来的,在教授外国歌曲时,用的是意大利语或其他国家的语言,都会注重五个元音的连贯性。而中国的汉语的元音要复杂一些,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对中国汉语的字头、字腹和字尾的强调性,总显不足;其次,“美声唱法”过于注重气息的深度和力度,讲究声音的“通透性”和“立”,而对于有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歌曲时,就缺少一点柔性的控制,会失去原作的韵味。
“流行唱法”的魅力,从其“相从者众”这一点上就能显示出来,这是由于:第一,时代性因素,“流行唱法”在演唱时自然流畅、口语化,唱起来就像在诉述,仿佛经历其事,感情浓厚,容易听懂,让人接受,不论阶层、性别、年龄和族属,所有用“流行唱法”演唱的流行音乐,都会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地发展而变化;第二,神形兼备的表演魅力。“流行唱法”外在体态的表演,具有极大的语义性优势,可直接表达歌曲的意蕴,演唱者的动作、神态一览无余,流行歌手音乐语汇的表达,具有直接性;
如此说来,“流行唱法”自身就没有弱项了吗?否,其科学的训练体系并不完备。“中国唱法”的科学性要求很高,“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很大程度上已接近这个科学体系,我们借鉴这些科学的发声方法的优点来构建“中国唱法”,以达到中外人士共同的审美和欣赏品味。而“流行唱法”口语化的咬字和身体表演的语义性,虽然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跟我们要求的“中国唱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但它的魅力优势,在我们的某些作品里可以适当灵活地借鉴和运用,这也符合吸收多元艺术形式的要求。
构建“中国唱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要结合已有的艺术实践经验,在结合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根据中外民众共同审美品位的路径来进行构建。可以结合以下几种思路探索发展的路径:
中国民族声乐,在金铁霖和马秋华等一批老艺术家的努力下,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已经逐渐建立起一整套成型的声乐理论体系。但由于长期受到民族、民间歌曲演唱方法的影响,在演唱技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随着时代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容纳吸收其他演唱方法。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国唱法”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拓展中国民族声乐理论体系,进一步借鉴多种唱法的理论经验,逐步完善“中国唱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也就是说,以中国的“民族唱法”理论体系作为根基,借鉴各姊妹艺术的优点和科学理论,来逐步完善“民族唱法”理论体系,达到构建“中国唱法”科学理论体系的目标。如一些成型的戏曲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被借鉴到歌曲演唱中来,比如京剧的高位置和头腔共鸣,它有效地运用了鼻腔共鸣而达到的状态;再如某些戏曲中的念白和武生的大笑,都较好地运用了咬字的状态,在气息支持下,让声音通透和松弛地送出,而且,每个字都咬的很清楚。
充分借鉴众家之长,在中国民族声乐的理论体系中,寻求拓展的路径,可以达到更好更完美的艺术效果,从而实现“中国唱法”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完成。其实,中国民族唱法的理论体系,在许多方面,与“中国唱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果在中国民族声乐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拓展后,就可以让“中国唱法”科学理论体系能够尽快构建起来,如此的融合与吸纳,也是有深厚的理论依据的,同样,也是被多年的艺术实践所证明的,能让国人欣然接受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不是凭空建立和想象的,是中国声乐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建立“中国唱法”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路劲之一。
美声唱法,也称意大利唱法,是最早建立起来的科学演唱方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声乐演唱,都借鉴了意大利唱法而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唱法。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已经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间都是被证实了的,也是被各国人民所普遍接受了的。前面,我们解读了美声唱法的科学性,也分析了美声唱法在演唱中国作品时存在的不足之处,所以,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仅借鉴它的科学方法,还要结合我们中国语言的特点和韵味,目的是为了在演唱中国作品时,既通透立体,又能展示民族和地方的特色,不仅中国人听起来觉得好听,喜爱,外国人听起来,也能感受到中国民族风格的特色和韵味,让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广人多,各种方言和民族语言非常丰富,基于这样的语言丰富性,我们应该主要以普通话为主,少而精的融入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方言或语汇,这样才会既显示科学性,又具有民族性特色,切不可大篇幅融入地方特色语言,否则就属于民族、民间唱法了,这样会不利于我们的“中国唱法”作品,在国际声乐界的传播和影响。
各民族、各地方歌曲的语言和旋律特点,在歌唱中如何结合科学发声的方法准确表达,是我们需要考虑解决的。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和各地区歌曲的风格各异,旋律的特点更是各具特色,语言也丰富多样。我们既要按照“中国唱法”来追求共性,但在牵涉到属于某个少数民族或地区风格的歌曲时,也要适当展示民族和地区个性,这样的融合,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唱法”,既具有世界声乐公认的科学发声的共性,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个性,这样的歌唱方法,是构建“中国唱法”科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又一思路。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具有科学的元素,但也都有各自的不足。“美声唱法”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得到非常快速的发展,在我国传播发展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和民族声乐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中国唱法”。
“民族唱法”的优点,是演唱中国这种四声多音节字的时候,很清晰自然;“美声唱法”的优点,是声音上下通透,而且圆润明亮;“流行唱法”的优点,就是声、形统一、自然,便于让人接受。这几种唱法优点的互补与结合,并适当地引入些许戏曲等其他唱法的优点,再把已经成型的演唱理论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梳理总结,是我们建立“中国唱法”科学理论体系的最佳路径,可以说是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理论体系。
近些年来,很多歌唱家都在大胆尝试多种唱法的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唱法混乱而遭到差评的情况,其实,在追求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发生混乱是很正常的试错过程,任何事物发展和进步,都要先经历尝试,大胆尝试,才能创新,才有发展。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然后,在批评、纠正的声音中,再调整,再发展,待大众基本认可之时,就是我们“中国唱法”成熟之日。其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是众望所归的。大胆追求构建“中国唱法”科学理论体系,结合“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等优点,不断探寻建立“中国唱法”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路径,是我们值得做的一件大事。
“美声唱法”,最初由老一辈歌唱家们引进中国的,用其独特、科学的演唱方法,演唱中国作品及各地民歌,历经“土”“洋”之争,到“土”“洋”融合的演变与研讨,再经过“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及“流行唱法”三种唱法的互融、互动、借鉴与变异的发展。经过百年的艺术实践,“中国唱法”已经从各方面具备成熟的条件。另外,中国众多歌唱家在国际上获奖扩大了“中国唱法”的影响力,已足够证明中国声乐具备了在世界立足的实力。加之众多学者开始用理论的方式方法,对各种唱法进行研究分析,也能看到“中国唱法”的称谓,已经开始在理论界享有只属于自己的理论地位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中国唱法”称谓的确立,源自于对其深入的研究,以使“中国唱法”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和理论性,并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提高水平,扩大国内外的影响力。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角度而言,“中国唱法”的确立和被认可,也是应和了这个时代需求。
总结和梳理中国声乐发展的脉络,结合众家之长,厘清概念,建立“中国唱法”整套的科学理论体系,让“中国唱法”既要体现世界共融的科学性,又要体现中华民族的风格特点,建立起来的“中国唱法”的理论体系,才可以做到有理可依、有章可循,才可以被推广应用,才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展与优化,从而更加凸显出“中国唱法”的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与民族性。当然,这需要中国的歌唱家、音乐教育工作者及音乐理论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希望更多的音乐理论研究者,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大胆尝试“中国唱法”科学理论体系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拓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