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伟,贾志杰,刘雪辉,郑 洁,杨丽荣
(唐山市中医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是血液透析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50%,被公认为影响透析充分性的主要因素[1]。对于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临床普遍以补液处理,必要时予以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可能因此导致水肿、血管炎等不良反应。当前,临床学者更青睐于采取无创、安全、有效的方法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中医针刺在治疗急症中展示出明显优势。中医学认为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属于“厥脱证”范畴,病因病机为脾肾衰败、气血不足,加之透析治疗期间阴血短时间内大量亏虚,导致气随血脱而发病,宜以益气养阴、回阳固脱作为辨证治疗原则[2-3]。原穴是原气经过、留止的部位,针刺十二经原穴具有通过三焦之原气,调整脏腑经络之功能[4],该方法用于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能否增加患者的临床获益,尚未形成统一定论。迄今为止,关于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此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然而尚未见针刺十二经原穴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报道。为此,本研究探讨了针刺十二经原穴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1纳入标准 ①年龄18~80岁;②病情相对稳定,生命体征基本正常;③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④神志清醒,语言正常,能配合、耐受针刺治疗。
1.2排除标准 ①因非透析原因导致低血压者;②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者;③取穴部位有感染、外伤者;④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者。
1.3一般资料 选择唐山市中医医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164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唐山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ts2017246)。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2例。对照组男43例,女39例;年龄19~80(68.9±5.7)岁;透析龄15~72(56.86±6.78)个月;原发病:糖尿病肾病24例,肾小球肾炎22例,高血压肾病19例,其他17例。观察组男41例,女41例;年龄20~78(67.7±5.8)岁;透析龄16~78(54.98±7.11)个月;原发病:糖尿病肾病26例,肾小球肾炎24例,高血压肾病18例,其他1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透析:使用容量超滤控制的透析机并设置为连续静脉-静脉血液净化模式,血液流速100mL/h,置换液流速100mL/h,30 mL/(kg·h),超滤率300 mL/h,枸橼酸泵入流速2.5 mL/h,透析液温度35 ℃,透析期间禁食,控制体重增加不超过5%。发生低血压时及时调慢血液流速,降低超滤率或停止超滤,输注适量生理盐水或50%葡萄糖注射液,酌情给予吸氧;若上述措施效果不理想,进行回血停止透析,必要时注射多巴胺升压。观察组在常规透析基础上给予针刺十二经原穴治疗,双侧取穴:太冲、合谷、神门、太渊、冲阳、太白、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使用0.25 mm×25 mm无菌针,施以捻转法,针刺深度2~3 mm,针刺得气捻转30 s,留针30 min,每隔15 min行针1次,待局部出现酸胀感后,以边捻边提的方式缓慢出针。
1.5观察指标 ①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内检测2组平均动脉压,计算血压降幅,观察透析期间低血压发生情况,以平均动脉压低于70 mmHg(1 mmHg=0.133 kPa)或较基础血压降低20%作为判定低血压的依据[5]。②根据设定超滤量及实际脱水量,计算未完成超滤量;使用单室尿素动力模型计算尿素清除指数。③采集静脉血10 mL,离心提取血清,检测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其中血清血栓素B2(TXB2)、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试剂盒均来源于上海瑞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氧化氮(NO)使用比色法检测,试剂盒来源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2.12组平均动脉压、血压降幅、低血压次数比较2组治疗前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0 min后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血压降幅、低血压次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血液透析患者平均动脉压、血压降幅、低血压次数比较
2.22组低血压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为19.51%(16/82),低于对照组的36.59%(3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未完成超滤量、尿素清除指数比较 观察组未完成超滤量少于对照组,尿素清除指数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血液透析患者未完成超滤量、尿素清除指数比较
2.42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2组治疗30min后血清TXB2、ET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6-Keto-PGF1a、NO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但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血液透析已广泛用于治疗肾衰竭及脓毒血症、心功能衰竭等非肾脏性疾病,然而治疗初期低血压较为常见,发生速度较快,限制了其应用[6]。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部分患者经常规治疗后血压并非有效升高,进而影响透析效率与质量。近年来,中医针刺在防治低血压和抗休克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但对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这一危急之症的效果如何有待明确。基于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症状,中医学考虑其病机为气阴两虚,加之疾病、透析耗损阴液,气随阴脱,机体气血更不足,导致血脉空虚、清阳不升、心脉失养[7]。《景岳全书》指出“气虚卒倒者,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厥脱证也”。杨靖[8]认为,血压高低与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有关,在临证中从虚证方面诊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以益气养血、健脾固脱为治法,收效甚佳。由此可见,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发展与脏腑虚损、气血不足有关,中医防治宜益气固脱、回阴回阳。
中医针刺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即时、短暂且可逆的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外周容量。鉴于原气经三焦散布于十二经原穴,因此本研究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刺十二经原穴治疗,期望通过三焦之原气调整脏腑经络功能。其中针刺太冲可调畅气机;合谷可通经活络;神门可补益心气,冲阳可通络宁神,两者能补气通心;太渊可理血通脉;太白可疏肝理脾,使脾阳健旺通达,脾气得升,血行通畅,用于健脾固本;腕骨可舒筋活络;京骨可补中益气、生发气血,是强壮机体要穴;太溪可滋肾阴、补肾气;大陵可镇静安神、宽胸和胃;阳池可温补脾阳、鼓舞阳气生发;丘墟可调和气血、益气培元[9-11]。由此可见,针刺上述诸穴可使水谷得以运化,气血得生,脏腑经络得以濡养,具有扶正培元、回阳固脱的功效,进而调控全身血脉,符合此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原则。魏凯等[12]研究认为,针刺十二经原穴治疗具有热补法之功效,能够鼓动脉道,推动血液运行,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亦佐证了上述观点。从本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治疗后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血压降幅、低血压次数均小于对照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未完成超滤量少于对照组,尿素清除指数大于对照组,与易亮等[13]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针刺十二经原穴对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有一定扭转作用,有助于提高透析质量,增加临床获益。
关于针刺十二经原穴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作用机制尚未十分清楚,有研究证实针刺十二经原穴能够增强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增加心排血量,可产生持续、稳定的升压效应[14]。也有学者认为,针刺太渊、冲阳、太白等原穴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适应能力[15]。尽管如此,仍不足以解释针刺十二经原穴如何能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国外最新研究显示,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与透析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比例失衡,导致血管紧张性降低有关[16]。基于本研究表4结果,推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引起血管舒张物质的作用占优势可能是并发低血压的直接原因;观察组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变化较小,提示针刺十二经原穴治疗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曾维忠等[17]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能纠正休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促进收缩血管物质释放,提高血压。而在本研究中,观察治疗后血清TXB2、E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Keto-PGF1a、N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与王传舫[18]研究表明针灸能够增强低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稳定血压的观点相符。考虑原因为针刺十二经原穴治疗能恢复血管内环境稳定性,增大外周循环阻力,升高血管紧张性,使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得以修复。
综上所述,针刺十二经原穴治疗能够有效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减少低血压次数,提高透析充分性,可能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应当指出的是,本研究样本量不多,研究周期较短,为了更好地科学评价针刺十二经原穴治疗对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防治作用,还需开展大规模前瞻性对照研究予以证实,并深入分析其作用机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