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青光眼是临床一种十分常见的眼科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视野缺损与视神经萎缩[1],患者的有效视野范围会随病情进展逐渐缩小,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2]。青光眼多发于中年群体且以急性病症最为常见,其发病率在3%以上[3]。若确诊为青光眼,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护进行治疗且终生需要对眼底以及眼压指标进行监测[4]。但多年研究发现,大多数青光眼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影响术后恢复,为此需要通过有效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5-6]。目前青光眼的临床基础护理措施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而PDCA循环管理与外科康复结合则可以较好地发挥护理作用,是一种科学且有效的综合护理方法,为进一步探究该模式的干预效果,本研究对62例患者采取PDCA循环管理结合外科康复护理干预,并与实施基础护理措施的62例患者比较,现报道如下。
1.1纳入标准 ①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且接受小梁切除手术治疗;②术后前房变浅或者消失且眼压有所升高;③眼B超检查发现患者的玻璃体腔内出现清晰水囊;④患者具有分析能力,能够接受健康知识宣教,意识清晰且自愿参与本次护理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手术禁忌证者;②外伤性或者严重继发性青光眼者;③出现脉络膜脱离或者脉络膜上腔出血者;④严重精神类疾病或者合并重度躯体疾病者;⑤合并原发性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
1.3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5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青光眼手术患者为试验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62例与对照组62例。试验组男27例,女35例;年龄47~77(64.8±6.7)岁;病程2~13(6.77±4.24)个月。对照组男24例,女38例;年龄50~78(66.9±6.8)岁;病程3~14(7.11±4.02)个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4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测并在护理人员安排下熟悉医院环境,由护士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等。给予患者青光眼的基础护理措施,包括眼压的监测、心理疏导以及生活干预等,并针对患者个人情况为患者制订康复计划等。
1.4.2试验组 对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结合外科康复护理干预。
1.4.2.1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建立及实施 由江苏省人民医院专业素质较强的护理人员组成PDCA小组,采取不记名投票模式选出小组组长,PDCA小组组长需要对整个护理内容进行规划,并指导每一名组员负责相对应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确定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案,组织小组成员定期进行护理内容探讨及交流,使其顺利完成日常护理工作。明确PDCA小组活动主题并进行讨论,让小组成员发言并参与到活动中,围绕青光眼患者的视力与眼压控制以及如何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为核心进行分析,掌握影响青光眼患者视力恢复的原因,确定患者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并在护理中将总结的方法落实其中,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病情进而提升护理配合度。
1.4.2.2外科康复护理内容的制定与实施 在PDCA小组中普及外科康复护理内容,明确外科康复护理流程,对患者资料予以评估并在PDCA开展活动中将外科护理融入其中。总结外科康复患者的康复经验并在护理中将相关问题纳入至PDCA活动中来,从而获得更加客观且真实的护理问题,继而提升护理质量。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患者眼科病史情况,观察留意患者是否出现眼内炎、前房出血、暂时性高压眼以及角膜水肿等。同时对患者的家属做好宣教并为其讲解青光眼手术的相关问题,告知手术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PDCA小组组长及组员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中,强化宣教并指导患者学习如何放松情绪,观察术后心理状态,有无出现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给予患者关怀进而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外科康复护理重视术后恢复,在实施中,护理人员每日巡视病房,检查患者眼部有无异常情况发生,与家属做好沟通并指导患者控制日常饮水量,一般每日的饮水量低于300 mL,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其他生命指标变化并及时为患者更换药物,定时使用滴眼液清洁术眼并在术后6周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若发现眼部有不适感,需要及时召集组员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手术医师意见制定符合患者的护理方案。此外指导患者以及家属掌握术后的自我护理技能,告知按时作息以及相关饮食禁忌等,指导患者学习正确的缩瞳与扩瞳的方式方法,嘱患者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并向患者发放康复手册,指导患者学习术后眼部的康复护理等。
1.5观察项目 观察比较2组干预前及术后1个月患者的视力、视野平均缺损值(MD)、眼压、自我管理能力及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视力、视野以及眼压情况分别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视野计(Humphrey)、眼压计(Goldmann)记录,其中视力应用0.1~1.0等差级分析;视野情况应用视野平均缺损值(MD)表示,视野状况差则MD值大。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用药状况、随访、生活方式及习惯,于患者护理干预前以及干预后采用江苏省人民医院自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查表进行评估,总分为4分,完全做到为3分;基本做到为2分;偶尔做到为1分;根本做不到为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自拟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不满意:<6分;满意:6~7分;非常满意:8~10分。护理总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1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视力、视野以及眼压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的视力、视野MD值以及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2组患者的MD值、眼压明显下降而视力显著提高(P均<0.05),且试验组以上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青光眼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视力、视野以及眼压比较
2.2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护理前,2组患者的用药状况、随访、生活方式及习惯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2组患者的用药状况、随访、生活方式及习惯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青光眼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
2.3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对护理实施的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青光眼患者护理干预后对护理实施满意度比较 例(%)
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我国青光眼的发生率已经高达1.84%,且致盲率在12%以上,其中老年患者占比较高[7-8]。目前青光眼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患者需要服药控制眼压,同时改善视野范围以及视力等,若术后眼压控制不当也容易造成患者视神经的损伤[9-10]。此外多数患者为中老年人,容易伴随有畏光以及流泪等症状,若不能有效处理,也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破坏其稳定性进而造成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增加血管渗透性,导致睫状体堵塞房角,或者造成水肿等[11-12]。再者也会增加后房压力,出现过多的房水并导致虹膜的前移等。因此对于青光眼手术患者,除了有效治疗还需要合理且规范的护理干预。杨斯迪等[13]报道,品管圈活动联合PDCA循环干预可改善老年青光眼患者预后。刘华英等[14]认为规范化护理可提高青光眼患者的遵医行为。合理且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视力与视野范围,同时促进患者快速恢复[13-14]。
PDCA循环是一种高质量的管理模式,能够依据护理的诊断结果针对性为患者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进而满足患者需求,为患者提供相对科学且个体化的护理支持,此外PDCA能够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督导,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外科康复护理能够对患者术后进行系统的评估进而确定护理策略,从患者生理、心理层面进行干预,密切观察患者并为患者定期处理创面进而确保敷料的清洁卫生,减少感染发生[15]。本研究采取PDCA循环管理结合外科康复护理干预,探索其对青光眼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采取PDCA循环管理结合外科康复护理的试验组患者的视力、视野范围、自我管理水平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本研究试验组患者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与PDCA循环管理的规范化以及外科康复护理的人性化特点等有关,护理人员更加积极热情,能够主动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诉说,对患者的意愿给予充分的尊重,正确引导患者的康复思维方式,结合相关术后宣教思路为患者提供科学指导,同时积极叮嘱患者用药,确保患者能够按期复查,并根据条件为患者组织线上答疑活动,介绍成功案例等,提高患者信心,进而获得患者充分认可,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对青光眼手术患者落实PDCA循环管理结合外科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与视野范围,降低患者的眼压,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获得患者的充分认可,护理满意度较高。
利益冲突: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