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社会效益保障提升机制探析

2022-11-05 20:29刘朝霞
出版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社会效益学术期刊学术

刘朝霞

(东华理工大学期刊社,南昌,330013)

出版单位社会效益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出版物以及与出版相关的活动对社会产生的价值与影响,社会效益的高低可从出版质量、文化与社会影响、产品结构与专业特色以及内部制度和队伍建设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术期刊作为出版物的一种分类,兼具理论宣传、文化传播及学术引导的重任,是促进社会理论创新、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与力量,彰显一个国家的创新力、软实力与话语权。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十四五”时期要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不断完善把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申言之,当今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落实会议及文件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学术期刊既责任重大又大有作为。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效益的提升是学术期刊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根本遵循,在实践中,构建体系完整、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社会效益保障提升机制势在必行。

1 构建学术期刊社会效益保障提升机制的必要性

机制作为一个系统性概念,不同于体制、方法、途径与制度等,是客观规律与内在制度、体制、结构、方法等之间的联结方式,其主要强调系统内各构成要素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及功能发挥,本质上是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和运行状态的认知与把握。学术期刊社会效益保障提升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多角度来认知与把握。

1.1 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发展经验的总结

学术期刊作为以刊载研究发现和创新理论成果的定期出版物,在整个国家的出版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初创、调整与快速发展、变革稳步发展三个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由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共有6449种,数量仅次于美国,是世界学术期刊第二大国。经过几十年的长足发展,学术期刊业在取得成绩和发展的同时,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行业的制度、标准与规范,形成了行业的综合性规章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及业务管理制度等。比如,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期刊年检核验制度、“三审三校”制度、编辑责任与培训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等。2018年底,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首次创建并量化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体系,为社会效益考核提供了“国家级”的制度规范与行业守则,不仅在思想上统一了图书出版行业对社会效益的认知,在实践中也切实做到了对社会效益考核的同步推进、量化打分与有质评价,这也为学术期刊社会效益评价明晰了方向,提供了指南。此外,从1980年代以来,我国围绕学术期刊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逐步深入化、系统化,对学术期刊社会效益的认知逐步明晰化、制度化,关于如何正确认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如何评价学术期刊社会效益等的研究推动了学术期刊主体对学术期刊社会效益问题的学理性认知与掌握。在新时代,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一流学术期刊建设,构建学术话语体系,并逐步实现期刊强国目标,是学术期刊共同的使命与责任,这要求学术期刊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中去总结与探索社会效益保障提升机制。

1.2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学术期刊作为观念形态的特殊文化产品,是人类最高层次精神文化沉淀的结晶,其出版内容的思想性、先进性、科学性、真理性是其内在价值属性,也是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的根本保障。易言之,学术期刊追求社会效益必须以“质”为本、为根。高质量发展是学术期刊永恒的生命线和发展主题,其实质反映着一个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2021年,习近平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这为高质量学术期刊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提质增效”是出版行业永恒不变的法则,是出版同仁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与作用更为凸显,增添了强烈的时代色彩,赋予了鲜明的时代使命。因而,无论是从学术期刊本身属性还是时代价值功能来看,学术期刊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与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学术期刊社会效益长效发展机制,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统一性与耦合性。

1.3 学术期刊担当时代使命的现实所需

文化强盛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步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2020年9月,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首先,从时代发展背景来看,新时代给出版行业带来新的契机,赋予新的使命与责任。无论是文化强国的建设,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巩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的建设,还是传播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对外国际话语权等,新时代赋予了出版业新的时代课题和“丰富的复兴文化资源”,守正创新、提质增效才是出版业发展的根本之道。其次,从我国出版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而不是出版强国,在出版总体质量、出版对外输出、出版话语权的建构等方面与世界出版强国存在差距,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需求存在差距。差距的缩小、出版强国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提高创新的水平与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开拓出版强国建设的新格局、新发展。从学术期刊角度而言,构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体系,打造一流学术期刊,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实现学术期刊强国目标,是学术期刊的任务与责任。最后,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从出版传播手段来看,技术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与手段,创新学术期刊出版传播机制,以数字化实现学术期刊办刊形式创新,使出版传播的力度、效度与广度得到有质提升,这是促进学术期刊社会效益最大化、最优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时代赋予学术期刊的“技术”课题。

2 “四位一体”的学术期刊社会效益保障提升机制

学术期刊的本质是先进理论传播与交流的平台,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社会功能的发挥才是其社会效益实现的根本。因而,学术期刊社会效益保障提升机制的构建应以学术期刊本质为基点,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

2.1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

学术期刊是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平台,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阵地。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是保障出版内容的安全,比如说文稿的选题是否恰当、有没有政治或涉密的问题,具体文字表述有没有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禁止性规定和法律有关的政治性差错或错误等。在实践中,学术期刊出版内容一旦出现政治性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网络信息发达社会,将会造成广泛影响,甚至引发重大政治风险。《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明确指出,“图书出版单位的出版物出现严重政治导向错误、社会影响恶劣的,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因此,政治性问题是学术期刊要高度重视的红线、高压线,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构建是保障学术期刊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与价值取向的内在要义。

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是基于出版内容质量合格而建立的风险防控机制,既包括纵向的责任机制,也包括横向的责任机制。具体包括:组织领导机制、编校机制、检查机制与学习机制。

建立出版单位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出版部门负责人(主要责任人)→科室负责人(次要责任人)→责任编辑(直接责任人)的垂直管理模式,形成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政治打头,以文稿学术质量为本,在选、编、校的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三审责任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机制。

建立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检查机制,开展质检活动,做到自查与上级管理部门检查相结合。

采取多样途径或方式提高学术期刊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与水平,比如自主学习、集体政治学习、支部学习、继续教育培训等。

2.2 高质量稿件运作机制

一般而言,学术期刊质量由内容质量与编校印装质量组成,其中内容质量即文章的学术质量是根本,而影响期刊学术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稿源质量和审稿质量。因此,学术期刊应该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成熟的以优质稿件为中心的工作机制,包括约稿机制、策划机制、作者挖掘机制及审稿机制。前三个机制的建立实质是保障优质稿源的问题,审稿机制是保障优质稿源发表的问题,四个机制是融合统一的有机整体。比如,《东华理工大学学报》作为地方普通高校刊物,把约稿工作纳入规章制度中,做到“优稿优酬,优先发表”。建立与本校二级学院的常态联系,编辑主动深入学院约稿,掌握各专家研究内容与方向,充分挖掘校内优质学术资源;发挥编辑学科背景优势,掌握学术前沿,跟踪专家研究动向,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加强与学者的联系与沟通,广泛向相关专家、优秀博士约稿及组稿;运用学校地处江西、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及相关研究所的地方资源优势,开设专栏,做强红色文章,讲好红色故事。

策划机制的建立要坚持选题策划与学术刊物自身资源优势相统一。一方面,依靠刊物自身学术资源,围绕特色栏目或固定栏目,对相关学术研究热点或创新点及时进行有质、有效地刊发与推广。比如,2021年恰逢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向海内外广泛约稿,在2021年第5期开辟王安石专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编辑部主动设置议题,以社会发展现状为依据,聚焦学科学术前沿问题,以前瞻性的思维策划具有创新性、热点性的选题,深挖选题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为社会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作者挖掘机制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组建刊物“作者库”。学术期刊应采用多样途径,尽可能发现资深、优秀或具有潜力的学者,不断组建和扩大刊物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体。二是注重对青年学者的开发与培养。青年学者才思敏捷,有较高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也有利于学术刊物的发展,是双赢双效的结果。而且,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学术刊物来讲,约知名大家、顶级学术资源可能有较大难度,优秀青年博士的论文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佳的学术资源和保障,更应受到一般学术刊物的青睐。

审稿机制是行业重要制度规范,严格落实三审制,把好初审关,准确选定审稿人,严格把住终审关,才能切实把优秀作品推向社会,这是行业的共识与行为原则,在此不再赘述。

2.3 融合出版传播机制

传播力是影响力的基础,没有传播力就没有影响力。19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曾经说过,科学研究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开拓,其次是完成,最后是发表。科技成果只有通过发表,为社会所知,转化为社会知识的组成部分,才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当今数字时代背景下,学术刊物以何种途径传播,是需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打造学术期刊现代传播体系,是学术期刊提高传播力和宣传度的不二法则。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学术期刊出版传播机制、管理运营机制与传播评价机制是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出版传播模式。不可否认,数字出版传播给纸质出版传播带来了强烈冲击,但学术期刊的纸质出版仍然是学术记载与传播的基本方式、受众学习与阅读的有形载体,具有良好的传播信誉度、心理依存度和社会影响力。而且,阅屏终必无法完全取代纸质阅读,构建全民阅读的书香社会离不开“纸的芳香”。所以,传统的出版传播模式仍需在传承中发展,做到精简、优化;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仍需做好纸质出版、邮局订阅、高校图书馆或资料室借阅和刊物交流等常态工作。当然,为提升传播的力度、广度与效度,媒体融合出版传播是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必然选择。学术期刊应主动拥抱新媒体,重视移动传播,多种渠道并举发力。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及时发布相关学术内容,打造期刊立体式传播格局,形成线上与线下优势互动,互为补充、覆盖多面,形成强大的学术传播圈。

其次,构建管理运营机制。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面对的不仅是传统的“内容生产”任务,还需要面对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转型的“出版发行”与“传播运营”重任,这就要求学术期刊改变传统角色定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配齐人、财、物与制度保障,形成“优质学术内容+矩阵传播”的优化模式。另外,数字传播运营存在一定风险,需要专业人员与部门来管理运作。因此,在实践中,优化配置学术期刊新媒体运营,培养具备“编辑素养+学者素养+传播素养”的多元一体复合型人才,是有效解决之道。

最后,完善传播评价机制。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传播应是一种自上而下基于顶层设计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传播,其传播的深度、广度与效度的评价机制不应仅仅取决于学术影响因子的大小,而应随着新的传播体系与传播秩序的建立,设计更科学的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指标体系。当然,传播评价机制的构建是个复杂系统,非某个或某些期刊的个体行为,需要政府支持,多方面通力协作,政策保障,多维评价,多方协同,共同建立起学术期刊传播评价体系。

2.4 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人才是发展之基。学术期刊人才队伍建设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从期刊强国、世界一流学术期刊建设及学术话语权的建构等新时代发展要求来看,建设高素质“又红又专”的编辑队伍是时代所需。而如何打造新时代编辑队伍还需要理念的更新、制度的跟进和实践的创新,需构建起完善的编辑学习机制、培训机制和选拔机制。

在1990年代初,就有不少学者提出编辑学者化,既是“专家”又是“杂家”,既是学者又是编辑学家等不同的理念。笔者认为,在信息社会,随着人们知识获取方式和阅读方式的改变,高素质的编辑应是“学者、编辑学家与宣传家”的三位一体。因为信息社会,学术期刊的推广与宣传也是衡量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应是衡量一位编辑专业素养的指标。比如说,抖音作为全国最大的短视频平台,对年轻人的影响非常广泛,也是学术走向大众化、服务化的优良平台,如何通过抖音这一平台来宣传推广期刊,是值得学术期刊同仁探索的现实课题。只有融媒体的充分运用,学术期刊社会效益与价值才能最大化、最优化。

在实践中,首先,要构建提升编辑素养的学习机制。前文对学习机制已有阐述,在此强调的是,鉴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编辑的学习要做到自觉化、常态化、长效化,并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要做学习的“杂家”、业务的“专家”。其次,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编辑培训机制,实现编辑常态化培训学习和专业化发展。官方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是编辑培训的重要途径,但也有学者指出,我国编辑继续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提出培训内容应从事务性管理走向专业化建设,注重编辑培训项目设计的研究,从培训范式转为发展范式,进而实现编辑继续教育培训高质量的发展,笔者认为这都是些很好的建议与主张。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编辑培训机制不仅是出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新时代编辑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化编辑培训机制的构建包含科学规范的培训方案的制定、系统先进知识培训体系的设置、丰富多样学习形式的安排和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最后,重视编辑人才选拔机制建设。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约60%是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的硕士人员,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人才标配是“硕士+编辑证书”即可达到要求,持证上岗。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文化行业编辑整体质量的提升。除了加大对编辑的自主培养外,对编辑选拔的门槛和标准也应有所突破和提高。一方面,改变学术期刊编辑用人管理机制,把编辑从其他专业人才系列纳入到教师或科研系列,改变编辑边缘化现象,扩大编辑选拔范围,不断稳定与壮大编辑队伍,从制度上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采取激励措施与政策,扩大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加入专职编辑队伍,这有助于编辑队伍整体学术素质的提升和学术资源的开拓,同时吸收一些有海外学历经历的人员,助力学术期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与开展。

3 结 语

学术期刊社会效益保障提升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四位一体”的有机机制,四者紧密相连、协调联动、融为一体、不可或缺。学术期刊应站在新时代任务与使命的高度上,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探索有效实践路径,突显机制运作的指向性、执行力与作用力,并形成融合提升的工作新格局,进而实现学术期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助力学术期刊强国建设。

注 释

[1][11]中宣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EB/OL].[2019-03-12].https://www.bookdao. com/article/412606

[2]张玲玲.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提升路径[J].青年记者,2022(4):88-89

[3][9]邬书林.坚持高质量发展 服务创新型国家战略 加快推进出版强国建设[J].中国出版,2021(1):5-9

[4]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2021-06-25].http://www.gov.cn/xinwen/2021-06/25/content_5620876.htm

[5]陈翠荣,胡玉辉,张一诺.美国高校学术道德保障机制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36

[6]范军.切实做好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的量化考核[J].出版科学,2019(3):1

[7]丁莞歆.浅谈当代精品力作的四个内涵[J].中国编辑,2018(1):11-14

[8]习近平.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N].人民日报,2021-05-11

[10]吴厚庆.新时代期刊编辑出版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9:12

[12]李国昌. 论科技出版与意识形态安全[J].出版参考,2019(10):9-11

[13]许平,严慧,项磊,等.充分利用主办单位学术资源提高期刊学术质量:以《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PST)实践为例[J].编辑学报,2016(S1):97-100

[14]姚远,颜帅.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上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7

[15]张恰.从培训范式到发展范式:我国编辑继续教育的范式变革及其实现路径[J]. 出版科学,2022(1):24-31

[16]罗先岑,胡晓冰.图书出版单位编辑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8):18-21

猜你喜欢
社会效益学术期刊学术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好刊社会效益高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浅析建筑节能的社会效益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