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 天津歌舞剧院
中国传统戏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社会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着综合性、写意性、虚构性和过程性这四种重要的美学特点,而这四种特点又无一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社会历史文化的基本修养和内涵。“小提琴”作为一件“舶来品”,自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到现在不过百年历史,但是小提琴演奏已经在西方世界流传了数百年,且经历了早期萌芽到全面成熟的转变历程。小提琴协奏曲这种音乐题材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尤其是在小提琴交响曲《梁祝》被创作出来以前,我国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大部分是由民间音乐改编而来,其中不乏各种流派的戏曲文化。我国早期小提琴音乐中的戏曲元素大多是来自粤曲、粤剧、曲剧等,《梁祝》中史无前例地加入了传统戏曲中较为经典的“倒板”“嚣板”,以及二胡“滑音”的演奏技艺,使得《梁祝》 成为西洋乐曲架构与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完美融合,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内容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因此,《梁祝》作为中西合璧的产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成为了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里程碑。本文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讨论了戏曲元素在这首创作中的使用。
小提琴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联系,具有以下意义:首先,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西洋”需要与“民族”相互融合,小提琴协奏曲便为这一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小提琴与我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音乐的融合,创造出了中国民众能够欣赏的音乐作品,有利于缩小中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以小提琴为代表的西洋乐器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其次,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有了小提琴的加入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拥有了更高的可塑性,能够启发传统戏曲作曲者的创作灵感,促使中国传统戏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最后,在中西方音乐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有利于将双方的糟粕剔除掉,进而创新发展。
1958 年秋季,上海音乐学院创作系高材生陈刚和何占豪被学校领导指定,一起协作共同完成了《梁祝》这个小说,成为给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二人在当时商量、探讨得最多的问题便是怎样使同一部音乐作品在曲式结构与故事情节之间取得充分融合。他一改西洋的音乐家几乎都不会给协奏曲一类的乐曲写上标题的惯例,为这部作品写上《梁祝》的标题。何占豪与陈刚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不断涌现出灵感火花,从确定曲名到完成创作,只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次年5 月份,小提琴交响曲《梁祝》终于被搬上了“上海歌曲艺术舞蹈汇演”的舞台上,后来接连在“纪念建党十周年献礼”等多个舞台进行演奏,获得了广大听众的一致认可。目前,这首协奏曲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走向了世界各地。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引用了大量的越剧唱腔,以及文学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关键素材。在26 分钟内融合了梁祝故事中最精彩的桥段,例如“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等,这也成为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分别对应的是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这三个经典桥段凸显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传奇色彩,使人听之不得不触动情肠。
1.第一部分:呈示部
(1)引子:在引子刚开始出现的时候,由定音鼓和低音提琴以PPP 的力度演奏出长音,背景声音的变化是从无到一种低沉的声音。连续演奏三小节后,背景音乐转变为由弦乐演奏的较为轻柔的震音。然后是长笛演奏出的轻柔舒缓的颤音部分,颤音由弱变强后而转弱,颤音部分之后是连续八度的跳音。跳音是模仿鸟儿清晨清脆的鸣叫,引子给人的整体感觉就像置身于一个清晨,举目望去,草叶上还带着清晨的露水,从远处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声,时高时低,时清时浊。不论高低,带给人的总是轻松舒缓的感受。接着双簧管温柔地吹奏出整个乐曲的引子,慢慢拉开了故事序幕,并为整个曲子奠定了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
(2)主部:随着双簧管吹奏的引子声音的退去,整个乐曲开始进入主体部分。此时小提琴用A 弦弹奏出祝英台作为闺阁少女,向往外面世界和美好爱情的神思,渲染出了恋爱题材音乐作品的典型氛围。弦声仿佛是祝英台在低声倾诉内心,A 弦上全部弹奏完毕,然后再以音色雄浑的低音G 和弦重新诠释,高音代表祝英台的女性声色,低音代表了梁山伯的男性声色。这一段弦音流转,犹如这对恋人彼此在耳鬓厮磨,饱含着柔情蜜意。
(3)连接部分:这段音乐是小提琴的独奏时间,乐队的声音渐渐退去,但是此时小提琴的声音却丝毫不张扬,就像是祝英台在倾诉内心独白一般,体现出了她作为女子男扮女装第一次离开家庭生长环境,前去书院学习的兴奋与忐忑。祝英台一方面担心的是自己女扮男装的身份,另一方面是对书院生活和学习安静的未知感到不安。
(4)副部:这部分主要是指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在书院经历了一个幸福快乐、无拘无束的美好时光。这段音乐可以听出比较多的乐器类型,除了独奏的小提琴之外,还有木管模仿出琵琶等乐器声音,呈现出的整体效果是欢快和轻松的。听众闭眼感受音乐,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副部音乐整体风格欢快明朗,表达的是梁与祝在书院朝夕相处的三年同窗生活,两人之间玩耍嬉戏的场景和欢声笑语的声音似乎就在眼前。
(5)结束篇:这部分是经典的长亭送别。三年同窗期已过,两人的关系已经到了无话不谈的程度。然而,由于祝英台家中有故,不得不离开书院。越剧中此处有十八相送的桥段,说明两人的深厚情谊和难舍难分的感情。小提琴协奏曲中,主要体现出“长亭送别”这一情节。独奏小提琴反复用二胡的“滑音”技巧展示出断断续续的音调,表达出祝英台对梁山伯“执手相看泪眼”“欲语泪先流” 那种难舍难分的心情,而背景音乐的响起更加深了离别的伤感氛围。
2.第二部分:展开部
随着情感的递进,乐曲渐渐趋于压抑与低沉,在大锣、定音鼓和小提琴声的演奏下,显示出了惊惶不安的气氛。在暗波澎湃之中,“抗婚”的这一转折点终于到来。在铜管富有节奏感的演绎下,揭开了充满戏曲性的战斗帷幕。F 徵调,四分之四节拍,独奏小提琴的华彩部分运用了戏曲中散板的旋律,显示出祝英台誓死不从的斗争精髓。随着音乐用快板表达出了强有力的旋律,和小提琴之间的碰撞形成了冲突局面,此时,铿锵有力的铜管声仿佛代表强大的封建势力,而独奏小提琴则代表了正在独自反抗封建势力的祝英台。两个声音交替出现,不断变调,形象地呈现出两方矛盾心态的不断变化,最后,小提琴和乐队音乐一起演奏,斗争最终走向了最高潮。
楼台会一一B 徵调,4/4 拍子,曲调整体如泣如诉,仿佛祝英台在对梁山伯哭着表达情意,而后增加了柔板和单簧管这两种乐器声音。小提琴与大提琴之间相互对答,时分时合,其中大小提琴两者分别代表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声音,两者之间互诉衷肠,缠绵悱恻。将楼台相会时两人的难舍难分与对封建势力的无奈表达得入木三分。
哭灵——随着乐曲急转直下,管弦乐以快速节奏切分,非常激昂和果断,紧张的气氛顿时被彰显出来。独唱的散板和音乐齐奏的快板交互产生,并加入板鼓,使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段。在此处,小提琴借用了少数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戏曲表现手法,于是,音乐由二轻拍改为三拍子,在锣和大鼓的表演之中,音乐到达了最高潮。
3.第三部分:再现部
化蝶——由笛子演奏出华丽悠扬的动人旋律,同时加入了竖琴的高级进奏声,在弱音器的加持之下,此段的音乐兼具了柔和与深沉,好像象征着希望仍然存在。结尾处独奏小提琴和乐队同时演奏,同时声调最终渐渐退去,仿佛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已双双化蝶,飞得越来越远一般。在余音袅袅的琴声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的高洁忠贞,以及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斗争精神深深刻画在听众的脑海中。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布置故事情节的时候就运用了戏曲音乐旋律,将整个爱情故事的脉络沿着草桥结拜、长亭惜别、楼台相会,再到哭灵投坟,以及结尾双双化蝶的次序加以发展。整个交响曲在故事情节布置上富有戏曲性,在对歌曲表现塑造力上运用了交响化的艺术手段来表达,不仅将两人对封建势力的斗争精神描绘出来,也反映出当时男女对爱情自由的美好期盼。
一方面,小提琴交响曲《梁祝》中的很多重要材料都是在越剧《梁祝》歌曲中音乐旋律的基石上演变而来的。如“长亭送别”这一段作曲家借鉴了绍兴戏中的《十八相送》一段,但作曲家并不是全部照抄了绍兴戏里的腔调,而只是在绍兴戏唱腔的韵律之上掺入了作者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发展创新,这部分的节奏感强烈,别具一格,非常形象地表达了祝英台与梁山伯同窗三载之后依依不舍的情感,又生动活泼地刻画出人心中的复杂心态,在这里用于表现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别离。在“哭灵投坟”这段中,作曲家把越剧歌曲中的悲剧主义唱腔全部汇集到一起,将越剧唱腔作为主要的创作灵感,融合了越剧中带有鲜明传统戏曲色彩的旋律素材,并通过将原有故事情节进行摘选、再扩充,最终形成了交响乐化的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使用了传统戏曲音乐中的表现手法。例如,在展示部的“草桥结拜”片段,利用欢快的旋律表现出两人缘分的开始。在“长亭送别”片段中,分别用小提琴的A 弦中音区和G 弦低音区代表祝英台和梁山伯两人,或者直接用大提琴代表梁山伯低沉的声音,这些表演形式都将两人之间的“对话”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在视听效果上显得更为立体,让观众通过对声音效果形成更丰富的联想,进而提高歌曲的动人程度。因此,在“哭灵投坟”这个片段中,则使用紧拉慢奏的艺术手段,独奏小提琴声的散板与大乐团齐奏的快板交替地呈现,把祝英台在此时悲愤欲绝和痛不欲生的心情都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中,两位音乐家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上,借用了一些表演上的技术方法。首先,在副部的“同窗共读”片段中,管弦乐队以模拟中国琵琶乐器的拨弦表演,而独奏琴声则用快板节拍,舞姿动作上也模拟中国古筝乐器的脆声,乐曲情感上生动活泼,旋律舒缓,描绘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学院朝夕共处三年,其间彼此嬉戏打闹玩乐的真实画面。其次,还采用了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锣。锣在《梁祝》故事中充当了相反人物的配乐。锣的声音特别洪亮,而且音量持续长,也用作隆重的场景中。而最后,在“楼台相会”的桥段中,借用了中国民族乐器中二胡弦上的滑指手法,大大加强了琴音在抒情方面的表现力。后来乐曲又忽然改变了风格,梁山伯因过于悲痛绝望而去世,在此处词曲家使用了越剧中老嚣板的“紧拉慢唱”的手段,用小提琴音模拟弹奏二胡弦上的滑指技法,采用这种滑指技法,观众就如同看到了祝英台撕心裂肺的哭腔,不但使观众体会到悲痛欲绝的心情,而且增加了小提琴对于刻画人物心理的效果。
1.立足本土文化的“兼容并包”
立足本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与西洋乐器相互融合交流的重要基础,“兼容并包”是重要原则。在此原则的指导下,纵使有西洋乐器的加入,其音乐作品的基本出发点还是我国的戏曲文化,尤其是戏曲文化中的传统元素。中西方的音乐文化背景有所不同,西洋乐器作为我国戏曲音乐的补充元素,不是喧宾夺主的角色,更不是破坏我国戏曲传统文化内涵的“侵略者”。
2.优秀戏曲音乐的相互借鉴
当今时代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有很多作品,尤其是外国戏曲音乐的演奏形式都可以为我国传统戏曲音乐所用。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戏曲能够获得新鲜的活力,并迸发生命力。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西洋”需要与“民族”相互融合,小提琴协奏曲便为这一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在《梁祝》中,“西洋”与“民族”找到了一个和谐相处的平衡点。首先,《梁祝》中所包含的爱情、人性、自然等都是人们日常所见所闻的普通事物,但是却能够通过音乐的形式触动人心灵的最深处,这说明音乐中包含的情感是无国界的,是有共同之处的。交响乐这种音乐表现形式虽然诞生于西方,但却是全人类共同的艺术养分,把中华民族的文明精神通过交响乐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表明音乐和文化不受国界的限制,能够触动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很多音乐剧为了小提琴和中国乐曲相互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司徒梦岩和马思聪便是这些音乐家典范。司徒梦岩破天荒地使用小提琴表演中国传统戏曲,经过长期的努力,小提琴这个西洋古典乐器已经能够很好地为中国传统戏曲表演服务。马思聪自小受到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的熏陶,其推动了小提琴少数民族化的历程,为小提琴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这两位音乐家的努力,我国传统戏曲有了新的表演方式,较之前更加生动和多元化。通过一众音乐家的不懈努力,为我们创造出了含有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小提琴协奏曲,其中,《梁祝》则是最脍炙人口,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梁祝》本来是越剧中的经典曲目,何占豪和陈刚两位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将富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元素融入到小提琴演奏框架中,在小提琴演奏的过程中又融入了部分具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就这样成就了西洋交响乐曲式结构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技法的中西合璧。两种表现形式的相互融合,将《梁祝》的故事演绎得更加凄美动人,令全世界听众耳目一新、叹为观止,而且使我国传统戏曲得到了一个崭新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小提琴作为传统西洋古典乐器,在我国打开了传播的大门,越来越多的国人由此认识了小提琴,并且爱上了小提琴演奏曲,而《梁祝》中的戏曲元素也使中国听众觉得亲切熟悉,更能够激起听众对故土的眷恋情感,从而广受海内外广大听众群体的喜爱与追捧。《梁祝》在创作技巧和曲式结构上将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洋交响乐的精髓充分融合,无疑是小提琴在中国民族化探索历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综上所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何占豪与陈刚留给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的艺术瑰宝。《梁祝》以凄美动人的东方爱情,以及开放包容的西洋交响乐形式成为了我国的经典民族交响音乐曲目。《梁祝》的诞生是我们民族艺术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也为西洋交响乐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方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向国外学习时,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小提琴是世界性乐器,而我们要以民族文化为根,吸取其中的长处,才能创新,并赋予其独特的民族色彩,更好的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才能对世界文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