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张 娜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包括青少年,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任何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发表他们的看法,可以自主收集获取所需信息,但青少年身心发育不成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尤其对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辨别能力,极易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正是基于这两点思考,议题式教学法应运而生。
何为议题式教学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议题式教学是将特定主题或问题置于课堂讨论中,是一种以活动形式呈现、承载学科内容的教学方式。”也有学者认为:“议题式教学就是通过‘议’的形式进行教学,让高中学生能够在‘议’中得到启思、分析以及内化,以此来实现能力以及素养等多项的提升。”基于一定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笔者认为,议题式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围绕议题展开讨论、探究等系列活动,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不难发现,在议题式教学中,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
议题的设计是否有效关乎议题式教学能否顺利开展,更关乎是否能切实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而所谓有效议题,指的是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议题。接下来,笔者就议题的选择、整合、设计以及导入展开研究。
议题选择是否合理决定了议题式教学成功与否。议题选择合理,学生的课堂投入度就高,课堂氛围就很融洽。相反议题选择不合理,学生无法融入教学活动中,甚至会表现出对课堂毫无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议题时不可全凭自己的喜好,要做到“准”“热”“稳”。“准”指的是议题应当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特色相契合,把握准确教材重难点。“热”指的是议题要与当下时代热点紧密结合,借助时代热点的时效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融入课堂。“稳”指的是议题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选择议题时要握准教材重难点、联系社会热点、基于学生实际,从而提升学生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以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共圆中国梦”为例。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总结我国百年来取得成功的原因,探索共圆中国梦的路径。本课的难点是树立“四个自信”,做自信的中国人。结合时政热点中美关系的变化和十九届六中全会所总结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由此将议题设计为“近代以来的筑梦之魂”“百年以来的追梦之路”“不久将来的圆梦之期”,为了更好地探究我国的成功之路,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在“百年以来的追梦之路”这一议题下,又设计了两个子议题——“圆梦历程,道路曲折”和“圆梦历程,前途光明”,学生在这两个议题的讨论过程中,纷纷感叹我国进步之快,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感到深深的骄傲和自豪,不由自主地在课堂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更加坚定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和使命者的决心。
教师在设计议题时往往是以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主要依据,而忽略了子议题之间的逻辑性。基于道德与法治中“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教师应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引导。所谓逻辑思维,是学生具备分析事物、判断事物,并由现象推理到事物本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具备逻辑思维的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领下发现事物的本质。将逻辑与议题相结合,在层层递进中,在层层剖析中,不断深化课堂内涵,促成课堂生成,做到既基于课堂又高于课堂。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使初中生在思维冲突中构建知识体系,做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从而培育其核心素养;另一方面逻辑性议题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为例,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家的内涵,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家是什么?中国人的家是什么?如何践行孝文化?引导学生,首先从最广泛意义角度去研究家,家是地域,是房子,是身心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解。紧接着带领学生从人类最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中认识到中国人对家有着特殊的感情,探究中华文化中的家文化,由物质上升为一种文化文明,从我国古代和学生的家庭中探究家风家训,明白中国人的家讲究的是孝。自然而然就可以过渡到第三个议题:如何践行孝?在这个议题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孝敬父母,更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一生中陪伴父母的时间不多,从现在开始就要践行孝。如果教学设计到这里就结束的话那么整节课就仅仅停留在小家,为了培育初中生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笔者设计了“三年未归的士兵孝不孝?”这一环节,在课堂中学生对此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在冲突中感悟到“对祖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孝”。到此将小家上升为大家,学生对以该士兵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在这一刻被唤醒。
议题的呈现与解决是以问题情境为依托,问题情境是议题式教学的重要载体,具有思辨性的议题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同时也可以为议题探究提供新的启发和思路,使学生快速找到切入口,迅速投入热议中。所谓议题的思辨性,是指学生辩证地看待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统一的,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多维度的。初中生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有利于其在认知冲突中更全面地认知事物,同时建立更高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为例。为了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公共参与和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创设情境进行案例分析,并设计了“消失匿迹三十年 只字片语从未有”“默默支持三十年 无怨无悔更无憾”以及“信念坚定如磐石 只为祖国核潜艇”三个议题。以黄旭华三十年未归家,最终研究出核潜艇为例,思考黄旭华是不是负责任的人。自古以来,忠孝两难全。引导学生在探讨黄旭华是不是负责任的人后醒悟:“对祖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孝。”也自然引到第三议题,黄旭华即使已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现在依然在研究核潜艇,继续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奋斗着。学生在观看对黄旭华的采访时,都纷纷落泪,在最后更是为黄旭华先生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鼓起了最热烈的掌声。
议题导入是议题的开始环节,议题的导入效果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好的导入是锦上添花,可以将教学效果提高N倍。反之,如果导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议题的导入没有固定的方式,关键是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案例分析、情景创设、问卷调查、做游戏等方法。一节课一般有3—4个议题,教师可以用一种方式导入,也可以用多种方式导入,最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笔者设计了四个议题:“斗转星移 爱永不变”“爱的碰撞 两败俱伤”“学会沟通 让爱保鲜”“默默付出 守卫大爱”。这四个议题围绕体味亲情、亲子冲突、解决冲突、无法陪伴的爱这一逻辑主线展开,在不断冲突中感悟永恒不变的爱。通过两张图片(图1:后备厢父母的爱 图2:雨中小男孩的爱)引发学生思考这两张图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爱。由双向奔赴的爱引入议题“斗转星移 爱永不变”。通过学生表演的情景剧《都是手机惹的祸》爆发亲子冲突,引入议题“爱的碰撞 两败俱伤”和“学会沟通 让爱保鲜”。引导学生正视亲子冲突,反思如何解决亲子冲突。最后通过视频《中秋节的100种过法》引入议题“默默付出 守卫大爱”。在这节课,笔者运用了三种方法——图片对比、情景剧表演以及影视欣赏引入议题,从而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课堂改革的浪潮中,议题式教学是思政课的一个改革探索,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次创新,符合时代主题。在议题式教学中议题起着“舵手”的作用,直接关乎课堂的有效性,决定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影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教师在设计议题时必须慎之又慎,以教学重难点为方向,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做到议题逻辑性和思辨性相结合,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