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丙刚 耿海潮 潘纯洁
1.海军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军事和体育教研室,上海 200433;2.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2470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以课程为载体,根据学科性质和相关思政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在达到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体育具有“强体、立德、铸魂”的功能作用,大学生作为新一代青年的主体,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大学体育对大学生具有强健身体、立德树人、铸就灵魂的作用,大学体育有必要、有责任、有优势与思政融合,进行教学改革。体育课程思政是建立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大格局的基础上,营造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树立以“立德树人”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的一种综合体育教育理念。本研究主要以课程思政为主线,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大学体育》思政融合进行探究,提出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方略和实现路径。同时,以期激发广大同行对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热情,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个国人耳熟能详的口号是在1981年中国男排的一场比赛后由北大学子叫响的,展示了体育思政的惊人力量。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不移信念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是我国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是依靠大学中所开设的课程来贯彻执行,在大学期间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除了各学科的专业课外,《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课程都是大学公共必修课程。大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掌握了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也提高了身体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由于体育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和强身价值,担负着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功能,所以在体育活动中思政作用与价值就会独领风骚,与其他课程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刘纯献在《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一文中提出“没有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就缺少载体;放弃思政教育,体育课程就缺乏灵魂。因此,大学体育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对思政教育既是补充,也是自身的发展必要。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的任务,而是所有课程的责任,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在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和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体育活动在大学生的四年生活中时刻伴随,可以说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最长久,甚至是受益终身的课程,因此,搞好大学体育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所应担负的时代责任与历史重托。在大学期间所有的体育活动对参与者都有一定的规则要求,要求参与者在规则范围内进行体育活动,体育课程对大学生不但进行了运动技能的传授,还对参与者进行了遵纪守法、规则意识的思政教育。在举国体制下,我国对体育的重视更是上升到国家战略,运动健儿在国际性的赛事上取得了金牌,不但获取了重奖和荣誉,还起到了鼓舞和激励国人的作用,它增加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战胜对手的信念。故对体育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体育学科发展的时代机遇。
体育课程思政具有学科的优势与自信,体育本身具有“强体、立德、铸魂”的功能作用,只不过是在教学安全束缚下、教师由于事务性工作的影响导致体育“强体”功能淡化,“立德、铸魂”功能缺失,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熟知教育方针政策,并且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它不仅仅要实现课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显性教学目的,还要实现“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学目的。为此,将体育作为思政的载体,在做好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传授体育运动能力的同时,深挖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其他课程形成合力共同育人,形成“立德树人”思政合力,培育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课程的思政功效毋庸置疑,但绝不能无限夸大,还需要遵循思政教育的规律,把握好“三结合一并重”,即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及“强体、立德、铸魂”三位一体并重等原则。
灌输教育又称注入式教育,指不注重学生学习认知的客观规律,将知识用强迫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化的当下,体育知识教授应多应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进而达到与自身行为一致。一味注入、移植、楔入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已不适用于当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在思政教育中传统的理念与方式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渗透教育应注重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贴合,同时应注重面向社会、心理、网络等环境方面的渗透,将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就是用化雨春风的方式,结合学生需求,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手段,让学生由被动、消极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位一体”思政教育模式。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理念。体育教学中的显性教育包括体育知识技能、体育规则、体育要求。体育知识技能是体育提高身体运动能力的方式与手段,而体育的规则、要求则是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显性限制,久之可让学生形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遵守相关要求与规则的习惯,同时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从而形成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自我约束行为习惯。
“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同时辅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体育教学应多用正面体育名人故事正面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教会学生明是非、辨善恶。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安全应当提出相关纪律要求,防止学生形成不正确的行为习惯。
体育具有“强体、立德、铸魂”功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让体育的“强体”功能淡化,“立德、铸魂”功能缺失。体育课程一度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不被重视,忽略其重要价值与作用。现在政策制度方面重视体育的发展,体育教育应当回归“强体、立德、铸魂”。“强体”,中国梦必将成为现实,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立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铸魂”铸就诚实守信、忠诚爱国之魂。
课堂是体育实现教学目标重要途径,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因此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进行课程思政关键因素。大学体育开设的专业多,年级多,教学内容丰富,我们应当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编制不同的教学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在传授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体育中的思政元素巧妙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在尊重课程知识体系和思政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体育课程考试创新改革。同时,注重在体育课程考核中增加课程思政的内容,创新考核形式,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政变化与思政提升,通过改革考核模式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体育自身具有强大的思政功能,如:体育运动是在一定规则下进行的,参加体育运动人员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是对学生一种隐性的遵守纪律、法律的教育,也是一种诚信教育。一些具有体育特长英雄人物,在国家危难之际,舍生取义、忠诚爱国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正义感和爱国情怀;当我们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金牌,《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东京时,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因此,深挖体育中的思政内容,将其与大学体育开展的内容深度相融合,并编写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材,让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有据可依。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课程思政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的效果关键是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德育素养与能力。教师起着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的行业规范对学生德育起着重要的影响,是对学生思政的隐性教育。因此,为提高体育课程思政效果,应当定期开展体育教师德育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并建立相关淘汰制度,定期进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让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组织体育相关专家学者成立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会,进行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整理与挖掘,研究体育课程思政先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编写体育课程思政指导性文件,编写体育课程思政教材、定期开设体育课程思政教学骨干培训班,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发动全体老师参与体育课程思政实践,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抱负、有顽强意志、有爱国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课程思政是所有课程的时代责任,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且具有“强体、立德、铸魂”的功能,有必要、有责任也有优势进行课程思政融合。本文就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有机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强体、立德、铸魂”三位一体并重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途径有很多,此处提出了精心编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深挖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提高体育教师的德育素养与能力、设立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会等四个方面以期提高课程思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