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利焕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创造性地利用教育技巧和方法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在这项艺术中,充分体现了教育者在进行教育过程中的才能、智慧、灵感与品格。沟通分为广义的沟通和狭义的沟通,从广义上讲,沟通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活动;从高校这个狭义范围来讲,沟通主要是指师生在高等教育背景下进行的交流活动,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教育的过程,还是重要的沟通过程,实施效果如何,关键是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能否达成有效沟通,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者必须掌握沟通的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好沟通艺术,不仅能较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同时也能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觉悟。从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来看,沟通艺术的有效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高等教育在个人发展历程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从教育者的主体层面来讲,掌握沟通艺术是新时期教育者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沟通艺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交流中,增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感情,缩短二者间的距离;可以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意识,使其拥有健康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可以及时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帮助受教育者改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虽然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双向沟通的,但是,在大部分的沟通过程中,受教育者通常会将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双向沟通演变为教育者的单向输出,这种沟通模式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灵活运用沟通艺术,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受教育者们才愿意主动打开心门,吐露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意愿。
随着大学生群体不断地扩大,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忙于繁杂的日常工作,没有较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另一方面,学生群体的扩大导致教育者需要管理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为了加强管理,教育者通常会采取集体形式进行教育活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可传授的内容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互动的频率以及学生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的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亦是学生情感满足的过程,若学生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学生们的情绪会变的消极低落,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排斥老师对他们的教育,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健全健康地成长,也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沟通形式。正式沟通相比非正式沟通多了一些“仪式感”,例如组织之间的指示汇报、正式会见等;而流言式、偶然式的沟通方式是非正式的沟通形式。除此之外,还包括面对面沟通、通过网络媒介的沟通、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正式沟通较多,其他沟通形式较少;正式沟通的场所也比较固定,主要在教室或办公室,这种场所,通常会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严肃、谨慎,不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进行轻松愉快的交流,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沟通的有效性。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教育者过分追求学术的专业性、严谨性,在解答学生问题时,常常采用专业术语进行理论灌输,不能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导致沟通工作流于形式,不仅降低沟通质量,也未能实现良好交流的目标。
教育者教学思想的单一性与受教育者思想的多元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书本知识的灌输,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常常会出现传授知识的主体单一、路径单一、内容单一的问题。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使得他们足不出户也能浏览各式信息;另一方面,海量网络信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极大冲击,在诸多思想的碰撞中,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教育者思想的相对稳定性与受教育者思想的多变性。“代沟”是影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由于年龄和阅历上的差距,教育者们常常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待人接物的方式,他们的思想远比受教育者成熟稳重。然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权利、责任意识强烈,对理想和生活都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中会受到多方面社会压力的影响,比如:升学压力、就业形势压力,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压力带来的情绪波动问题,便会被复杂情绪所左右,从而造成受教育者思想的多变性。
其一,提高综合素质,强化自身能力。从现实情况来看,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并且愿意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的老师更受大学生的欢迎,学生也更愿意和这样的老师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因此,作为高校教育者一方面要积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更新和充实已有知识体系,还要借鉴其他教育者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增强人格魅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要树立良好形象,《论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使沟通富有成效,达到教育的目的,高校教育者就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充分发挥“身正为范”的作用。
其二,学会运用情感沟通技巧,建立师生间的情感桥梁。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平等的关系中,双方才能从内心深处建立信任关系;要互相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尊严的意识,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主动感受教师的品行风范,增进师生情感。在教育工作中,一些人认为教师只承担教育的任务,仅需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即可,其他方面不需要过多关注,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认知。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真情实意地关爱学生,才能尽到一位教师的责任,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尊敬与爱戴。高校思想政治沟通活动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倾听。
其一,采用多种模式,丰富沟通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不能只依靠正式沟通的形式,还应该综合其他的沟通形式。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选择和学生在校园漫步谈心,或者有与学生一起去食堂用餐,在餐桌上进行日常交流。在这种沟通环境中的气氛比较融洽,有助于教师顺利进行沟通工作,能够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电子信箱等多种新媒体与学生沟通交流。
其二,打破传统沟通模式,开拓沟通新途径。首先,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受教育者的需要,教育者需要创新沟通模式,灵活地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育者要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运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进行适当的交流与引导。最后,教育者对学生要做到多关心、少命令,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把对老师的爱戴转变为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渠道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桥梁畅通才能使沟通信息得到及时传递和反馈。因此,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沟通交流,有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适应大学生思想的多元性和多变性。首先,新媒体环境下的沟通更具互动性,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也更强烈,教育者要抓住这个沟通契机,多途径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并及时完善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与受教育者实现有效互动。其次,教育者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最后,教育者要了解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和沟通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沟通方式,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灵活的运用沟通技巧是关键,教育者应该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有效的沟通渠道、沟通技巧,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