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琪,王兴怀
(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体医融合作为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成为体育界与医学界之间的热点话题。体医融合即体育学与医学的相互结合,是以医学知识体系为基础,运用体育锻炼的原理与方法,使运动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进而达到增强体质健康、预防疾病与促进康复的目的。体医融合以医疗监督作为导向,发挥体育的预防、治疗及康复作用,达到全民身心健康的目标,是现代社会新科技条件下的一种新的健康观念和科学的健身行为。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后,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受到社会重视,该文件强调需要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并指出需要加强“运动与医学结合”和非医学健康干预,建立和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和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数据库。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热情高涨,使体育正在慢慢回归其本质——“为人们的健康服务”。体医融合为本质的回归指明了方向,体医融合不只是“体育”与“医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找到两者的切入点,将体育资源与医疗资源融合,做到“体中有医,医中有体”。所以,体育教育专业不要再拘泥于培养传统的体育教师,而是要将体医融合理念融入培养体系,塑造体医融合型创新人才,用科学健康的方法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学,使中小学生重新认识体育运动,形成健康的体育运动方式,从而增进身体健康,形成终身体育思想,进一步推动并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举措。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核心内容,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但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学校要求升学率高,学生的升学压力大,进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使体育健康课程不受重视甚至被忽视,使其处于边缘化,学生出现身体、心理等一系列慢性疾病。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不仅肥胖,而且近视、血脂异常、高血压、脊柱曲度异常等慢性病严重威胁着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针对中小学慢性疾病问题,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明白,只靠体育运动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要在医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从而减少或避免中小学学生慢性疾病的持续蔓延,增强中小学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的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内容,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其获得必要的科学规范的体育教育是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体育教师从以往只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转向通过体育使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体医融合理念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医学理论也将是体育教师的必备知识。体育教师缺少医疗技术知识,则体育基础知识与医学理论无法结合,从而不能合理有效地教学生如何开出运动处方。总之,体医融合下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更要掌握运动医学基本知识,能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出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能够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运动,从而避免或减少慢性疾病的出现,增强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的改变,体育教学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提高身体素质的身体教育。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在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课程方面开展较好,但并未完全理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推动体医结合,充分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体医融合的概念尚未被人们深刻接受,体育与医学的有机融合被忽视,导致在体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体育与医学的融合尚未得到有效的实施;培养理念缺乏体医融合观念,指导运动实践和评价运动效果无法向医学知识上靠拢,更不会用中国优秀传统养生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所以,要培养具有体医融合知识素养的体育教育人才,就要加强对体医融合理论的理解,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不断改变,人才培养目标要及时跟上社会步伐,而不是一成不变。大多数学校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普遍重视竞技能力和在中等学校能从事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育及训练竞赛等工作,即“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能够组织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合格体育教师”。此目标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但随着体医融合的提出,培养目标要求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在未来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并能对其运动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推进“健康中国”的主力部队,其培养目标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其责任担当。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必须承担推进“健康中国”的重任,“防未病”“运动处方”“运动风险评估”“健康促进”体医融合将是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课程改进的重点内容及方向。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在学科体系方面,应通过扩大学科范围与现代预防医学共融,激发学生对体医融合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对其理论的理解并对其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仍以传统体育技能和基础体育知识为基础,体育与医学融合的知识只有体育与健康知识,几乎没有深度融合的课程设计,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不能满足“健康中国”战略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也限制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发展水平。因此,应加强体医融合的课程设计,构建科学的体医融合知识和课程体系。
重视专业技能的提升,轻视教学技能的培养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普遍现象,教师应是反思的实践者,在改进教学行为和研究自身经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应学习并研究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及有关体医融合问题背后的理论知识,在实习单位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反思实践,总结实践经验,提高对教育理念和理论的理解。但高校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竞赛成绩,对学生教学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不上心。这种现象会导致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达到教学与教育目的,且高校实习环节周期短,导致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与社会需求反差较大、实习质量效果不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认识教学理念并应用于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反馈的信息对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反思总结,以达到适应社会需求,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教育人才。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各项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往往成正相关。高校体育教师是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承担着体医融合的教学任务,其教学效果与体育教师的知识素养密切相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可分为2类:一类教师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但侧重于体育知识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和方法相对固定且传统单一,缺乏对学科前沿知识的认识;另一类教师是在科研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从事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的能力不强,这就导致在体医融合学科建设中,这2类教师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时常出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现实问题。
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精神内涵,掌握体医融合的概念,改变传统体育教育培养理念及模式,自觉克服传统体育教育观念束缚,通过各种教育、宣传和培训,建立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在体医融合理念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要从科研、制度、资金等方面多向发力,将医学资源与体育资源进行整合,推进二者的有机结合,重视医学学科与体育学科的交流共建,消除体医两者间的壁垒,加快体医融合的理论研究,转变以教授运动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将相关医疗保健知识技能融入培养目标中,从而深化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达成,为体医融合事业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体育教育优秀人才。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保证体育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前提下,应拓宽体医融合教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增加相关课程比重;要根据教学目标,有效完成教学内容。(1)拓宽健康知识相关课程,如开设“健康体适能”“形体课”“运动处方学”“健康评定学”“体育与心理健康”等课程,突出体医融合教学的特点。(2)增加健康知识相关课程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损伤与预防”“运动康复学”等学科的比重,这正是体育学与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3)多开设与医学相关的救护、康复的实践技能操作课程作为选修,这样有助于学生应用所学的医学知识,科学合理地参与运动训练,同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4)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根据不同人群和体质设定运动处方,尤其是针对慢性疾病运动处方的成功案例,以及如何应用体医融合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拓宽学生的医学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5)教师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将医学保健知识传递给学生,如一些运动类App和微信平台就能监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学生健康行为,提升其健康意识。
教育实践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环境适应与创建能力的主要手段。一次性集中实习不仅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获取实践性知识与能力,也容易造成其与社会需求脱节。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体育教育专业更多地将重心放在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忽视了教学实践和健康促进能力的培养。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重心要慢慢转移到教学实践和健康促进能力的培养上。高校要打破传统体育教师“教书匠”这一称号;增设健身机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等体育服务行业供学生实习;同时,增加学校和企业、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延长学生实习周期,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体医融合的健康促进能力,积极培育“健康中国”建设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师资力量是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要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不仅要引进具有体医融合基础教学能力的高素质体育教师,更要引进医学人才,培养原体育教师的医学知识,推动体育与医学融合理念教育在高校的实施。高校要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分类,分别在专业技能和科研事业2个方面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与考核,使二者相互补充,使师资队伍的专业教学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深入而不断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和积累,更要注重学生理解知识、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内部联系,加强知识理论在实际专业活动中的实践操作,进而提高学生实际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体医融合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