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峥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72000)
近30年来,虽然我国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但这种赶超式的发展却是建立在较高的消耗和代价下的,如在获得金牌的背后花费了大量的物力与财力;在传统、落后且依靠经验的发展模式下,竞技体育的发展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这些不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体育的发展方式不够先进。基于此,为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目标、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实力,要从转变发展方式入手,由以往的体教结合模式向体教融合模式嬗变。
随着体育强国战略的推进,我国体育工作目标发生了转变。目前竞技体育的发展已经从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方向嬗变,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中华民族的精神诉求依旧是通过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这使我国发展竞技体育更具动力,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即持续保持我国竞技体育进步的状态,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生产效率是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主要目的。在近30年的体教结合模式下,体育和教育系统分别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体育体系中,其训练、竞赛、选拔体系的层次是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运动进修学院;在教育体系中,高水平运动队的选拔以特招为主,从竞赛业余训练向系统内容训练转型。为满足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体教融合模式得以出现。新时期体教融合需要建立在体教结合的基础上,将体育和教育2大系统不断融合,并将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起来,为竞技体育人才提供一个教育的环境,使运动员不仅能发展自身的体育特长,还能受到文化教育,充分调动其主动性,进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体教结合进展之所以缓慢,是体教结合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造成的,而产生这种障碍的原因则是没有合理分配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中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1)免试即可入学的招生制度使学校缺少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积极性;(2)在不够活泼的班级授课制度下,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学训矛盾突出;(3)在排他性的竞赛机制下,高校运动员无法有效获取体育大赛中的成功经验;(4)呆板的人事制度阻碍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交流;(5)在系统性的选拔制度下,学校无法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输送机会。正是这些被条条框框约束的管理体制,导致体教结合模式存在体制性障碍。在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中责权利非常明确,且具有垂直向下且划分清晰的特点,其行政垄断色彩严重,一些体系内的资源受到垄断,无法提供给体系外使用的机会。其中,竞赛资源、人力资源、经费资源等受到体育体系的垄断,教育资源则受到教育系统的垄断。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划分的权力边界对其利益分割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导致2个系统为了能够让自身利益不受损害而各自维护自己的制度,从而造成了体教结合发展的困难。
树立远大的教育观,让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是这个时代发展竞技体育的要求。不论是体育界还是教育界都需要改变其观念,在统一思想下,充分认识教育体系中竞技体育的作用及其地位,在教育中融入竞技体育,在体育教学以及体育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穿插运动训练,大力发展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手段、以健身娱乐育人为目的的学校体育。也只有这样,学校体育才能够将自己的场所奉献给教育与竞技,才能实现学校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这一观点,教学部门需要正确地认识,当然,体育人才应当包含在这些人才之中。首先,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时,需要从“德、智、体”角度出发,进而为学生将来从事与竞技体育相关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开端;其次,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具有竞技体育特长的学生,为提升学生竞技体育能力打好基础;最后,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学校可以从培养职业体育人的角度培养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或者可以站在为国家输送高水平体育人才的角度去培养体育特长生。以上这种建立在学校基础上,通过创建不同层次的竞技体育人才培育和输送体系,能够实现竞技体育与教学之间的有效融合。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唯一路径就是学校,它不仅体现了学校对竞技体育人才全面培育的教育功能,还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在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不断深入改革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下,学生体育协会的管理权应从政府管理慢慢过渡到社会管理。因此,首先需要改变教育部门所管理的学校体育教学和竞赛模式,由之前的直接领导模式转变为间接调控的模式,将之前的微观调控模式淘汰掉,进而换为宏观调控模式。其次,实体化学生体育协会的管理职能,让其能肩负起推动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职责,改革学生体育协会中的会员制度,由多元化的会员制度取代以往单一的会员制度,同时建立健全的机构设施,并对学校教练员、运动员、运动队以及管理人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让学生体育协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是进一步完善机构组织进行,使学生体育协会能走上依靠市场实现自我运行的真正社团之路;二是建立规范、科学且标准的训练与竞赛体制;三是指导学生单项体育协会的组织工作,使协会的职责和权力不断规范化,从而充分将协会各层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首先,合理布置项目。充分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特点,设计学校竞技体育项目,通过地方独特的优势,使学校设计的竞技体育项目既能满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又不会对学校的发展竞技体育造成影响。其次,明确学校的竞赛目的。当前组织的青少年竞赛中,应以引导训练、检验效果、选拔人才、提升竞技能力为主要目的,比赛不应过于看重比赛名次,而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再次,比赛时需要对竞赛的区域和层次进行划分。可以通过划分校级、区级、省级等比赛的方式,增加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机会,也可以根据参赛学生的年龄、训练水平的差异划分不同的竞赛层次,从而使比赛具有公平性,同时也能激发参赛学校的积极性。最后,加强对竞赛的监督工作。为保障竞赛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可以建立专门的监督体系,或是制定有关参赛运动员资格或违规等方面的竞赛法规体系。
通常情况下,在体教结合模式中想要获得训练比赛的经费,只能依靠“等、靠、要”的方式。而体教融合模式下的训练经费获取,则可以将学校大量的人口、巨大的消费潜力以及辐射范围较广的赛事等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吸引了社会慈善机构或企业的目光后,就可以以捐赠的形式筹集训练、比赛等需要的资金。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就受到了众多商家的关注,国内外大部分企业看好校园体育竞技市场。例如,某些学校的足球、篮球竞技比赛不仅获得了李宁等国内企业的支持,甚至还得到了一些国外企业的赞助。由此可见,各体育协会都需要把握住学校竞技体育市场,合理运用竞赛资源,在专门赛事品牌的包装上,加强对学校体育竞技市场的利用,从而为学生开展竞技体育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且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相继在各类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从这一点看,竞技体育发展中体教结合为体教融合打好了基础,体教融合能推动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更多优质的竞技体育人才,为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