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的使命、困境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2-11-04 08:01谭金凤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教体育教师融合

谭金凤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增强体质、享受乐趣、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对学校体育的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示,通过开足开齐体育课,鼓励学生参与竞技体育训练和赛事,了解竞技体育的内涵,培养体育文化精神,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体教融合的提出引导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路径,从根本上为学校体育发展扫清了障碍,为今后的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更专业的平台、服务和比赛。在此背景下,认清我国学校体育的时代使命,从多维度探析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时俱进,紧跟国家政策,是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落实体教融合的应然之举,意义重大。鉴于此,本文从体教融合视角对我国学校体育的使命、困境及对策进行研究。

1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的使命

1.1 挖掘与发挥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其融入教育学科体系。2018年执行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学校必修课程,是实现学校体育“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不是简单地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同时灌输德育思想,即在体育锻炼中为学生创造德育情境;在体育游戏或竞赛中,营造公平公正的游戏或树立比赛规则、团队协作的游戏或竞赛方式等德育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公平竞争的精神风貌和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不惧困难等意志品质。对于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学校体育而言,要更加重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挖掘与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体验到多样化的德育情景,促使学生形成正义感、责任感、奉献感等道德品质,使学校体育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体育应为挖掘并发扬体育德育功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培养与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和健康行为三大要素。运动能力是技战术、体能及心理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学校体育的根本职责正是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健康行为是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的健康问题已成为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需要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参与。学校体育应通过体育基础教学、运动竞赛和有关健康行为养成的讲座等,促进学生参加各类运动锻炼,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与习惯。体育品德是在进行体育运动中遵循的道德行为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学校应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及训练竞赛等,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无畏困难的体育精神和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体育品德。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紧紧围绕体育学科的独有育人特性,其内涵反映的是体育学科在跨年龄、跨学段中所体现出的核心育人价值。在新时代体教融合这一大环境中,学校体育必须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大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样体育才能产生1+1>2的效果,真正实现“育体又育人”的目标。

1.3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意见》中也表明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学校体育应将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过程看,近几十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整体呈下滑或停滞不前的趋势,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指标有止跌回升的趋势,但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依然严峻。我国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质量、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要紧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其全面发展这一主体,也应将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质量评价标准。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除了要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之外,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体育与健康活动。要发展并深化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学校体育的工作更要贯彻和落实《意见》的内涵和方针,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达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最大化。

1.4 挖掘与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是指掌握一定水平的体育运动能力的13~19周岁的青少年。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学界一直关注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它直接关系着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托体校,“无育之体育”的认知导致大众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产生偏差,使体校文化教学水平与普通中小学相差甚远,仅依托体校发现、培养和输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体育和教育部门要求普通学校也要积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层级化学校体育赛事、整合学校体育各项资源等,发挥学校体育在挖掘、选拔和输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作用。《意见》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中指出:大中小学校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面向青少年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给学校体育赋予了挖掘与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功能。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提出,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功能与使命,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基础,学校要深刻意识到只有推动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协调发展,让优秀体育人才建立在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2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困境

2.1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陈旧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是学校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学校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首先,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权力高度集中,这种管理体制使学校体育的发展缺少社会体育组织的推动,导致学校体育自身的资源得不到拓展、缺乏学校与社会联动的体育锻炼环境的支持。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环境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理念、发展方式都具有滞后性的学校体育管理方式已经和日渐发展的外界环境不相适应,这并不利于学校体育对新时代体教融合工作的有序推进。另外,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带有复合型和跨越性的特点,但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工作之间存在壁垒,多部门合作分化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各方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并不完善。这些问题仅靠教育部门的单兵突进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联合多部门力量,形成多元协同治理的局面。近10年来,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推进学校体育发展,使学校体育迎来了新生机,但如果不重视制度问题、源头问题,那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学校体育作为体教融合的重要部分,难以发挥它的中坚力量。

2.2 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不足、内容衔接不连贯

体育与健康课程一直贯彻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其教学质量水平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孔琳等人对全国31个省份的小学4年级至高中3年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情况研究发现,小学(4年级以上)、初中、高中能够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的比例分别为50.0%、49.4% 、 87.9%;“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上能够进行20 min以上的运动技能学习”的比例不足40%。相对而言,高中体育课开课情况远好于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的开展远低于标准开课率,且各阶段体育课堂上的运动技能学习时间不足,离《意见》中“开足开齐体育课,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尚有一段距离。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体育课堂在教学内容衔接上具有重复性和不连贯性,这是导致学生无法通过体育课堂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主要原因,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球类运动项目,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球类的基本技术,到初中、高中的球类课堂还是重复小学的基本技术教学,除了运动训练队,其他的学生很少涉及技战术教学以及相应的比赛。体教融合的提出,对学校体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不足、教学内容衔接不连贯,势必影响体教融合的有序推进。

2.3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少、模式单一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延伸,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多次颁布相关政策和文件强调要加强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意见》中也强调通过广泛开展校内体育竞赛和成立学校代表队等丰富学校课余体育活动。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得知: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主要以阳光体育大课间、早操和体育活动课为主;体育竞赛基本以校园运动会、阳光体育活动比赛等为主,竞技性运动项目占主要部分,趣味性运动项目较少。我国儿童青少年每周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天数比例中,每周活动为2天的为28.5%,小学开展活动少于2天的占71.5%,初中和高中的分别占71.3%、73.9%。这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在内容、形式上缺乏创新性和多元性。即使现在已经正式把体育这一学科纳入中考,学校体育得到了一些重视,但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和学生的身体活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增加。体教融合立足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旨在培养肩负使命、勇挑重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解决学校体育课外体育活动不足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与活力将是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2.4 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教学意识和教学形态浅薄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严禁挤占体育课,开足上好体育课。就上好体育课这一点而言,目前我国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和形态浅薄、教学模式单一化、创新意识缺失等综合素质偏低的现实阻碍了学校体育发展进程,已然成为新时代学校体育与时俱进的瓶颈。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拥有高水平的运动技能和教学能力逐渐成为主流趋势之一,在压力和难度面前,体育教师并没有表现出要迎难而上的态度,而是存在着侥幸心理,对上好体育课抱有“只管教,不管会”的心态。一些体育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体育课程设计上固守陈旧、模式单一,教学创新研究不足,采用单个技术的碎片化教学内容和“灌输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学校体育在师资人才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这种综合素质偏低的体育教师与当前体教融合大背景下对学校体育的要求相悖,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的形势,国家和人民群众对学校体育的新要求,学校体育如何改革和调整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来应对这些变化是当前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2.5 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单一

学校体育考核评价是评定学习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是检验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能力的重要依据,是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面临以下困境。首先,过于强调总结性评价,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学生在技能学习中的本体感知,不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和对动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体育教育中对人才培养的准确作用。其次,忽略了对学生经过积极锻炼取得成绩提高的相对评价和过程评价,在教学目标统一的前提下,身体素质和技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容易得到较好的成绩,对能力更强的学生来说,目标较小,不足以激发学习动机;对于较差的学生而言,目标较大,即使努力训练也不一定达到。最后,不同的体育项目其考核标准不一,客观性评价的运动项目有客观的评价依据,存在的问题不大,但主观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较大,如难美项群等运动项目,受教师的主观印象较大,导致评价结果不一。考核评价是决定教育实践及其方向的“指挥棒”,过度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但不能推动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发展,反而会带来很多“副作用”,为了达到《意见》中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学校体育考核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3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路径

3.1 构建学校体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形成家校社多元联动机制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仅以政府为主的一元治理模式还远远不够。体教融合为学校体育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创造了条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构建学校体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1)学校引导和鼓励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学校积极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些社会力量能够为学校体育提供志愿服务,如体育与健康讲座、宣传报道等,可以满足学校体育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2)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多引进社会体育俱乐部,建立与学校体育有机衔接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及活动的多样化需求。(3)加强学校、家庭、社区多元协同。学校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和社区是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场所,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积极性,让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到学校体育治理中,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多元联动机制,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合力。

3.2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是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衔接不连贯,学校体育要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建立衔接流畅、多元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1)结合地域性特征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地域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保留教学大纲上的运动项目,可以增加一些游泳和冰雪等季节性、地域性运动项目,以必修课、选修课及任选的体育课程等形式出现。例如,北方的三大球类项目和南方的三小球类项目及体操类项目;北方的冰雪等运动项目、南方的水上运动项目等,利用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开设学生喜爱且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2)促进健康教育的融合。在强调体育技能特点的同时,融入与学生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教育知识,除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运动技能以外,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第一”的运动思想,使其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与技能。(3)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组织上,要强化分组教学。可以按照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所选运动项目、运动成绩以及运动项目特点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分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3.3 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落实体育育人功能

体育竞赛的核心价值是公平竞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弃,通过参与竞赛让青少年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在竞赛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对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学校体育发展而言,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不仅是落实体育育人功能的必然选择,也是助力践行体育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对此,要不断丰富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体育“育体”“育人”功能的双向融合。(1)整合学校比赛和U系列比赛,建立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区域、不同水平的四级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保证学校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都能参加学校体育竞赛,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发挥体育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2)体育课结束后开展相应的运动竞赛,引导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不同项目、形式的竞赛活动,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以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间的比赛为主,校内比赛的前几名运动队伍还可与校外俱乐部进行合作比赛,实现竞技人才的交流与互通。(3)借鉴全国校园足球联赛的开展,构建多元化的全国校园运动竞赛体系,增设校园啦啦操、篮球、排球、武术、田径等运动项目,推动校园体育竞赛活动面向多样化发展。

3.4 优化体育师资聘用模式,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是促进学校体育改革的必要条件之一。拥有不同高水平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师,学校也就能够开设更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为学生掌握1~2项项感兴趣的运动技能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优化体育师资模式。(1)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丰富体育教学或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和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有效提高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实现教练员的资源共享。同时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方面进行优化,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2)对本地区体育教师的专业和年龄以及缺编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在中小学设立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采取专兼结合的办法,合理化调整体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持续促进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的稳定和水平的提升。(3)学校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培训和业务培训,提高本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对兼职教练员来说,首先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要高,其次传授学生基本运动能力要强;对专职体育教师来说,学校要采取各种培训办法,使其专项运动技能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5 建立多元化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运动动机与兴趣

科学合理的考核内容、多元互补的考核形式将会激励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时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运动兴趣为目的,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1)建立课上与课后体育能力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以及学习效果纳入评价,课堂上以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课后以自主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2)建立纵向动态考核评价体系。例如,每年系统地记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将每年的成绩与前一年作纵向对比,观察学生成绩是有所提升还是在下降,从而揭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情况;也可以用各个运动项目的评判标准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测试,进行纵向对比,揭示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3)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中,不能把学生最终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判依据,还要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运动技能的进步情况、自主进行体育锻炼情况等都要纳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计入总成绩;也可将体育成绩与体质健康测试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其自主锻炼能力。

4 结 语

体教融合的提出,旨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深化体教融合,为中国建设体育强国时代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扫清障碍。《意见》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与竞赛活动等”,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时代使命。本文通过全面研究和深入分析,发现学校体育管理体制陈旧;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不足、内容衔接不连贯;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少、模式单一;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教学意识和教学形态浅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单一是全面落实体教融合的关键问题。学校体育只有深化改革,构建学校体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多元联动机制;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落实体育育人功能;优化学校体育师资聘用模式,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建立多元化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运动动机与兴趣,才能最终实现体教融合赋予学校体育的伟大时代使命。

猜你喜欢
体教体育教师融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融合》
破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