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溪幼儿园 柯丽端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及抽象性的学科,幼儿园要有效开展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必须了解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进一步明确“教什么”“教谁”“怎么教”的领域教学知识。
数学是抽象性的,而幼儿的思维又是具体形象的,两者形成了冲突,这使幼儿学习数学具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特有的直观性、形象性、互动性的特点,支持幼儿数学学习,促进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如何巧用信息技术提升幼儿数学学习的能力?我结合教学实例,从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幼儿前期认知、优化教学策略、注重实践操作、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所得。
杜威先生说:“学习学科知识应该融入自己的经验。教育的本质是重构和重组幼儿现有的经验”活动前,教师应该知道幼儿已经具有的前期经验,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幼儿在呈现、分享、交流已有经验中进一步整合提高,实现对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可以积累一定的经验,帮助学习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所具有的展示功能,在活动开始阶段呈现幼儿已有经验,使幼儿在分享自身经验的同时,学习同伴的经验。例如:开展“认识时钟”活动前,教师可以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各式各样的钟表照片、表盘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进行记录。集中交流展示时,教师可以通过拍照上传的方式,展示幼儿的记录单,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放大幼儿的学习记录,并展示重点部分,方便幼儿分享交流。
幼儿的能力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其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得到的前期经验也不同。因此,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幼儿已经拥有的多元经验,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
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已积累相当多的数学经验,不过这些经验通常是零散的,不够系统。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某些特有功能,如蒙层、放大镜等,结合好玩的游戏,让幼儿通过观察,直观地发现数学规律,整合零散经验并迁移到后续的学习中。例如:幼儿在学习“6的分解组成”前,已理解了“5的分解组成”,但是对数的分解组成还停留在初步的认知阶段,并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引入活动时,教师可设计游戏让幼儿利用已有经验复习5的分解组成,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使用白板的蒙层功能,逐一展示5的分合式,这时白板上呈现的分合式并没有规律,此时,教师可以使用白板的数字交换和记号笔等功能,引导幼儿发现数字的互补与互换规律。幼儿掌握此规律后,可以将其迁移运用到其他数字的分解组成中,进而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要突破教学重难点,需要幼儿已有经验的支持。教师事先应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在这个基础上促进幼儿进一步深入学习,解决数学活动中的难点。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层级分类”开始前,教师可以准备各种材质、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纸,让幼儿根据纸的特征进行一次分类,然后将幼儿的分类结果上传到白板上,组织幼儿集中交流,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和标准,引导幼儿自己归纳总结。
经过第一次分类,幼儿可以理解、掌握分类的方法和经验,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除了刚才的分法,还能怎么分?”引导幼儿根据纸的其他特征,进行二次分类、三次分类……由此可见,教师巧妙利用白板呈现的分类经验,可以促进幼儿进一步深入学习,实现环节的递进。
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活动的导入阶段,能够呈现幼儿的既有经验,有效促进幼儿的后续学习与发展,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和能力水平,把握数学经验,准确定位活动重难点,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策略,有效突破活动重难点。
幼儿学习数学通常是在生活中直接感知的,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为幼儿呈现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视频及图片,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幼儿的感官,创设相应的数学问题情境,通过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实现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中,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创设了幼儿喜爱的“羊羊生日会”情境。生日会上,羊羊家的彩旗按照红色、红色、黄色、黄色(AABB)规律布置,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探究,幼儿在习得AABB规律后,教师切换其他场景,引导幼儿发现椅子的摆放规律、鲜花的摆放规律等,使他们学会迁移经验,建构更多的形式,理解模式的多样性及同一种模式的不同表征方式。
又如:在大班数学活动“面积守恒”中,教师创设了“送礼物”情境,2个礼物都是用7块面积一样的拼图拼成的,引导幼儿探索“这两个礼物一样大吗”,然后引导幼儿利用信息技术,在电子白板上圈画点数、拖动拼图,拆分并重叠对比,理解这两个礼物虽然形状不一样,但大小是一样的,同时发现拼图和礼物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突破活动重难点。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概念思维初步萌芽。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优势,将数学教学内容中对幼儿而言较为抽象的部分,以具体且生动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例如:大班的数学活动“认识时钟”中,幼儿通常无法对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有较好的理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时钟模型开展教学,过程及语言都较为重复,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此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相应的动态课件,以时钟钟面的放大图为主,设置好相应的程序,展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的动画,并以鼠标点击一次的方式,清晰呈现过程。这样在上课时,幼儿就能依据课件的过程呈现,快速理解该知识点,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通过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全面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再如:在“空间方位”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邀请几个幼儿事先录好音,如“我在树的前面”“我在房子后面”等,然后将录音插在屏幕上的小猫身上,活动开始后,请小朋友判断小猫的位置,然后教师点击小猫,播放录音进行验证。也可以先由教师播放录音,然后让幼儿根据声音提示拖拽小猫到相应的位置。这样不仅能化抽象为具体,还能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效提高幼儿以客体为中心辨别方位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幼儿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能让较为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活动内容、活动目标,选择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并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活动中适当加入动画、音效,将活动游戏化,使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让幼儿喜欢上数学学习。
例如:小班数学活动“5以内的点数”中,教师设计教学课件“佩奇的花园”,请幼儿帮佩奇数数花园里有几朵花、几棵树、几只小鸟等。为避免跳数、漏数,幼儿点击一个物品时,这个物品就会摇一摇,并发出声音。全部数对后,会发出热烈的掌声,还会说:“你真棒!”
又如:大班数学活动“按递增、递减规律排序”中,教师利用课件设置了闯关游戏,第一关设置三条通往城堡的路,其中只有一条是正确的(路的颜色呈递增规律排序);第二关是“找钥匙”,有三棵果树,其中一棵树上的果子按递减规律排序,钥匙就藏在这棵树上。幼儿只有正确排序才能找到钥匙,打开城堡。利用信息技术,枯燥的问题可以生动化,非常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充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传统数学活动中,幼儿在操作后的集中交流环节主要采取口头交流或结合记录单分享,对比较难的数学问题,口头交流幼儿可能无法清楚表达,其他幼儿也无法听明白。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幼儿操作过程,直观形象地表达幼儿的收获。
例如:大班数学活动“测量”中,有些幼儿在实践测量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会发生种种问题,如测量工具使用不当,测量方法、技巧不正确等,有些能力强的幼儿会寻找其他的测量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录像,将个别幼儿的操作过程拍摄下来,并在集中交流环节播放,再现幼儿的测量过程,让幼儿通过观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正确的测量方法。
巧用信息技术能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操作过程、化抽象为具体,使数学学习更为生动有趣,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的核心经验,突破重难点,提高幼儿数学学习的能力。
幼儿学习数学可以在游戏和反复的操作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传统数学活动的操作环节,一般由教师提供实物材料让幼儿操作,以巩固相应的数学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操作环节变得形式多样,能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需求,增强活动的游戏性、合作性和反复利用性。
例如:中班数学活动“按图形特征分类”,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设置游戏“超级分类”,分别设置几个分类篮,让幼儿将教师事先设置的图形按照图形特征进行分类。当分类准确时,图形顺利放入分类篮;当分类错误时图形被弹出,幼儿可以再思考,并重新操作。在反复的操作中,幼儿可以学习、掌握所学知识。
再如: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整点半点”中,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设置大钟面,分针固定在12(或6)处,当幼儿点击鼠标时,时针随机转动,时针转到几,就要求幼儿根据钟面所示时间进行抢答或记录。活动时,幼儿可以选择单独游戏,也可以选择合作游戏,还可以分组竞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让幼儿参加实践探究活动,感受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知识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可在教学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将新、旧知识间的关联性及差异性呈现出来,让幼儿在观察与探究之中找出规律,在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幼儿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例如:数的概念“多、少、一样多”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课件——天平,并设计6个红苹果、5个黄苹果、6个绿苹果,在教学时,让幼儿自主或以小组方式探究不同颜色苹果的重量是否相同,然后借助课件检验。点击鼠标时,苹果会被放入天平中,若重量相同则平衡,若不同则向重的一方倾斜。具体且生动的活动中,幼儿可以掌握数学概念,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虽然数学较为抽象,且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学前儿童难以理解相关知识,学习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把握每一次数学活动的核心经验,分析幼儿学习核心经验的难点,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策略,就能使幼儿轻松有趣地学习数学,促进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当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局限的一面。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技术,突破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但传统与现代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优化整合的关系。过于花哨、画面背景复杂、动画和音响过多的课件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喧宾夺主,使幼儿无法关注学习重难点,这样的课件不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而且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合理选择、适度使用,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