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美 于 洋 蒋志丹
宫颈癌是临床高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超过10万,死亡率为5/10万~8/10万,手术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对病变部位及周围组织的切除、清扫,能缓解病情进展[1-2]。临床研究发现,因病例类型、临床分期及康复护理等因素差异,宫颈癌手术患者预后效果不一,部分患者手术疗效差,且术后复发、死亡风险大[3-4]。文献[5]报道,宫颈癌术后2年内是复发、死亡的高发期,故临床应密切关注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明确其影响因素,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 index,PNI)是由血清白蛋白与总淋巴细胞计数组成的指标,部分研究证实其对术后并发症风险、预后效果评估有一定价值,但暂无研究明确其对宫颈癌术后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6]。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患者117例,探讨术前PNI对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1年后)的评估价值,现报告如下。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患者117例。纳入标准:符合宫颈癌临床诊断标准;确定行手术治疗,且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无放化疗史;既往无宫颈癌手术史;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宫颈癌复发患者;有其他可能造成营养不良的相关疾病;合并脏器功能异常;合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非宫颈癌原因死亡。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患者均知情同意。
1.2.1资料收集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回顾性分析获取宫颈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登录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调取病历资料、手术记录、护理记录及相关检查单,并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整理患者信息,包括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最大径、手术方法、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治疗、术前PNI[7]、术后7d PNI、术后7d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8]、术后康复指导,该过程遵循双人核查制度。
1.2.2宫颈癌术后短期预后 本研究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手术1年后),研究人员电话联系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现状及1年内病情发展情况,统计不良预后情况,如复发、死亡等,将其纳入预后不良。
结果显示,预后不良患者21例,预后良好患者9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年龄、临床分期、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治疗、术后7d SII、术后康复指导(P<0.05)。
表1 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表2 宫颈癌患者术前、术后PNI的比较
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术前PNI预测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临界值为46.20,AUC为0.916,95%CI为0.044~0.360(P<0.05);术后7d PNI预测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临界值为42.30,AUC为0.750,95%CI为0.190~0.765(P<0.05)。
表3 术前、术后7d PNI对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评估价值
图1 PNI的ROC曲线图
以宫颈癌术后短期预后不良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确定的术后短期预后影响因素、术前PNI、术后7d PNI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ⅡB~ⅣA、淋巴结转移、无术后辅助治疗、术前PNI≤46.20、术后7d PNI≤42.30、术后7d SII≥880×103/mm3是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独立影响因素(P<0.05)。
表4 变量赋值
表5 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独立影响因素为临床分期ⅡB~ⅣA、淋巴结转移、无术后辅助治疗、术前PNI≤46.20、术后7d PNI≤42.30、术后7d SII≥880×103/mm3(P<0.05)。(1)临床分期ⅡB~ⅣA:临床分期ⅡB~ⅣA属于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宫颈癌临床FIGO分期超过ⅡB期,提示有宫旁浸润情况,或癌细胞已累及阴道、骨盆壁,此类宫颈癌患者病情较严重,经临床手术治疗难以实现对病变器官组织的有效切除或清除,残留癌细胞进一步发展,可造成病情复发,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导致预后较差[9]。(2)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属于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研究发现,宫颈癌转移淋巴结以盆腔淋巴结为主,如闭孔淋巴结。统计数据显示,宫颈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后5年存活率小于50%,此类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远期复发风险大,且其他研究证实淋巴结转移属于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短期预后不良风险为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816倍。(3)无术后辅助治疗:无术后辅助治疗属于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经手术治疗能一定程度上切除癌变组织,实现对恶性肿瘤增殖的干预,但其清除效果有限,部分被侵犯组织或器官未被纳入干预范畴,术后辅助治疗,如放化疗等,能缩小肿瘤病灶,实现对亚临床病灶的有效控制,进一步改善预后。朱广侠等[12]研究指出,因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不同,术后辅助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放化疗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器官功能较弱,机体免疫力下降、营养风险大,加之部分患者癌细胞已累及周围器官或组织,病情危重,预后效果更差。(4)术后7d SII≥880×103/mm3:术后7d SII≥880×103/mm3属于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SII是一项新型炎症指标,结合了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三项指标内容,更为全面、准确的反映机体炎症状况;其中,淋巴细胞有免疫调节作用,而中性粒细胞经过度活化对机体炎症免疫平衡有负性作用,可引起机体内环境紊乱,导致淋巴细胞凋亡现象加重,造成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减弱,炎症状态加剧;当患者处于高SII状态,提示机体炎症加剧,免疫力、抵抗力下降,难以实现对恶性肿瘤增殖、迁移的有效抑制,造成患者术后短期预后不良的结局[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术前PNI预测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临界值为46.20,AUC为0.916,95%CI为0.044~0.360,术后7d PNI预测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临界值为42.30,AUC为0.750,95%CI为0.190~0.765。PNI实现了对血清白蛋白、外周淋巴细胞两项指标的结合,其中血清白蛋白是临床评定患者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营养不良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孙雷雷等[14]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0%~86%,且20%~40%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亡与营养不良及其并发症相关;宫颈癌患者合并营养不良情况下,术后恢复效果差,且机体免疫力、抵抗力可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对治疗耐受性差,术后复发或病情进展风险大,导致预后不良。淋巴细胞是机体中体积最小的白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功能实现中起到重要作用,可反映机体免疫、营养及炎性反应状况;机体淋巴细胞水平正常情况下,能促进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增殖,可有效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或迁移,预防宫颈癌患者病情进展或复发,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宫颈癌患者术前PNI、术后7d PNI水平偏低情况下,提示患者淋巴细胞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机体营养状况差、免疫力低下,恶性肿瘤侵袭性增强,故患者术后病情控制效果差,复发、转移风险大,造成预后不良。钱樱等[15]研究显示,PNI与宫颈癌患者SII有相关性,且两项指标均与宫颈癌患者术后病理组织学特征、侵袭性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宫颈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影响因素不一,且术前PNI与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相关,对术后短期预后有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