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县级机关幼儿园 杨雨萌
数百年来,亭子始终是我国古典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它们造型精巧,给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无尽的情趣。时至今日,亭子仍然是园林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次开展建构课程的过程中,幼儿对亭子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基于幼儿的兴趣需要,这学期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推进并开展了建构课程“亭子变形记”,建构对象从原来幼儿园的四角凉亭到公园的重檐亭、六角凉亭、八角凉亭……在一次次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知识体验,充分感知了建构活动的无限乐趣,其建构技能、合作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教师应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是有效开展建构活动的前提,而观察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开展课程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意识。
比如,在上学期的建构活动中,幼儿已经搭建过幼儿园的亭子(四角凉亭、带有滑梯和楼梯的亭子等),初步学会了用架空、垒高、平铺等多种技能再现四角凉亭的外形轮廓和基本特征,积累了一定的建构经验和技能。为了进一步丰富幼儿对亭子的建构认知,我们在活动之前组织幼儿走进公园近距离观察并初步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亭子的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结构等。
利用周末时间,幼儿在家长的引领下实地参观了自己家附近的公园,并将照片上传到“一起长大”的APP里。星期一早上,幼儿一一对参观的公园亭子进行了介绍和分享——图图找到了四角凉亭说:“它比我们幼儿园的亭子大,屋顶是三角形的,上面没有滑梯,里面只有栏杆和长凳。”轩轩说:“我看到了两层的亭子,屋顶高高的。”悦悦说:“我找到了一个圆圆的亭子,里面可有六根柱子呢!你们看到过吗?”朵朵找到了扇形的亭子:“亭子长长的,屋顶像把扇子,怎么搭呢?”……幼儿还将自己观察到的亭子画了下来。
建构之前,我们还进行了集体谈话活动——通过分享建构经验、欣赏建构作品、讨论亭子的基本轮廓和外形特征,帮助更多的幼儿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建构认知。
在搭建公园的过程中,幼儿分工合作,很快便搭建出了四角凉亭。图图在搭建亭子时发现了一个小细节:“老师,我去过公园,发现那里的亭子顶上好像有四个角是翘起来的,那是什么呢?”于是,我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发现原来亭子顶上翘起来的那部分叫飞檐。我们还了解了飞檐的基本特征和作用,进一步帮助幼儿丰富了建构经验,增加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物的了解。
接下来,图图对亭子顶部进行了改造,他将各种小积木进行组合来表现亭子的飞檐。在尝试过程中出现了几次搭好后积木掉落的现象,图图通过增加支柱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发现飞檐具有很明显的对称特点。经过他的改造,亭子变得更加美观了。
游戏评价时,我和幼儿一起欣赏了图图的建构作品视频,包括亭子的飞檐。幼儿欣赏着作品,对亭子的飞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那下一步的建构计划是什么呢?轩轩、淏淏等几个孩子提出了想搭建二层凉亭。于是,我们一起查阅了关于二层凉亭的图片及资料,了解到原来二层凉亭又叫重檐亭,就是有两层屋顶的亭子。
在建构区,幼儿开始在长廊旁边搭建亭子。明明和淏淏在四个角分别用两个圆柱积木叠高做支柱,架空后继续往上垒高,进而搭好了两层亭子。
轩轩发现搭好的亭子和图片上的有些不一样:“图片中亭子的第一层宽敞一些,第二层则窄一些。”豆豆回忆:“我看到的两层亭子也是上面小一些,下面大一些。”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再次观察了刚才完成的建构作品,发现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支柱都分布在亭子的四个角(位置相同),亭子的上下两层宽度是一样的。经过反复的探索尝试,他们将亭子第二层的四根支柱往里挪动了一些,这样第一层顶部周围就空出了一些地方,上面窄、下面宽的亭子就搭成了。
幼儿开始搭亭子的两层屋檐。他们仔细观察了墙上亭子的图片,东东发现亭子的第一层屋檐有四个面,每一个面都有点像梯形;明明和小宝选择用一些小积木来搭建亭子每一层的屋檐。经过几次尝试,他们选择将直角小三角形平铺在第一层顶部的周围,最终搭建好了屋檐。
游戏反思
在本次的建构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两层亭子具有下面宽、上面窄,每一层都有屋檐等外形特征。幼儿在老师的鼓励下不断观察、探索、实践、调整,于是第二层支柱的位置再现了两层亭子的基本轮廓特征,不但成功解决了搭建两层屋檐的问题,而且使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存在问题
幼儿发现了重檐亭下面宽、上面窄的特点,却忽视了建构中两层支柱长度不同的问题(重檐亭第一层支柱长,第二层支柱短)。
睿睿和熙熙开始建构六角凉亭,并计划搭建三层。刚开始,他们直接在垫子上摆了六个支柱准备往上建构。建构了一会儿,睿睿看了看说:“怎么和图片上的亭子不一样,感觉怪怪的。”两个幼儿再次观察图片,熙熙经过比较发现他们刚才搭的亭子不像六边形,而像个扁扁的、长长的菱形。
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重新开始搭建——先在垫子上用六块双倍单元积木摆了一个等边六边形作为地基,然后在每两块单元积木连接处摆了圆柱作为支柱,往上架空垒高搭好了第一层,幼儿用小正方形和三角形组合表现第一层的屋檐部分;搭建第二层时,幼儿继续在第一层顶部中心位置用六块单元积木摆了一个等边六边形,继续往上架空垒高;搭建第三层时,幼儿本打算用小积木围成六边形再垒高,但发现这样搭建第三层太窄了,于是将第三层支柱改用四根柱子支撑……三层屋顶的六角凉亭搭建完成了,吸引了不少幼儿前来观看。浩浩提醒他们:“你们注意点,不能把我们辛苦搭的亭子给弄塌了。”
游戏反思
在搭建六角凉亭时,六根支柱的位置很关键,它们是对称的,而且每根支柱之间的距离一样长。所以一开始幼儿选择直接在垫子上摆放六根支柱,但他们没有成功。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单元积木摆放一个等边六边形做地基,然后在固定位置摆放支柱,进而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存在问题
幼儿给六角凉亭设计了三层屋顶,但是用四根柱子搭建的第三层对凉亭的六角攒尖式屋顶带来了很多阻障。游戏评价时有幼儿提出质疑:“这还是六角凉亭吗?怎么下面是六角亭子,上面变成四个角的了。”
几个孩子提出了改造建议:将亭子第一层的支柱变高,撤掉第三层;用四分之一空心半圆积木架在每一层屋顶四周作为亭子的飞檐。
有了之前搭建六角凉亭的经验,幼儿打算先用积木搭出八边形做地基,然后在每两块积木连接处放上支柱逐渐往上架空垒高。八边形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在图纸上画了画。周周一边画一边数:“1、2、3……正好八条边。”名名看了后觉得有问题:“有的边长,有的边短。”他觉得每条边都应该一样长。几个孩子争论不休,于是我们再次观察了八角凉亭的视频,发现八角凉亭和六角凉亭一样——它的每一面都是对称的,而且每条边长度相等。
建构活动又开始了,幼儿先用双倍单元积木拼出了等边八边形做地基,然后在八个角分别用两个圆柱做支柱往上架空垒高。搭亭子的横梁时,圆柱不够了,豆豆用两个单元砖和一个圆柱组合作为支柱。周周用四倍单元积木盖顶的时候,发现将积木架在两边长度刚刚好。但架到中间时,积木长度不够。怎么办呢?周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两边的四倍单元积木是横向架空的,那我们就在两边架着的积木上再进行竖向架空。幼儿采用垒高的方式给亭子搭建了攒尖式屋顶。
游戏反思
《指南》科学领域中的教育建议指出:“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八角凉亭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它的每一面都是对称的,而且长度相同。搭建八角凉亭前教师与幼儿制定建构计划,并引导幼儿通过画一画八边形,对其基本轮廓有了初步的认识。本次建构活动中,幼儿能熟练运用架空垒高的技能,遇到问题时能想到在两边横向架空积木上再竖向架空积木(转向架空)的方法。
存在问题
幼儿用四分之一空心半圆积木表现亭子的飞檐,但这种积木数量不够,已经被其他幼儿用于公园里的其他建筑。针对幼儿建构时遇到的问题,我们在建构区提供了纸和笔引导他们将自己的问题画下来。每次建构活动结束后,我和幼儿围绕“这次搭了什么”“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下一步的建构计划是什么”等话题展开讨论,幼儿互相分享经验,共同提高。在一次次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幼儿积累了关键性的建构经验,提升了建构技能,为接下来的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园的组合建构是指幼儿将亭台楼阁等不同建筑物建构并组合在一起搭建的公园,这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活动开始之前,他们分成了几个小组,先设计和绘画公园的整体布局图:公园里有哪些基本建筑,它们分别搭在什么位置。因为之前有过组合搭建幼儿园的经验,教师发现在绘制计划图时幼儿注意到了不少细节:比如,搭建时留有空间让幼儿站立、行走,橱柜两边空出一些地方方便幼儿拿取积木。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位置图,幼儿不仅丰富了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而且提升了合作能力。
幼儿根据自己绘制的计划图实施公园的组合建构,有的小组搭建拱桥、亭子;有的小组搭建公园大门、水上长廊;有的小组搭建玻璃栈桥、游乐设施……刚开始幼儿对整体布局缺乏经验,没有意识到公园是一个整体,搭建的各部分之间缺乏联系。通过近距离观察和建构欣赏,幼儿及时进行了调整,搭建了小路、广场建筑、草地、河流等区域并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建构了不同风格的公园。每组作品在建构区都被保留了一周时间,方便孩子们参观、欣赏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分享建构经验。我们还鼓励幼儿自己拍摄建构过程的视频以及图片,在游戏评价时引导幼儿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建构作品,以此充分激发幼儿的建构热情和成就感。
在本次建构活动中,教师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引导幼儿探索不同亭子的外形轮廓和建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进行公园的组合建构。在制定计划、小组分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关键性建构经验、建构技能、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均获得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