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排刺法治疗髂胫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11-03 06:21吴强潘畅吴和熙张锦华张婧宇寇君李琴张红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14期
关键词:经筋针刺下肢

吴强 潘畅# 吴和熙 张锦华 张婧宇 寇君 李琴 张红梅

(1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康复科 成都 610200;2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彭镇卫生院中医科 成都 610200;3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公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成都 610200)

髂胫束综合征是以膝关节外侧伴随钝痛感,并且蹲跪、久坐与上下楼梯后疼痛感显著加重为主要特征的常见骨科疾病,该病多由摩擦与压力、生物力线等因素引起[1]。若治疗不及时,患者膝关节将愈发敏感,在气温变化时甚至会因为疼痛难以入睡,导致生活质量降低。西医治疗髂胫束综合征患者主要应用药物、物理方法等治疗,虽然对病情的改善具有一定作用,但部分患者反映治疗停止后仍存在病情复发情况[2]。经筋排刺法是一种特色疗法,其将“传统经筋理论”与长期临床治疗经验结合为一体,再以疼痛区域、压痛点区域为腧穴进行针刺治疗,可通过镇痛与消炎效应使患者症状减轻[3]。基于此,本研究收集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收治的髂胫束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经筋排刺法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进入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康复一科诊治的髂胫束综合征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5~55岁,均值(25.63±5.04)岁;病程15~60 d,均值(38.86±12.47)d。实验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5~55岁,均值(35.71±5.19)岁;病程15~60 d,均值(38.77±12.30)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价值。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编号:双中医伦审(2020<007>号)]。

1.2 入组标准 (1)诊断标准:患者有长期且大量下肢运动劳损史;膝关节屈伸受阻且外侧疼痛;体格检查Noble压迫试验(+),胫骨外侧髁压痛(+),Ober’s试验(+),触及条索、结节;屈伸膝关节时髌骨外侧疼痛且伴摩擦音;压迫股骨外侧髁且屈膝30°时疼痛明显;压迫髂胫束沿线与阔筋膜张肌时疼痛明显;髋关节不同程度弹响。(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髂胫束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4]制定的诊断标准;单侧发病;年龄18~55岁;近1个月内未接受相关治疗;自愿加入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合并股外侧皮神经炎、臀上皮神经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合并胃出血或血糖难以控制者;合并半月板、外侧副韧带、腘肌腱、股二头肌腱等其他邻近结构损伤者;局部皮肤存在感染或破溃者。(4)脱落标准:临床资料缺失者;因自身原因导致治疗中断者;任一随访点脱落者;治疗期间同时接受其他治疗,可能会对本研究观察指标造成影响者;治疗期间有严重并发症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医联合康复训练治疗。(1)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国药准字H10980297)治疗,1片/次,1次/d。(2)康复训练。髋外展肌力训练:辅助患者取侧卧位,患肢朝上,借助自身重力行髋外展训练,维持下侧腿稳定,在头部垫软枕予以支持,每组重复训练10次,每日练习3组;髋外展肌拉伸训练:辅助患者将患侧靠墙站立,患肢放置在健肢后方,身体往墙壁倾斜,患侧髋部呈外展状态,维持10 s,重复训练5次,每日练习3组。连续治疗14 d。

1.3.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筋排针法治疗。(1)选穴:于患者髂前上棘外侧直至胫骨外侧髁之间的髂胫束沿线中选取10~12个进针点。(2)使用器具:华佗牌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70970),规格0.25×25.00 mm、0.25×40.00 mm、SDZ-Ⅱ型华佗牌电子针疗仪(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020号)。(3)操作方法:患者保持侧卧位,在其穴位皮肤应用酒精或皮肤消毒剂进行消毒,再用毫针刺入0.5~1.5寸,手法为平补平泻,得气即止;治疗期间共连接两组输出导线,应用疏密波,根据患者耐受度调节与控制电流大小,留针30 min,1次/d。连续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将疗效划分为:治愈(髂胫束试验结果呈阴性,膝关节屈伸时无摩擦感、疼痛感,髂胫束沿线无异常、无压痛,局部不存在条索状结节)、有效(髂胫束试验结果呈弱阳性,膝关节屈伸时摩擦感、疼痛感均已减轻,髂胫束沿线压痛感缓解,存在不明显条索状结节)、无效(患者膝关节、髂胫束等症状与体征均无变化,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疼痛程度。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两组疼痛程度,护理人员在10 cm直线上按0~10依次顺序标记,评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严重[6]。(3)下肢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下肢功能量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Scale,LEFS)评估两组下肢功能,其中包含20种需应用下肢活动的项目,各项目评分范围在0~4分,总分80分,得分越高表明下肢功能越优[7]。(4)复发情况。随访并记录两组治疗3个月内的病情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工具为SPSS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实验组35 35 4.381 6.574 0.000 0.000 t P 6.75±2.62 6.50±2.77 0.388 0.699 4.66±1.05 3.47±1.10 6.235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LEF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EF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实验组35 35 6.085 11.568 0.000 0.000 t P 56.24±5.14 56.39±5.03 0.123 0.902 63.76±5.20 70.48±5.16 5.427 0.000

2.4 两组复发率比较 实验组复发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复发率比较[例(%)]

3 讨论

现代解剖学证实,人体髂胫束是一种厚带状纤维结缔组织,其位于大腿外侧,以髂骨骼嵴为起点,并与臀部最大肌肉臀大肌相连,最后止于胫骨、腓骨上端靠外侧。在膝关节运动过程中,髂胫束是随着膝关节伸展至弯曲,由股骨外上髁前方向后方转移;在跑步状态下,膝关节反复伸展、屈曲,髂胫束则反复在股骨外上髁部位摩擦,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产生,进而诱发髂胫束综合征[8]。此外,髂胫束的作用在于辅助支撑大腿、膝关节与避免髋关节过度内收,髂胫束在人体长时间行动、运动时处于紧张状态,可出现痉挛性收缩的现象,造成局部创伤性炎症改变,病情严重者甚至出现伴髂胫束增厚与挛缩等症状[9]。

因髂胫束综合征的发生与局部无菌性炎症相关,炎症一旦发生必将引起水肿,若炎症未及时得到消除,将会加重摩擦程度并形成恶性循环,故西医为该病患者治疗时以抗炎、止痛为主,同时加以康复训练[10]。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之一,其作用原理是对环氧化酶活性进行抑制,破坏花生四烯酸转换为前列腺素的条件,同时诱导花生四烯酸结合三酰甘油,间接抑制白三烯合成[11]。然而,部分患者反映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进行治疗的远期疗效欠佳,加上康复训练受到个人依从性的影响,出院后容易病情复发。经筋理论认为,经筋作为人体肌肉及韧带系统的总和,包括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等运动系统软组织,故髂胫束综合征属于“经筋”等范畴。《灵枢·经筋》有言:“足少阳之经……上走髀……结于膝外廉”,足少阳经筋位于膝关节,与膝关节生理功能联系密切[12~13]。《素问·五藏生成》提及:“诸筋者……属于节”,长期劳损、感受外邪可致足少阳经气受损,使足少阳经筋病变,致膝关节活动不利、筋挛疼痛。目前,中医在髂胫束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中多应用外治法,针刺治疗具有消炎与镇痛等功效[14]。经筋排刺法是基于经络辨证理论进行治疗的多针刺法之一,其可促进局部经气疏通与血液循环,使肌肉功能得到显著改善[15]。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说明相对于单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而言,加用经筋排刺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更理想。《黄帝内经》记载:“膝为筋之府”,再加上髂胫束综合征疼痛发作部位集中于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内,根据人体髂胫束的解剖特点,应用经筋排刺法治疗能够直接增加髂胫束中血流量,促进炎症局部微循环的改善,对炎性渗出进行抑制,从而加快神经炎症反应消退速度,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16]。

中医认为,经筋循行走向是以四肢末端为起点,行向躯干后,终于头身,行经筋排刺法治疗有助于发挥理顺筋脉与舒筋通络之效,使髂胫束周围肌肉组织粘连得以松解,同时直击病灶,闭合松解结筋病灶点处的结节、粘连等病理产物,可使紧张挛缩的髂胫束得到松解,恢复软组织间的平衡状态[17]。实验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LEFS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经筋排刺法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和恢复下肢功能。分析原因为,人体肌筋膜中含有痛觉感受器,在经筋排刺法实施过程中,针刺信号及痛觉传入神经一致时,针刺治疗将发挥降低神经兴奋性、动作电位幅度等作用,显著减缓神经传导速度,帮助患者缓解疼痛[18]。而相对于常规针刺手法而言,经筋排刺法是采取排刺与一针多向透刺,其针刺范围相对较广,更有利于舒缓处于痉挛状态下的局部经筋,有效恢复患者下肢的正常生理功能[19~20]。随访患者发现,实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经筋排刺法治疗能够降低患者复发率。主要是经筋排刺法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并不拘泥于筋、穴之间的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治疗,本研究选取患者髂胫束沿线中多个进针点实施针刺,可通过强烈的局部针刺效果加快局部新陈代谢速度,提升经筋与肌肉功能,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病情复发。

综上所述,在髂胫束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经筋排刺法治疗的临床效果理想,有助于减轻疼痛、提升下肢功能,预防或减少病情复发。

猜你喜欢
经筋针刺下肢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清明的雨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