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2022-11-03 06:21孔妮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14期
关键词:全血盆腔炎黏度

孔妮娜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中医科 郑州 450003)

慢性盆腔炎是一类因各种原因导致女性生殖器、盆腔腹膜及其周围相邻组织出现病理性炎症改变的临床疾病。已有研究表明,其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1],例如患者的自身免疫力不足,免疫功能无法抵抗外源性致病菌的侵蚀,而引发机体内的炎症反应。此外,有数据统计显示[2],生产后或接受其他妇科手术后的女性,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较一般女性更高,推测主要是因为手术过程中外源性致病菌的侵入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不洁性行为是诱发女性出现慢性盆腔炎的重要原因。目前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抗菌性治疗,这种治疗方案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程度,但由于长时间服药,机体极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大大降低治疗效果,极易造成病情的反复。故考虑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治疗,以达到弥补治疗不足,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慢性盆腔炎在中医学属于“痛经、带下病、不孕”等范畴,考虑其为气血瘀堵、湿热阻滞所致[3]。盆腔炎汤具有明显的清热祛湿、纾解瘀滞之效,此外穴位敷贴是中医特有外用治疗方式,将药物置于目标穴位上,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灶部位,疗效显著;故考虑将盆腔炎汤与穴位敷贴相结合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本研究分析盆腔炎汤和穴位敷贴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实验性数据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中医科收治的9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抗菌性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服盆腔炎汤、外用中药穴位敷贴进行联合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观察组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9.89±9.08)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0~26 kg/m2,平均BMI(22.76±2.30)kg/m2;病程4~12个月,平均病程(9.18±3.34)个月。对照组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9.10±9.72)岁;BMI 20~26 kg/m2,平均BMI(23.33±2.20)kg/m2;病程4~12个月,平均病程(8.67±3.2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于2014年制定的《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4]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诊断标准,主症:患者下腹部常表现为胀痛或刺痛;腰骶部常伴随疼痛;带下量多且色黄味臭。次症:患者常表现为神情困乏、精神不振;月经期常伴随腹痛,月经量多且经期时间绵长,小便赤黄。舌脉:色红,可见瘀点或瘀斑。(3)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的方法以及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加入本研究;(4)患者依从性较好能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治疗;(5)患者在入组前未接受其他相关药物治疗。排除标准:(1)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的女性;(2)对实验药物有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3)随访期间失联的患者;(4)自身存在严重恶性疾病或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5)经诊断确诊为急性盆腔炎或存在其他合并妇科疾病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组治疗前均接受妇科健康卫生宣教。(1)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硝唑片(国药准字H42021947)口服,3次/d,0.2 g/次;左氧氟沙星片(国药准字H20000655)口服,3次/d,2片/次。连续服用4周。(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盆腔炎汤及外用敷贴重要穴位进行联合治疗。汤剂组成:蒲公英、当归、金银花及紫花地丁各15 g,山栀子、浙贝母、连翘、牛蒡子、赤芍药各10 g,川芎、生地黄各12 g,白芷、黄连、没药各6 g,并辅以大黄3 g,冬瓜仁、牡丹皮、黄芩各9 g,共同加水煎之,水煎后留液约250 ml,于早晚分次服用,以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4周。穴位敷贴中药组成:红藤、乌药各10 g,苦参15 g以及蚤休5 g,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粉并加辅料进行糅合,置于贴布之上,选取气海、子宫、天枢穴进行贴敷操作,隔日换敷贴1次,连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评估。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估标准:经过治疗后患者下腹以及腰骶部不适症状完全消失且经生理生化检查指标均已恢复正常,中医证候特征消失超过95%,并且于停药1个月后未有反复视为痊愈;患者经治疗后下腹以及腰骶部不适明显减轻,且其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中医证候特征减少超过70%但不足95%视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且相关指标检查结果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特征减少超过30%但不足70%视为有效;另将治疗后临床症状无缓解甚至于出现进行式加重,生理生化指标无改善,中医证候特点减少不足30%视为无效。(2)炎症介质水平。选用酶联免疫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中炎症介质水平进行测定,具体测定方法如下:于患者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 ml,将其置入离心机中,于10 min后取上层血清,使用酶联免疫法对患者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进行测定。(3)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取患者肘静脉处血液2 ml,对样本血液进行抗凝处理,后对其相关黏度进行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5.0数据处理软件系统进行计算,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于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于组内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并对其进行χ2检验,此外所有等级资料均采用秩和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有所降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更为明显,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对比(mPa/s,±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对比(mPa/s,±s)

全血高切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血浆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45 49 t P 2.35±0.28 2.38±0.36 0.492 0.624 1.45±0.13 1.91±0.24 11.285 0.000 14.84±1.13 14.75±1.07 0.411 0.682 8.67±0.57 10.96±0.74 16.721 0.000 5.79±0.51 5.83±0.54 0.421 0.675 4.56±0.09 4.71±0.16 5.610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介质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TNF-α及hs-CR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连续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以及hs-CRP均有所下降,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更大,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介质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介质水平对比(±s)

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TNF-α(ng/L)治疗前 治疗后45 49 t P 75.89±9.18 77.57±8.56 0.917 0.361 43.66±4.11 56.84±5.86 12.509 0.000 8.76±1.84 8.64±1.87 0.327 0.744 3.34±0.70 5.31±0.63 14.357 0.000

2.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治疗方式对慢性盆腔炎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更为明显,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患者由于体内慢性炎症的侵染造成盆腔相关结缔组织形成瘢痕粘连,引起其下腹部的异常疼痛[6]。此外由于炎症的侵染,部分患者还会表现出反复的低热特征。对女性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考虑因炎症侵染造成患者病理性改变,故在临床上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治疗效果呈现出逐渐减退的趋势,考虑为机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所致[7]。加之目前西医并无特异性药物可对该种致病菌进行治疗,故考虑进行中西联合治疗。考证中医资料,并无对慢性盆腔炎的明确诊断标准,但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将其归结于“痛经、带下病、不孕”等范畴。所谓“带下”指的是“带脉之下”,因女性妇科疾病发生位置均于带脉之下,故用“带下病”以概之。在《傅青主女科》中记载曰:“夫带下就是湿症”,且湿分内外之别,所谓“外湿”常指自然雨水之侵染、环境潮湿之浸润;而“内湿”则指患者体内运化不畅、气血不行、津液停滞,故而生湿,内外侵染、湿气蕴结,久之成毒,连年累积侵染带下,故形成带下量多之症[8];此外湿毒蕴结于体内,累日升腾,损脉络之根本,故牵连带下,形色黄不正之状、形味如米泔之臭;且因湿毒蕴结体内,阻气血之同行,缓运化之流转,久之生瘀[9]。瘀则致痛,故带下病患者常表现为下腹、腰骶部疼痛异常;另湿毒日夜蒸腾于体内,表上呈之态,故患者常诉口苦咽干之感。为解带下之症,故考虑行清热解毒、纾解瘀滞、祛除湿邪之法,以达解内外之因,缓表征之痛的目的。盆腔炎汤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开滞之效,内服可解带下之病因。中医讲究内外兼治,通畅达意,为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加外用中药敷贴进行内外同治,以达疗效更甚之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炎症介质水平、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以及全血高切黏度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优。分析盆腔炎汤方剂中连翘、金银花、蒲公英以及紫花地丁作清热之用,均有解毒之能,服之,可解湿毒上呈之困,毒解可缓带下之损,故可复带下之常量,纾瘀滞之异痛,弱味之秽臭,故可缓带下之病症[10]。此外在药方中还搭配赤芍药、当归等补气活血、开气祛滞之药[11]。当归是中医中常见的具有补气活血之用的中药材,其性甘、味辛,有温补之效,可作用于脾经,脾主运化之能,脾健,则复运化之畅,运化如常,水气则无所滞,气血运行则无所阻,津液达意,故无内湿之生,无湿,则带脉康健如常,常则无带下之症,故可复带下之疾[12];赤芍药有祛瘀之用,解患者阻滞之症,瘀结之困。此外方中还搭以生地黄、川芎、牡丹皮等清热凉血、行气开滞、消肿止痛之药,可解患者湿热之症、瘀堵之结、通气运之行,故可解带下之症;加之没药,具有消肿散瘀、生肌止痛之用[13];另白术可行益气之能,助气血通情达意,解散瘀滞;纵观全方,从祛湿、解毒、清热、散瘀、生肌止痛等多角度作用于患者带下之病,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患者病因,可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

此外,观察组还搭配外用中药敷贴对其进行外源性治疗。选择穴位分别为“气海、子宫、天枢”。其中子宫穴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最常见的穴位之一。其属经外穴,可解表里之惑、清体内湿热之症,此外还可调经止带、利水通畅、祛邪除湿,故用中药敷之可解患者带下之惑;从西医角度看,子宫穴其位置邻近女性生殖器官,与其相应的神经解剖位置相近,进一步证明子宫穴可解患者病症[14];另取气海,其属任脉之上,可冲气血瘀滞之阻,生发阳气之能,故用药贴之,可缓气血瘀滞之症[15]。天枢,所属足阳明胃经,可顺气之不达、散血之瘀结,此外还可帮助机体清热利湿,故可解带下湿毒之困,缓解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盆腔炎汤可从祛湿、解毒、清热、散瘀、生肌止痛等多角度对带下病患者进行治疗,加之外用穴位敷贴,帮助机体清热利湿、散瘀行气、祛湿活血,内外兼治,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治疗效果;相较于单一使用抗生素治疗,联合口服盆腔炎汤与外用穴位敷贴的治疗方式,其疗效更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全血盆腔炎黏度
标准黏度油混配及重复利用方法的探讨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妇科千金片辅助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盆腔炎非小事! 详解4个常见的盆腔炎症状
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减振器油性能的影响
慢性盆腔炎患者该如何保养
血黏度高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