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肌肉促通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改善的影响

2022-11-03 08:52傅晓娴卢圣友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偏瘫步行肢体

傅晓娴 卢圣友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 龙岩 364000)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可因缺血或者出血导致神经功能损伤,使肢体、器官功能出现障碍,最终导致偏瘫。偏瘫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独立步行能力和运动功能,威胁生命健康[1]。脑卒中后偏瘫指的是肢体一侧出现运动障碍、神经元损伤,使正常运动模式被不正常运动模式取代,具体临床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肌肉痉挛、肌力增高以及病理反射等,影响肌腱群的协调性,使患者不能正常运动,导致生活质量大大降低[2]。该病既往临床常采取肌力训练、主动锻炼、被动锻炼等康复训练治疗,虽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症状,但疗效不显著。周围神经肌肉促通术是现代运动医学中一种有效的治疗技术,亦是康复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发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为主,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刺激感觉、运动神经,对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具有积极作用[3~4]。本研究探讨周围神经肌肉促通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0~83岁,平均(62.15±2.32)岁;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5例,脑出血20例;偏瘫部位,左侧26例,右侧19例;病程23~82 d,平均(52.02±6.89)d。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2~84岁,平均(63.06±3.55)岁;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8例,脑出血17例;偏瘫部位,左侧23例,右侧22例;病程26~88 d,平均(53.54±7.05)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2006030)。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头颅CT、MRI等检查确诊,满足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5],且存在半身偏瘫;(2)偏瘫病程不超过3个月;(3)病情稳定,非急性期;(4)一侧偏瘫;(5)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发病前有运动功能障碍者;(2)有精神、认知功能障碍者;(3)存在脑肿瘤者;(4)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5)有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者;(6)不能积极配合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主要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运动耐力、肌力训练,坐位平衡、站位平衡、膝关节控制、步态训练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锻炼,根据患者耐受力、偏瘫严重程度,循序渐进地指导患者进行锻炼。每次训练时间为90 min,中间可休息15 min,每周训练5次,共训练1.5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周围神经肌肉促通术治疗。采用一对一训练方式,让患者在运动过程中适当控制活动力度,掌握活动技巧,保证活动稳定性;每次肌肉收缩时要控制肌肉初长度,确保有效正常肌肉收缩。(1)评定患者肢体功能:根据患者偏瘫肢体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分6期,如偏瘫肢体功能为BrunnstromⅠ~Ⅱ期,则以被动运动为主,从近端到远端,直至患肢出现协同运动及主动活动;偏瘫肢体功能为BrunnstromⅡ~Ⅲ期,则以助力主动训练为主,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患侧肢体的主动活动与日常站立、步行活动相结合;如肢体功能提高至BrunnstromⅣ~Ⅵ期,指导患者进行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协调性,运动方式多样化,注重加强上肢、下肢训练,维持正常肌张力。(2)上肢训练:患者取坐位或者卧位,将手放置在患者偏瘫侧肩胛骨下部内外侧缘位置,对肩胛骨的回缩、下降及肩关节内收内旋进行纠正,可缓解肌肉痉挛,提高活动能力,治疗及预防肩手综合征;用手抓住患者偏瘫侧肢体的手掌与前臂,适当牵引,将肱骨头与肩胛盂分离开,扩大活动范围;挤压、牵拉盂肱关节囊,以恢复患者肩带控制力。(3)下肢训练:用手抓住患者足背,手指和拇指分别置于外侧缘与内侧缘施加压力及牵张跟腱;将近端手放置在患者大腿前-外侧面接近膝关节位置,手指朝上,拇指朝外,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屈、踝背伸外翻以及髋关节运动,按照屈曲-外展-内旋的顺序进行。(4)步态训练:该训练主要以坐站转移、站立、步行训练等为主,训练过程中反复进行牵拉动作,使髂腰肌收缩,完成屈髋动作。训练时间为50 min/次,每周4~6次,共训练1.5月。

1.4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根据恢复程度划分成3个等级。显效,症状改善,NIHSS评分下降70%以上;有效,症状有所缓解,30%≤NIHSS评分下降≤70%;无效,较治疗前,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且NIHSS评分下降幅度低于30%。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2)步行能力:用Holden分级进行评定,分为0级(不具备独立步行能力,需2人以上辅助)、1级(步行时需1人持续辅助,以保持平衡,减轻负重)、2级(步行过程中需1人间断辅助,维持身体平衡)、3级(在他人监护下可独立步行)、4级(患者能独立步行,但在不平地面上行走、上下楼梯时需1人辅助)以及5级(独立步行,无难度)五个级别,其中,3~5级为良好。(3)神经、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NIHSS评定,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运动功能用Fugl-Meyer量表,共17项,上肢10项,下肢7项,评分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量表,满分100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步行能力等级对比 治疗前两组步行能力等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步行能力等级良好率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步行能力等级良好率高于对照组(χ2=4.555,P=0.033)。见表1。

表1 两组步行能力等级对比[例(%)]

2.2 两组神经、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与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神经、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s)

BI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NIHSS治疗前 治疗后Fugl-Meyer治疗前 治疗后45 45 t P 12.87±2.07 12.69±2.14 0.406 0.686 6.38±1.01 9.47±1.48 11.569 0.000 34.01±8.51 34.16±8.18 0.085 0.932 85.98±9.14 75.01±8.85 5.784 0.000 60.32±1.27 60.61±1.42 1.021 0.310 79.38±2.17 72.54±2.55 13.704 0.000

2.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3 讨论

脑卒中为临床神经内科一种常见疾病,发病周期长,死亡率高。虽然大多数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病情得到缓解,但脑卒中后依然有4/5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6~7]。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具体表现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言语障碍等,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大降低[8]。既往临床主要采用常规康复方案治疗,针对性不强,见效慢,治疗难度大,且患者不易坚持,整体疗效不佳[9]。因此如何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成为临床研究重点。

周围神经肌肉促通术是一种以协同运动为中心的康复方法,以运动学习和运动控制为基础,通过应用后效应、交互抑制、扩散等神经生理学原理,为患者采取积极的直接、间接疗法,在充分调动患者主观积极性的基础上激发患者潜能,引起大脑感觉反馈,促进运动再学习,最终使其功能水平得以提高。该疗法以脑卒中后偏瘫不同程度的痉挛、错误运动模式为依据,为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10]。该训练方式原理如下:遵循神经生理和神经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对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进行刺激;使用抑制或促进的方法对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进行调整,以提高运动控制力,并实现高级中枢神经肌肉功能的再生;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用正常的运动模式取代病理性运动模式,从而避免偏瘫恢复过程在痉挛期停滞不前[11~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步行能力等级良好率更高,提示周围神经肌肉促通术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疗效和步行运动能力。分析原因是,周围神经肌肉促通术通过各种平衡、反射对患者肌肉张力进行调节,结合共同运动、本体刺激后,将异常运动模式的积极作用展现出来,并逐步恢复正常,从而使患者运动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另外,可诱发肌肉运动,对已丧失的功能进行矫正或替代,使肢体不断运动再学习,从而重塑丧失功能的神经肌肉。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与患者保持沟通,嘱咐其集中注意力,高度配合,有目的地进行主动运动、被动运动等各种训练,使正常神经轴突处于兴奋状态,长出新的轴突,重新组合中枢神经系统,使机体各项功能、运动控制能力得到恢复,最终完成独立运动[13]。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Fugl-Meyer评分、BI评分更高,充分说明周围神经肌肉促通术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分析原因在于,用神经肌肉促通术对患者肩部、下肢进行锻炼,注重肩胛骨、肩带、膝关节等部位的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肩关节功能;另外,神经肌肉促通术能刺激人体的本体感受器,从而激活大量运动肌纤维,发挥出缓解肌肉异常张力、促进瘫痪肌肉收缩的效果[14]。此外,在该模式下通过采取收缩-放松、保持-放松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下肢肌肉异常增加的肌张力,提高患者下肢功能;循序渐进地指导患者进行坐站转移、站立、步行等步态训练,有助于提高下肢功能,使患者更好地站立和步行,进一步提高日常活动能力[15]。

综上所述,采用神经肌肉促通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临床有效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改善步行运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且还可以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猜你喜欢
偏瘫步行肢体
魔方小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漫画
面试六禁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