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蕊 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重庆,雕塑精美,种类丰富,它汲取了中国佛、道、儒三教造像艺术的精髓,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不朽的杰作。然而,大足石刻作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却在与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对比下显得知名度较低,存在感不强。大足石刻以其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与艺术审美价值,为大足文创产品的构建与衍生设计提供了巨大的文化支撑。笔者尝试对石刻《六道轮回图》中的经典图案元素进行提炼与梳理,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首饰设计之中,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大足石刻精神文化特质的首饰,从而进行有效的形象宣传,提高其大众知名度,把大足石刻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广出去。
大足石刻包括石窟75处,造像50000多尊,《六道轮回图》坐落于大足石刻摩崖造像的第三号龛,龛高780cm、宽480cm、深360cm,雕刻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龛中刻的是转轮王怀中紧抱一个直径为270cm的圆形巨轮,巨轮的造型设计表现了一切生命的轮回像车轮转动一样永不停歇。
有关大足石刻《六道轮回图》视觉元素的分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形式与色彩。
1.形式
大足石刻《六道轮回图》的形式以圆形元素为主导,主体画面为巨型圆形转轮,转轮分为四层,每一层都是重复的圆形元素,在分割开圆盘的六道毫光上也有许多排列有序的圆形元素,这些不断重复出现的圆形元素,形成了一个较为完美、对称、和谐的画面,规整排列的圆形元素也给人一种严谨、整齐、精密的观感。
而大量使用圆形元素的原因也是有理可循的,在一切形式中,圆是最和谐、最完美的形式,以“圆”为美是人的一大审美法则①马建勋:《圆点哲学》,《人文杂志》1996年第1期,第20-25页。。在佛教文化中,“圆”有着极致和庄严的含义,象征着人类生命意义的圆满无缺。在僧徒的修炼中,也以功德的圆满作为最高境界②蒋建梅:《和谐的生命之美》,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即“圆寂”。佛教中对“圆”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此,除了在造像中对“圆”的广泛运用外,其他的物件也多取相圆形,修行的随身法具是圆形的佛珠,佛像身后的背光以圆光为主,法身塔将塔身建成圆形,佛坛也有圆形的圆坛,诸如此类,“圆”是佛教中广泛运用的元素,是重要的符号象征。圆形元素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意义十分重要,将此种构成运用到石刻《六道轮回图》中也承载着重要的符号文化意义。
除了大量的圆形元素以外,石刻《六道轮回图》的构成形式还有分割开圆形的六道毫光,它们从中央修行者的心际发散,即从圆心向外发散,打破了圆形拘谨甚至有些死板的构图,让整个画面鲜活起来,圆形和方形、曲线和直线,这些元素产生了强烈的画面对比,使石刻《六道轮回图》的构成在对立的形式中达到一种画面的和谐与统一,形成了别样的形式之美。
2.色彩
由于长时间的风吹雨淋以及保护不当,石刻的彩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毁坏,出现了变色、脱色等情况,影响了石刻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但仍能从目前留存的石刻彩绘中窥探出佛教色彩的宗教性和文化性。佛教有着自己特有的色彩体系,擅长以不同颜色的物体喻示不同哲理,色彩的特殊象征意味浓重。
石刻《六道轮回图》主体背景为赭红色,多以大色块呈现,大块面重色,十分夺目。人物服饰以青、绿色为主,间接辅以小色块的黄、白、黑色,极大地丰富了石刻的色彩种类。大足石刻色彩既有佛教象征性的一面,又有装饰性的一面,为了不使石刻色彩与岩石、崖壁的颜色界限模糊,在遵循佛教义理精神的前提下,石刻《六道轮回图》用色前卫又生动,颜色浓烈且反差较大,使画面对比十分强烈。在传统的五色观下,整体色调浓重明快,对比鲜明却并不显得突兀。颜色纯度和明度的使用都较为和谐,大块暗调的赭红色配以小面积跳脱的孔雀绿和群青,运用白线作为过渡和画面的切割,既有对比又和谐统一,体现出大足石刻色彩的审美意趣。
在构思创作草稿之初,笔者对石刻《六道轮回图》中的图形元素进行归纳和梳理,提取其中最主要的圆形几何元素辅以方形元素进行设计,通过对石刻《六道轮回图》中“形”的借鉴,对其进行意象化提炼和重组,从而进行设计创作。
笔者的作品造型是模仿大足石刻《六道轮回图》中转轮王所抱的巨轮进行设计的,设计创作了一个可以转动的轮盘造型的作品。轮盘共分为四层,层层相扣,在作品的最中心设计出一条轴衔接整个轮盘,轮盘最外一层设计成圆框,圆框外框采用镂空雕刻,这样可以看到外框下面内部三层实心的圆片,每个部分的圆片在轴上都可以进行单独地转动,力求达到在复原石刻《六道轮回图》本身造型的基础上,体现出石刻《六道轮回图》中轮转的概念。
根据构想的设计绘制完成线稿,然后在色彩的选取上选用和石刻本身颜色相近的大块颜色红色、青色、蓝色作为主色调,尽力还原石刻古朴、素雅之美。
在确定基本造型之后,开始进行3D建模的制作。为了更好地表现《六道轮回图》的细节,作品整体体积较大(如图1)。建模数据中圆盘最外圈最大的圆直径定为10cm,厚度为0.3cm,中间的圆直径8cm,最内圈小圆直径为5.4cm,中间的轴留出的孔为0.3cm。
图1 建模三视图
为了使轮盘可以灵活旋转,在最外圈镂空框的中心增建了一个轴,用来连接后面的三层圆,便于后续内层圆的转动(如图2、图3)。
图2 第一层背面
图3 总体背面
把部件拆分来看,每一层圆都可以分别转动,形象化地描绘了动态之美(如图4)。
图4 建模拆分部件
建模制作完毕后,紧接着就是对作品进行实物的制作。
在作品建模都完成以后,标注好所有完备的详细尺寸,将3D建模文件传送至3D打印倒模厂商进行3D打印和金属铸造,需要注意的是最终作品的规格和尺寸。可以用于3D打印的材料种类十分多,在应用打印不同产品时所使用的材料也不同,如光敏树脂复合材料、石膏材料、尼龙玻纤材料、耐磨尼龙材料、不锈钢、橡胶类材料甚至陶瓷材料等。由于作品后续还准备进行金属材料的浇铸,所以选用的3D打印材料是可浇铸紫蜡。紫蜡的可靠铸造灰分几乎为零,因此紫蜡适用于珠宝首饰的直接熔模铸造,除了拥有精细美观的特征外,高对比度的紫色使细节被更好地可视化(如图5)。
图5 紫蜡打印模具
紫蜡蜡模打印出来以后,就可以进行金属材料的浇铸,材料选用了黄铜。浇铸黄铜需要烧制十几个小时,浇铸制作出的作品也仅仅只是毛坯,首饰铸件上存在着3D打印蜡模遗留的水口位,还需要进行后续的焊接组装、执模、抛光,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作品轮盘浇铸后的毛坯共有四个部分,首先将四个部分的零件通过外框上预留的轴组合焊接在一起。组合焊接完毕后,用剪钳去除掉较明显的毛刺,再用吊机磨掉铸件上多余凸起的水口,然后用锉刀修锉水口和表面坑坑洼洼的地方。用平锉锉平面、外圆面和凸弧面不够圆滑的部分,再用圆锉锉凹弧面和小块的平面,最后用油光锉修整表面的粗糙不平处,对表面进行更精准完整的加工。之后再用砂纸打磨粗糙处,至其表面平整无锉痕。
执模之后是对作品最后的抛光,先进行粗抛,抛磨作品表面上的锉痕、残留的毛刺以及因为焊接而氧化变黑的部分,随后在抛光毛刷上涂抹粗扫光剂,再进行更细致的抛光。抛光要精细反复地进行,粗抛光以后需要再进行细抛光,至少经过粗抛光、中抛光和细抛光三次左右的抛光才可以完成,这样才能使作品表面更加平整、圆滑,金属的光洁度也更强,使作品呈现出光滑明亮的效果。
再将打磨抛光好的作品进行铜着色工艺加工,运用现代热着色工艺在黄铜作品上进行着色,颜色选取石刻《六道轮回图》上的主色调:红色、青色、蓝色。轮盘上色时做出模仿石刻天然纹路的裂纹肌理,使得作品更显自然,也更能还原石刻本身的效果。
着色后将作品打孔,打入羊眼钉,串上链子,便于首饰作品的佩戴。
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大足石刻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其中石刻《六道轮回图》是展现佛教义理及宋代世俗生活的优秀石刻作品。本文以大足石刻《六道轮回图》为主题,挖掘大足石刻之美,研究石刻《六道轮回图》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归纳与借鉴石刻《六道轮回图》中经典的造型元素,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图形元素,对其进行意象化的重构和设计,从而进行作品的创作。同时也借首饰艺术形式来推广大足石刻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形象宣传,呼吁群众关注大足石刻的文物修复与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