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创语境下瑶族民俗文化符号的转化创新研究
——民俗文化符号研究系列之四

2022-11-02 11:04陈东云
天工 2022年25期
关键词:瑶族民俗文化文创

王 倩 陈东云

1.贺州学院设计学院 2.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

新文创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充分运用数字文化产业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利用,推进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要素结合,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能为新文创赋予更加深厚的精神内涵,新文创能为传统民俗文化带来生机和活力。优秀的文化创意是其本土资源的内容生产能力和适应数字化时代语境下的传播运营能力,既能满足生产动力和能力,又能在数字化时代语境中适应和生存,进一步促进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转化创新。

一、问题导向

新文创是新时代下的文化生产方式,是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与新时代的桥梁和纽带。新文创的发展过程是物质化向符号化的价值转化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文化与科技既是新时代文化内容的主体,同时也面临着新时代下的矛盾与问题,主要在文化与科技相融过程中存在着专业领域的“鸿沟”问题。文化的滞后是影响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生代能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因而数字化产品较多,但由于文化底蕴不足,对民俗文化符号的理解和挖掘不足,导致市场上大量文创产品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状态,跟风化、趋同化等现象较为严重;反之,传承人和研究学者的文化资源和理论研究水平较高,但现代数字化运用不熟,数字化经济价值的变通能力较弱,服务能力相对滞后,跟不上科技时代发展的需求。新文创是以其优秀内在生产力(文化)与适应数字化时代语境(科技)下产生的,有一定的技术性、复制性和参与性经济价值属性,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能在新文创中得到滋养和赋能。

二、传统与时代的共生

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力量,是多年文化沉淀的凝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社会物质快速迭代时期,数字化时代为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价值和影响力。文化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形象载体,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号能传载千年,如何活化利用,消除时空隔膜,提高内在驱动力,发挥好民俗艺术在特定语境中的价值和影响至关重要。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保护和利用并重,是传统与时代的共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新文创中的运用,是新的思维理念和新的造物逻辑的结合,挖掘其应用价值、特点特性,将传统文化符号和寓意以故事、图像、符号等可视化呈现。

(一)瑶族民俗文化符号为新文创注入原动力和活力

符号有着语义和情感的双重厚度,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和社会情境中产生的,不同时代语境下的符号内涵与解读也将赋予更丰富的变化,不同的接收方式,符号的功能属性也会自然转化。在历史上,装饰艺术符号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象征寓意,如“龙凤吉祥”寓意着高贵吉祥,一般多用在婚嫁之中;“三兔图”寓意着前世今生、因果循环;民间纹样中多以“桃”“松”“鹤”“龟”等物寓意长寿,而“梅”“兰”“竹”“菊”寓意品德高尚且风韵高雅之人。以物来描绘和比拟的修辞,是符号学中所蕴含的意义,同时也反映出了早期的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理想和信念。在发扬优秀瑶族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时代的精神和内容,为瑶族民俗文化符号注入新的活力。

瑶族,是我国典型的山地农耕民族,是一个支系颇多的民族,族群文化差异性大,不同支系分布地域广,每个支系在服饰配饰、节庆活动、民俗习惯上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在长期的游耕生活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创造了鲜明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起初因为生产力和文化认知水平的低下,自然界对瑶族先民来说十分神秘,特别是面临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等现象时,他们是无知又无助的,他们感知自然界是有灵魂的存在,在生产和生活中期望收获和顺利,便想着能借助于神灵保佑进行一些祭祀活动,有的祭祀活动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则成了约定俗成的节日活动。瑶族的传统节庆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综合性,也展现出了鲜明的兼容性。瑶族节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既有自然崇拜的拜山节、分龙节、防风节、雷王节、梅山节,又有图腾崇拜的除夕节、瓜藤节;既有祖先崇拜的盘王节、达努节、清明节、目连节,又有英雄崇拜的“五月廿二”(纪念起义英雄黎小保);既有祭祀的过鸟节、保苗节、牛王节,又有生活祭祀的社节、洗澡节、春节[1]。瑶族节庆文化是民族情感、意趣和生活向往的一种体现,是族人加强彼此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的体现。

同时,瑶族节庆文化与瑶族服饰有着紧密的关联性,是民族文化历史的记载,是瑶族先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是原始宗教信仰的折射。瑶族服饰文化是一部无字的史书,瑶族服饰上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不仅体现出文化意境和文化功能,更是身份和族群文化的认同。桂西北大石山区的白裤瑶,五彩衣裳记载着民族历史文化的“史书”,与其他瑶族支系的称谓不同,白裤瑶是以男性白色土布灯笼裤的着装特点而得名。据说在数百年前,其祖先为了反抗土官的压迫,率领族人与土官斗争,为保护民族尊严,带伤而战,在裤子膝盖处留下五指血痕。为纪念祖先及其功绩,男子们的裤子膝盖处都绣上5条垂直的条纹[2]。广西龙胜红瑶则喜着花衣,长发妇女挽髻于头,头顶菱形的“盘王印”图案头巾,五彩挑绣而成的上衣和百褶花裙,服饰袖口衣边绣有狗牙状纹样,当地族人对盘瓠的崇拜,化为狗牙状符号纹样绣在服饰中,这是民族文化符号的承载,是对祖先的历史追溯和描绘。瑶族节庆文化与服饰文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表征之一,承载着数千年传统文化。

优秀民俗文化在转化中凸显价值、沁润人心。作为新文创价值链的最前端,资源开发环节首先需要做的是文化内容的发掘与整理,这也是文化价值的开发整合过程。通过开发与整合,文化价值得以凸显。在符号转化环节,文化资源被转化为特定的文化符号,文化价值也将凝聚于这一特殊的文化资产中[3]。通过对瑶族节庆文化的物象符号、图像符号、类化符号的归纳与整理,对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的多方位、多维度梳理,从文化代码到符号转化,是瑶族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对瑶族民俗文化符号核心要素提取、转化、重构和重组的运用,选用亚克力材料不同的材质、工艺和形式,以光为介质,其表达更有创意,为新文创注入原动力和活力,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成果的有力保障。

(二)新文创促使瑶族传统民俗文化符号焕发生机

如何引起当代人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不同维度的认知也会导致不同的选择与不同的结果,如符号的传达与接收,在一定语境中,受众会产生不同的符号语义。我们要打破常规性的思维方式,拓宽专业领域的边界,重构认知对象结构。文化背景的差异、民俗习惯的差异,多元文化的包容、共生和认同,可通过视觉文化符号获得信息。

作品《瑶芯》《瑶溪》(提取瑶族自然崇拜——山川、河流)

作品《瑶蕴》(瑶族服饰八角形纹样的提取与变形)

创意产品通常具有丰富的特定文化内涵和象征含义,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设计师们解读和分析文化层面的概念时,或会借助一些当代的技术,将概念转化为符合现代生活并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产品;在对文化进行物化的过程中,有一些传统文化会借此获得新的价值和内涵意义,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文化创意产品便是基于这些文化符号而衍生出的具有实物形态的产品,成了消费者消费的具体对象,同时也在引导消费者为了文化而消费[4]。

新文创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部分,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科技”的产业,通过新科技、新视觉等多种形式将瑶族民俗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新文化创意产品中,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更趋于多元化,不仅民族地域文化特色能被众人所了解和认知,通过文化代码产生情感共鸣,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同时是焕发时代活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

三、瑶族民俗文化符号的转化创新

广西瑶族民俗文化符号资源甚多,独特的瑶族风俗、绚丽的瑶族艺术、古老的瑶族织锦、传统的瑶族民间医药、千姿百态的瑶族民间歌舞,不仅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蕴含着巨大的经济能量[5]。丰厚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各区域特色文化符号设计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新文创时代语境下民俗文化符号能得到孕育和传播,进而更深入和全面地认识时代语境中民俗文化艺术与现代视觉相契合的审美融合,逐渐以科技化、媒介化、情感化、潮流化的符号呈现。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转化创新和传承发展,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方式、创意思路、应用途径。

(一)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方式

归纳瑶族民俗文化符号的素材来源,进一步做好文化符号的筛选优化、提取转化、修辞重构,实现广西文化符号内涵与形式、演绎与设计的再造。时代语境下文化符号的转化创新,是新文创的精神之本、根本之源。

第一,通过调研与整理各方面文献资料,进一步挖掘创新素材、开拓创新思路,梳理南岭瑶族民间艺术文化符号,全面地把握南岭瑶族文化的属性特征,以文献资料、信息、数据等理论研究,提升文化符号创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文化符号的价值影响和社会影响,在文化创意产品上凸显文化意境,并为相关设计研究和专业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第二,通过田野调查和市场调研,有效搜集调查问卷和信息资料,为进一步整理与归纳民俗文化符号,形成文化内涵、文化属性、文化功能等的框架图,深入挖掘文化精髓和探索符号载体,精准化文化符号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与传达,促使文化符号在时代语境下的接收—接受—认同—体验,提高现代传播能力和价值影响力。

第三,通过对相关文化创意设计的收集与整理,丰富创意资源和创意方式,利用科学技术与丰富文化符号资源,拓展新文创的构成,达到象征、寓意和表达的精确,形成视觉系统,形成传播载体与渠道。

(二)文化符号的创新思路

打破常规思维,拓宽专业领域的边界,重构认知结构,结合符号学、民俗学、工艺美术史及设计心理学等,与已有的文献资料、调研报告和信息反馈的项目实践研究成果,找寻研究路径,从中提取广西瑶族文化符号及新文创的创新思路,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归纳:

1.紧跟国家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时代语境下新文创的项目开发方案

在文化项目的实践开展过程中,要以新视角、新思路审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挑战、机遇等现状,要不断寻求生产能力和动力,以适应新时代数字化发展趋势,满足于特色化需求的产业链,避免因商业化、功利化而产生的跟风化、趋同化现象,要借力发挥地方资源特色优势,转换文化资源的创新思维,推动广西文化创新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通过学习交流,夯实文化根基

剖析瑶族民间艺术文化符号的内涵与特征,解析不同时代语境下符号语义和情感的特征,探索广西瑶族文化符号与创意商品结合的设计程序、方法和路径,提炼瑶族文化符号元素,符合当下社会心理和审美行为的消费诉求,结合符号学、设计心理学、工艺美学等相关知识,从形态、结构、材质、色彩、功能等方面多角度地研发文化创意设计产品,为民俗文化符号提取与转化创新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3.依托校企合作,促进交流,拓宽渠道

地方高校是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促进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于创新创业中。文化符号和地域资源是新文创的内在生产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既要在文化价值上赋予其功能性,更要在传统产品的功能性上增添文化价值,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经济价值等的系统流程,实现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增值循环。

(三)文化符号的创新途径

从历史发展观和符号学意义来看,绝大多数文化符号是以文献传播或师徒传承为主的再创形式[6]。而文化是流动的、变化的、可塑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可以流传下来,是因为适应了不同时代的需要,不断被注入属于不同时代的活力,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就是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7]。新文创推动了文化资源的转化,为文化产品增添了功能价值、产品特性,同时也为文化产品增添了内容创新、审美创新和风格创新。

1.理解文化符号,讲好中华故事

新文创价值链转化阶段的核心在于确立文化符号的IP化表达,赋予文化符号以性格、故事、内容,促进内容创意和公共服务的内生增长,扩大新文创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8]。支系颇多的瑶族,族群文化差异性大,不同支系分布地域广,每个支系在服饰配饰、节庆活动、民俗习惯上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通过民族文化历史传说、文化心态、风俗习惯、审美情感,以适合时代语境下的传播方式和科技手段,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传递着设计情感,给予受众愉悦和感动,因而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2.借助特色文化符号,摆脱同质化困境

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创意产品容易造成大同小异、特征堆积等问题,不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缺乏新奇的设计产品,无法使受众产生兴趣和购买欲望。新时代的受众更关注于时尚潮流,趣味新奇的个性表达更符合现代人的心理价值需求。要达到新文创的独特化、创新化,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文化内涵结构,强调特殊文化的情感、寓意和价值,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

3.塑造文化品牌,探索沉浸式体验

产品和品牌是最好的文化流通渠道和载体,承载着中华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基因认同。借助新文创的创新思维和商业模式来打造“城市礼物”品牌,是一条适应当下文化语境的创新发展之路。其不仅改变了“城市礼物”在文化选择、生产、传播等方面的固有程式,还推动了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产业与文化的双向赋能、城市文化消费的关系重构及新商业的繁荣[6]。搭建沉浸式体验,使人们置身其中,在目标情境下达到愉悦和满足,这是文化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是文化内容的再生产和文化价值再创造的过程。

四、结语

瑶族民俗文化符号在新文创语境中的转化创新,既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活化,也是对优秀文化资源的发展和利用;既是地域文化振兴与文化资源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广西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民族地区在工业上还相对落后,新文创的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凝聚力量、统筹布局,推动文化产业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只有实现和不断完善这一目标,才能真正解决文化与科技相融过程中存在着的专业领域的“鸿沟”问题。

猜你喜欢
瑶族民俗文化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瑶族织锦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