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瑕

2022-11-02 03:20胡继飞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1期
关键词:跨学科生物学学业

●胡继飞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初中生物学新课标”)于2022年4月正式颁布,成为新初中生物学的第三个课程标准。初中生物新课标在明确学科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评”一体化等方面的确带来了诸多新理念和新变化,值得生物学教师认真研究和学习。本着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在认真研习新课标全文和查阅相关文献之后,笔者认为新课标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故不测深浅,提出拙见。

一、“教学与评价案例”板块问题讨论

从200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开始,我国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都以附件的方式设置了若干案例,以例释理和以案说法,此举甚好。2022年版初中生物学新课标一共设有7 个案例(见表1),这些案例一般包括学时、教学(活动)目标、教学主要环节、案例点评等部分。但限于篇幅,本文表1 仅仅呈现了案例的部分内容。

表1 新课标“教学与评价案例”部分信息

课标的案例对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必须经过精心选择和精心设计。但某些案例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列举如下:

(一)案例名称的表述方式不统一

如表1 的“案例名称”栏目所示,前6 个案例与最后的第7 个案例的表述风格截然不同——前6 个案例都是用具体的教学课题来命名,唯独第7 个案例采用案例的示范指向性来命名。相形之下,笔者认为物理和化学学科课程标准所列案例名称就更为明确。课标案例应该有更为明确的功能划分并采用示范指向性来命名更好,比如采用基于大概念组织教学案例、科学探究教学案例、跨学科实践活动案例等。同时,笔者还认为,案例要为引导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解决教学难题而设计,这样更方便教师研究和学习。

(二)部分案例示范性不明确和目标陈述不规范

如果对这些案例内容逐一认真分析,会发现多数案例示范指向性不够明确,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够严谨,目标与案例点评之间有些脱节。限于篇幅,这里仅列举几例。

案例1,活动目标的设计过于笼统和草率。1 课时的教学就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么一句来陈述目标,可谓“一言以蔽之”,而且该目标的表述与该案例的课题名称一模一样。要知道,我们的教学是始于目标和终于目标,且不说那些生成性目标,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准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案例2,教学目标也较为简单,仅仅从实验观察内容和实验技能方面提出了活动目标,不够全面和具体。但设计者在“案例点评”部分对该课题的学习提出了较多的期望与要求。比如关于本课的育人价值提出了包括实验技能、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生命观念等几方面的要求。既然如此,为何不将教学目标陈述得更为全面和具体一些呢?

案例3,相对而言,该课例教学目标的设计较为全面和具体,涵盖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态度责任等不同维度的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但仍可以做得更好。我们知道,课程标准是教师确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那么初中生物学新课标对本教学课题有何要求呢?笔者查阅了新课标,新课标在“内容要求”部分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人体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以及一个次位概念(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同时在“学业要求”部分提出了3 项具体要求:(1)描述泌尿系统(本节为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2)学会根据尿常规等化验的主要结果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3)运用结构与功能相应的观念,分析由于机体特定结构受损可能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或异常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1]21-23。笔者认为,作为课标自带教学案例,在落实课标要求方面应该做得更为精准和更有示范性,但本案例的教学目标设计在全面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方面仍有较大优化空间。此外,“案例点评”部分也应引导教师如何结合课标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等来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确立教学过程,这样的点评才更有意义。

二、有关“全缘叶”的科学性问题讨论

初中生物学新课标的案例7 主要以卷叶象甲的卷叶行为与叶缘的关系来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设计,进而呈示核心素养测评方法,但其中全缘叶模式图存在问题(见图1)[1]67。本案例并未说明该植物具体是什么植物,只是想用同种植物的全缘叶与深裂叶进行对比实验设计,所以这里的叶片不局限于某种具体植物而是众多植物的代表。

图1 新课标相关内容截图

根据叶片边缘的形状,我们可以将叶分成不同类型,可以粗分也可以细分。常用的分类一般包括全缘叶、浅裂叶、深裂叶和全裂叶等,也可以按照波状叶和锯齿叶等进行细分,这在植物形态学中属于常识性的基础知识。照此划分,图1 中的全缘叶应为浅锯齿叶,并非全缘叶。因为全缘叶的叶缘必须平滑且完全没有凸凹,比如女贞、玉兰、樟树、紫荆等植物的叶片就属于全缘叶。新课标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的确不太应该,应是一时疏忽所致。

笔者还认为,新课标编写者选择这样的案例更多的是考虑问题的新情境和陌生感,但该案例并非一个好的选择,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更为典型的案例来示范核心素养的测评问题。

三、“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板块问题讨论

初中生物学新课标“课程内容”部分的最大变化是增设了“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这必将成为教师和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新热点。但笔者认为,新课标在该内容的表述上仍有需要商榷之处。

(一)主题名称间隔号的使用导致不易理解

间隔号属于标点符号中的点号,在间隔号的多种用途中,本处应该是表示“用几个并列词语做标题,词语之间可以用间隔号标示”。这类用法的确并不少,比如著名期刊《课程·教材·教法》的刊名就属此类。但“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的结构更为复杂,多了个“与”字,它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是表示“生物学与社会”与“跨学科实践”两个词语之间并列,还是表示“社会”与“跨学科实践”两个词语之间并列,或者“生物学”同时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两个词语之间分别并列?抑或兼而有之,的确令人费解。能否采用更为简洁的表述方法?笔者查看了其他相近学科,发现化学学科也采用了同类表述即“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但物理学科直接写成“跨学科实践”(其他有的学科称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其实物理等学科的表述既简洁又明了,因为这里的“跨学科”已经涵盖了所有,既可以理解为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又可以理解为学科与学科之外诸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领域之间的融合。

(二)新课标在文本前后不同部分的表述不一致

在初中生物学新课标的“课程内容”部分,“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强调通过本主题的学习,“能够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学、数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并尝试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通过设计和制作,解决现实问题或生产特定的产品,发展核心素养”[1]28。同时该主题对重要概念的表述是“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通常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或制造相关产品”。显然,这里要突出的还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融合,实际上就是中国版的STEM。

初中生物学新课标“课程理念”部分第3 项课程理念是“学习主题为框架”,其中对“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的说明是“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地理、数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1]2-3。这里只是强调不同分科科学之间的融合而并没有凸显“技术”和“工程”元素的融入,这是传统综合理科课程的思想,而不是现代STEM 课程的思想。所以,初中生物学新课标至少在“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两个板块,对“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的前后解读是不一致的。

(三)“跨学科实践”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初中生物学新课标将“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限定为“本学习主题包括模型制作、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发酵食品制作三类跨学科实践活动”。这样的三类活动,原来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基本已有涉及,新课标只是调整了主题归属。这种限定表面上看使得课程内容明确而具体,却失去了本主题的应有之义,没有真正体现“跨学科性”。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统一规定,跨学科实践的学时数约为10%,既然学时数有限定,那么课程内容应有一定开放性和选择性。同时,对“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采用STEM 或综合理科课程的表述,实际上也缩小了本主题的应有之义,因为“跨学科实践” 实际上比STEM 和综合理科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更广泛的综合性。

(四)新课标使用“工程学”一词也是不恰当的

建议用“工程”来取代“工程学”,就如同新课标使用“技术”而不是“技术学”的表述一样。因为“工程学”与“工程”是具有不同含义的两个概念,就如同“生物学”与“生物”含义不相同一样。

四、新课标“学业质量”板块问题讨论

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是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亮点之一。生物学新课标在“学业质量”部分,用“学业质量描述”替代我们所期望的“学业质量标准”,仅仅是从五类问题情境列举了若干建议,缺少统整性和引领性,对教学实践指导性不够强。笔者认为,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是课程目标(含核心素养和目标要求),应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并结合课程内容来整体刻画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最好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样对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与评价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五、新课标“核心素养”板块问题讨论

初中生物学新课标提出了4 大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础上既保持一致又有所调整,但其表述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其一,“生命观念”的内涵应包括对科学本质和生命本质的理解,建议增加相应的表述,包括对科学本质和生命本质内涵进行简要阐释;其二,新课标将“探究实践”解释为“探究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如此理解的话,建议将“探究实践”改为“探究与实践”更符合语言逻辑,因为前者也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后者才是并列结构。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仅为一管之见,旨在引发教师进一步思考和讨论。虽然新课标可能存在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但瑕不掩瑜,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新课标的喜爱和认可。对于初中生物学教育改革而言,如果说2001年版课程标准具有里程碑意义[2],那么2022年版新课标则将初中生物学课程带入了核心素养新时代。希望我们一同努力,让新课标在我国生物学教育的沃土上开出情感之花、结出理性之果。

猜你喜欢
跨学科生物学学业
大学准备与学业成功:美国“早修大学高中”项目的经验启示
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业精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