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我来说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创意

2022-11-02 03:20季勇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1期
关键词:名画传统节日古诗

●季勇

一、创意解说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主要由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以及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组成。

《古诗三首》描述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的民风民俗。《纸的发明》叙述了造纸术的发展历史,《赵州桥》介绍了跨越千年仍在使用的古桥雄伟、坚固和美观的特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则以文字重现了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热闹场景。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则以分步穿插的方式,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这是教材第一次安排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工合作,通过收集、交流资料以及写一写过节的过程等活动,理解、传承节日文化。

基于以上分析,进行单元整体设计,让“传统文化”“语文要素”和“综合性学习”三线之间形成传动链,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实现语文经验与文化理解的双向建构。

二、学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分享自主识字的途径和成果。背诵、默写指定古诗,积累传统文化的词语。

2.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感受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学习介绍。

3.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1)确定想了解的传统节日,参加相应的专题小组,完成分配的任务。能对小组的活动作出恰当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2)能用不同的方式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记录整理节日习俗,写一写自己家中过节的过程。(3)以适当的方式(资料汇编、表格、小报等)展示学习成果。(4)获得对传统节日的体验、理解和亲切感。

三、单元整体架构

?

四、学习任务设计

任务一:和古人一起过节

学习目标:

1.识记《古诗三首》中的14 个生字,区分反文旁和欠字旁,学习左右和上下结构的书写规则。

2.在诵读和情景还原中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

3.收集和整理传统节日的资料,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和文化情结。

学习课时:2 课时

学习活动:

板块一:诵古诗,还原节日情景

1.初识传统节日。齐读课题,说说三首古诗分别描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过节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2.诵读音韵之美。把三首古诗读正确、读流畅,读出节奏。圈画古诗中第二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发现押韵规律。

3.了解节日习俗。三首古诗三个节日,诗人写了哪些节日习俗呢?

4.还原过节情景。古人是怎样过节的呢?读一读这三首古诗,说一说古人过节的情景。

板块二:悟情思,触摸节日情怀

1.感受诗人情思。

(1)出示相关资料,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来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思。

(2)讨论:这些情感,诗人又是通过哪些字眼表达出来的呢?

2.多种形式深情诵读诗歌。

3.触摸节日情结。

(1)回忆一下家里过节时,自己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2)每到传统的节日,我们心头就会涌起这份情感,大家可以借助古诗来表达这份情感。

例如,游子在外时,遇上传统佳节,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板块三:拓阅读,了解更多节日

1.拓展阅读。阅读陆游的《除夜雪》、范成大的《夔州竹枝歌(其一)》等。完成表格。

?

2.布置任务:通过网上搜索、查阅书籍等方式收集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说一说古诗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诗中描写了哪些节日习俗。

设计意图:

以古诗作为综合性学习的切入口,先声夺人。古诗和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读古诗,走进古人眼中的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积累背诵古诗,感受节日情感的同时,也为后续的综合性学习打下了文化烙印。

任务二:节日研究共同体

学习目标:

1.成立节日研究共同体,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并记录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

2.围绕主题整理资料,商讨成果展示方式;并能对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修改建议。

3.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

学习课时:2 周,结合阅读教学,以及学生活动的进度,穿插推进。

学习活动:

板块一:明确任务,合作收集资料

1.出示日历,圈画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任务驱动: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习俗,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等待我们去了解与探究。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起去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风俗习惯。

(1)自读“活动提示”中的插图泡泡、表格等,小组商议活动任务。

(2)确定任务:小组合作制作一份传统节日专题小报,写一写自己和家人过某个传统节日的过程,开展一次“你好!传统节日”分享交流会。

(3)评价导引:制订个人评价标准,评选优秀小组、个人。

3.任务定向。

(1)你打算了解哪些传统节日?

(2)你对哪一个传统节日最感兴趣?根据研究兴趣,自由组合团队,明确研究步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步骤一:收集资料,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主要习俗,并做好记录。

步骤二:收集资料,重点了解一个传统节日并做好记录。

步骤三:小组交流,相互补充资料,共同商议,在全班交流。

板块二:分组研讨,确定活动计划

1.小组研讨。

(1)确定研究重点,选出组长,设计组名,例如,春节文化考察组、乞巧研究会、清明研究小队……

(2)确定研究内容:准备研究这一节日的哪些方面,收集哪些资料,打算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收集,用什么方式来记录。

2.大组交流,教师点拨形成共识。

(1)全面了解我国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和主要风俗习惯。

(2)重点研究某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与过节过程。

(3)明确活动开展的内容与形式。

收集资料的范围:主要习俗来历(自然物候、传奇典故)、习俗寓意。

收集资料的途径:询问长辈、调查访问、上网查阅、观看影视、查阅书籍等。

整理资料的方式:文字摘抄、表格式、思维导图式、图画式等,制作手抄报,装入小组资料袋。

体验活动的形式:写作分享感受、诵读经典诗文、学习制作传统工艺或美食。

3.小组讨论,完善调整分工,确定任务。

板块三:整理资料,商议展示形式

1.交流资料:通过收集资料,同学们对传统节日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补充资料:相互补充信息,充实小组手抄报和资料袋内容,进一步深入了解节日文化。

3.小组讨论。(1)根据节日寓意与特色,提炼手抄报主题及“分享交流会”汇报主题。(2)想一想,围绕主题,手抄报设计哪些板块栏目,分享交流会汇报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来汇报。

4.大组汇报,教师指导。

要点1:汇报主题鲜明简洁,凸显特点。例如,“辞旧迎新”过春节、“张灯结彩”闹元宵、“慎终追远”踏清明……

要点2:展示内容突出重点,形式有趣。(1)介绍节日的来历,讲述历史典故;(2)介绍人们怎么过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3)书写、诵读诗文作品;(4)制作美食或工艺,现场展示或品尝……

5.分配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分类汇总,整理资料,练习介绍。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主要解决的是整体活动的组织安排以及序列推进,由小组商讨决定研究任务,具体分工;确定各组员的职责,形成活动推进的整体计划;确定最后的展示内容和方式,以便于活动有目标、有顺序地推进,确保活动最后的圆满成功。

任务三:文化国宝我来讲

学习目标:

1.学习《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掌握生字新词,提取信息,厘清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代科技、建筑、文化艺术上的辉煌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并能主动拓展研究其他中华优秀文化遗产。

2.学习《纸的发明》,了解“围绕一个意思写”。学习《赵州桥》,围绕一个意思仿写赵州桥的美观,学做导游介绍赵州桥。学习《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围绕一个意思仿写画面的其他传神处,介绍其他名画。

3.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围绕中心介绍“中华传统节日”。

学习课时:5 课时

学习活动:

活动一:学《纸的发明》,了解“围绕一个意思写”,介绍纸的发明过程。

活动二:学《赵州桥》,掌握“围绕一个意思写”,抓住特点介绍赵州桥。

活动三: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练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介绍中国名画。

板块一:整体感知,初识名画

1.听介绍,提取名画信息。

今天的传统文化之旅,我们要去欣赏一幅世界名画——《清明上河图》,边听老师朗读课文(第1 和第5 自然段),边完成资料卡。

?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读后想一想,这幅画给自己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3.理脉络,明确总分结构。

板块二:细读比较,品味名画

1.比较人物,读出特色。细读第2、3 自然段,同样是写人,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2.交流小结:人物身份各不相同、行人的形态各异、表达的角度不同,说明张择端绘画很细致,也体现了这幅画很了不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感情朗读两段话。

3.比较结构,总结写法。再读第2、3 自然段,关注总分结构和排比句式。

4.观察画面,仿说句段。

仔细观察画面上的各种店铺,采用总分的方式解说店铺的多。先概括店铺种类的多,再具体说说有哪些店铺分别做什么生意。用上“有……有……有……”或“有的……有的……有的……”。

5.聚焦场景,感受传神。

①出示第4 自然段,默读课文,你看到了哪两处情景?传神之处在哪里?与同桌讨论,感受画面的传神,并有感情地朗读。

②桥北头还画了很多有意思的情景,仔细观察,围绕“传神”把你的发现说清楚。

6.总结学习,深化认识。

《清明上河图》中刻画了众多身份不同、形态各异的人物,又精细传神地表现了很多生动的场景,使人身临其境。齐读结尾。

板块三:聚焦表达,介绍名画

1.明确要求,指导解说。

《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骄傲。今天的作业,请你回家以后向你的爸爸妈妈或者邻居介绍这幅千古名画。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解说员呢?结合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交流汇总讲解要点,从“围绕中心说清楚,体态大方说明白”指导讲解。

2.自行练习,班级展示。

3.搜集资料,拓展延伸。

中国的传世名画还有很多,请你选择其中一幅,了解相关的信息,仔细观察画面表现的内容,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力求通过几篇课文的教学,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在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同时,为学生完成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展示,做好表达能力上的铺垫与准备,教学中还重点关注了“介绍“这一交际能力的训练,同样也为后续的活动打好了基础。

任务四:传统节日大秀场

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或是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2.练习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3.在习作活动中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4.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分享。

学习课时:3 课时

学习活动:

板块一:重温节日,明确要求

1.猜节日。小游戏:观看视频(节日活动项目),猜一猜是哪一个传统节日。

2.明要求。出示习作要求: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3.选一选。根据习作要求,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说说有哪些深刻的故事。

板块二:有序串联,写清过程

怎样把过节中的几件事连起来,把过程写清楚呢?学生讨论交流,总结方法。

1.活动有特色。选择节日中最有特色的2-3 个习俗体验活动来写。

2.过程有条理。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些事情串联起来。例文《过春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3.体验写清楚。

读读例文《过春节》,说说文中是怎么把体验写清楚的。

板块三:回忆故事,描述过程

1.聚焦“深刻”,回忆故事。

对照之前表格中所填的事情,说说这件事为什么会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指导写好“难忘的场景”。

写元宵节晚上“看花灯”这件事,怎么写好街市上热闹的场景呢?

(1)范文引路。回顾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 自然段,作者围绕“街市的热闹”这一意思,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详细写了形态各异的人。

(2)迁移运用。

试着说一说:元宵节晚上的街市,可真热闹。

3.指导写好“特殊的经历”。

(1)评议学生习作。

有位同学写了自己学包粽子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它是怎么写的,好在什么地方,又有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出示学生习作片段。

(2)诊断问题。

优点:运用一系列的动词,有条理地把包粽子的过程写清楚了。不足:缺少“我”包粽子的独特的体验。

(3)“我”的经历,“我”的体验。

每个人包粽子的经历与体验都是不一样的。说说自己的个性体验。欣赏例文《端午粽》片段,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文中人物有不一样的体验?

板块四:总结方法,展开写作

1.总结,区别方法。

(1)写过节的过程:选取某个节日中的几项习俗活动,按时间顺序把几项活动分段串联起来,每一项活动都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活动体验。

(2)写印象深刻的故事:记叙某个节日中经历的一件“特别难忘”的事,写出难忘的场景、特别的经历、特殊的情感体验。

2.尝试写作。

3.评改指导。

(1)出示评价标准。

过节过程:活动有特色、过程有条理、体验写清楚。

过节故事:场景难忘、经历特别、体验真实。

(2)互评,再改。完善习作。

4.展评分享。

把自己的习作认真誊写或打印下来,配上图片或照片,参加“我家节日这样过”主题分享展示会。

板块五:节日秀场,分享成果

1.“你好!传统节日”小报评比。

2.“你好!传统节日”习作交流评比。

3.“你好!传统节日”知识竞猜活动。

4.“你好! 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活动。

5.活动延伸:某些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我们还没有去发现;还有一些传统节日,我们没有去了解,如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感兴趣的话可以继续收集资料,深入研究,制作一份个人研究专题小报。

设计意图:本任务的主要内容是展示前期综合性学习的成果,通过写过节的习俗和故事,交流自己过节的心得,深化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而多样态的其他研究展示活动,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加深了对节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名画传统节日古诗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当名画变胖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