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高校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分析与实践

2022-11-02 08:52李知瑶孙立宁
大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大师

李知瑶,孙立宁

(苏州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纵观众多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较为公认的共同点: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师队伍,二是有一套支持教师队伍进行人才培养和尖端科学研究的体制及政策。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放在五大建设内涵首位。方案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

由此可见,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既是高校发展的目标也是手段。师资队伍建设中人才引进是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还是师资队伍建设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很多高校将人才引进作为一项突出重要的工作,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如何更好地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以适应现代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发挥人才集聚效应,成为高校关心的问题。

一、高校常规的人才引进方式

高校常规人才引进的具体实施由校人力资源处负责,引才的出发点多基于师资队伍的结构问题,自下而上进行,以优化现有队伍结构、生师比等指标为依据,结合对拟引进人才的评估作为是否引进依据,其中人才评估主要通过履历分析和关注一些量化指标遴选。师资队伍结构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等多个维度,通过分析师资队伍结构中的现存问题,在人才开发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根据问题进行人才引进规划。比如通过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发现师资队伍是否老化,是否有充足的后备力量;分析学科结构为制定学科人才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常规人才引进方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可以快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数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个体引进方式为主,因此人才引进后的团队组建或与现有团队的融合成为难题,容易造成人才孤岛;一般围绕个体给予人才配套,由于高校的“校院”两级管理,以及管理和信息沟通上的壁垒等因素,容易造成实验室资源、辅助资源等重复投入。其次,个体评估为主。引进评估侧重个人成果量化指标,对团队匹配度评估权重低,不能很好地满足科研团队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比如一些工程应用型人才,由于个人贡献不便于量化体现,他们的价值在这种评价制度下就容易被低估。最后,交叉学科人才的引进效果不佳。由于交叉学科往往较新,职能部门缺乏对人才水平和学科方向的评估经验,常以传统学科的经验和成果衡量交叉学科人才,另一方面也缺乏对交叉学科用人需求的深刻理解,造成很多高校存在新兴交叉学科引进不了人,引进不对人的问题。针对常规人才引进方式存在的问题,希望探索一种创新的人才引进模式。

二、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大师+ 团队”引进方式

学科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实施单位。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挑战诸如环境变化、能源短缺以及突发性灾难等,这些都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复杂问题,需要多学科互涉、交叉以及融合,学科交叉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从近代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在1901年至2008年间颁发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三项)中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占获奖总数的52%,在各个被统计的时间段中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占获奖总数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2008—2016年这一比例已达到66.7%。交叉学科领域是创新发展的蓝海,是容易产生新方向、新成果的领域,因此很多高校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突破口,实现快速发展。学科建设离不开人才配置,同时学科方向又是人才结构中重要的维度,因此学科建设可以天然地融入人才引进方式,成为紧扣人才引进与高校发展的核心锁扣,本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的思路。

大师是大学的灵魂,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就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许多国外大学能够成为公认的世界顶尖大学,很大程度是依靠一批蜚声全球、成就卓著的大师作为强力支撑。例如20世纪初,德国和法国凭借对细胞病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医学水平上遥遥领先于美国。而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作为美国医学教育的引领者,在第一任院长威廉·亨利·韦尔奇的带领下,从20世纪初起通过培养和集聚一大批科学家,让美国的医学在短短的一二十年内赶上了德国和法国的水平。可见大师对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提出以学科建设目标为导向,以“大师+团队”方式形成引育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方式。相比常规人才引进模式存在的个体引进为主、个体评估为主,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缺点,新的人才引进方式从高校发展的学科需求为出发点拉动人才引进需求,构建全局化的人才引进思路,通过人才引进不仅解决师资队伍的结构性问题,带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的发展,真正发挥“牛鼻子”作用,推动高校整体高质量发展。

三、“大师+ 团队”引才方式的运行机制及优势

人才引进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但是个体拔尖人才形成的“人才高峰”所起的作用毕竟有限,现代科学研究要求参与者具备不同的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经验结构及年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技能互补进行科研攻关。因此,人才引进不仅要看重个人价值的发挥,更要发挥团队建设的价值,将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人才高地”,吸引更多人才集聚,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大师+团队”的引进方式具有大师、团队、个人三个层面。引进是对大师、团队、个人三个层面进行整体的综合考核,注重对学校整体学科建设贡献程度的评估。大师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能够面向学科前沿,把握学科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构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好的学科建设规划具有前瞻性,站在国家发展和科学的前沿,指明学科未来不断深耕发展的方向,是学科适应未来发展而不被社会进步淘汰的关键;大师具备强大的团队凝聚力,以才引才,更容易产生人才集聚效应,且对整个团队具有引领作用,可以把关团队和个人的发展进度。团队从支撑学科建设整体规划的角度,围绕研究方向组织团队成员,不同团队之间不是同质化发展,而是互补协同,具备更强的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个人与团队间是互动的关系,人才是团队的基础,团队是人才的摇篮。个人研究方向应立足于自身的研究基础和团队发展方向的结合点,团队的研究方向引领个人的研究方向,个人的研究成果支撑团队的总体发展,形成互补协同的机制,团队的平台及交流辅助个人的成长。这种模块化的方式形成三个层面互补协同的良性自发展机制,推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发展的成效明显。

图1 “大师+ 团队”人才引进方式示意图

“大师+团队”的方式促进科学研究。高效且互补的结构化研究团队可以形成研究合力,提升重大研究课题的研发实力。如果将科学研究比喻成一场战斗,科研人员比喻成士兵,常规师资的引进和组织方式大多是单兵作战,而“大师+团队”的组织方式是集团作战,极大地提高了整体的研究实力。从大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基于学科建设的引进方式将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目标放在首位,围绕学科建设的需求进行人才的团队引进,更利于学科、平台的建设,避免重复的人、财、力投入。从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留得住”和“引得进”是人才建设中同等重要的问题,更好的团队、平台和机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沃土,“大师+团队”是个人、团队、学科互补协同发展系统,它的运行更依赖于整体的体系和机制构建,而不是个人,因此对于个体人才的流失具有更强的抵御能力。

“大师+团队”方式有利于开展学科交叉融合。从规划层面,大师在顶层设计阶段就可以全面思考贯彻学科交叉理念,搭建学科交叉的实施框架。从实施层面,人员的引进有的放矢,在评估个人成果的同时评估人才对团队发展的贡献度,使人员引进后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团队,与团队、学科发展相互促进。从个人层面,研究方向定位是每位青年学者关心的重要问题,通过大师的引领可以更快速地找准个人发展定位,尤其对交叉学科人员来说,他们较主体学科人员相比往往是小众群体,易遇到各方面的发展困境,而“大师+团队”的引进方式在每个人才的引进之初就有大的研究方向定位,交叉学科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依据个人基础拓展研究方向,团队和平台也能为个人提供更好的学术交流、实验平台支撑。

四、“大师+ 团队”引才方式应用实例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前身是苏州丝绸工学院的机电系,学科方向受历史背景及地域产业影响,主要围绕纺织机械开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十多年前,学校和学院就发现学科方向单一和陈旧的问题凸显;师资队伍体量小,主要以教学为主,缺少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平台;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和水平不高,整体科研实力较弱,科研项目与经费总量少,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成果转化率不高;同时科研的薄弱导致教学无法紧跟学科前沿,教学内容较陈旧,继而制约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2010年,学校探索“大师+团队”的引才方式,引进机器人领域的团队师资,并与已有师资深度融合,在原有单一的学科基础上,大胆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将制造学科与医学、生物学科融合布局研究方向,经过十余年的沉淀,目前学院在医工结合机器人技术、微纳米机器人技术、生物制造、激光增材制作、高端制造装备等领域发展显著,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与团队引进前相比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表1 对比了引进团队前一年度(2009年度)和2021年度学院发展情况的指标数据。图2 为2009—2021年度学院科研经费总额及人均科研经费情况。

表1 学院采用“大师+ 团队”引进方式的发展情况对比

图2 2009—2021年度学院历年科研经费总额及人均科研经费情况

表1 数据显示“大师+团队”引进后的十年,学院各项指标数据有着数量级级别的提升。2021年各项指标与2009年相比,专任教师人数增长1.87 倍,省部级以上人才数增长4.66 倍,科研经费总额增长157.63倍,人均科研经费数增长54.42 倍,授权专利数增长59.5 倍,论文总数增长46.99%。从图2 可以看出,十年间学院的科研经费总额和人均科研经费数两个指标呈现阶梯式的增长。

学科方面,“大师+团队”引进之初,团队带头人就立足学科交叉前沿谋划发展方向,在保留原有纺织机械领域特色的同时,布局前沿交叉学科,经过多年的积累使学院在医疗机器人、微纳制造、人工器官制造等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大师+团队”的人才引进方式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出发,为学院发展带来了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具有良好发展机制的科研队伍,也通过“大师+团队”运行机制的带动,将学院原有比较零散的师资,以研究方向为基础,整合入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的整体框架中。高效的师资队伍建设带动了科研工作的巨大进步,支撑起了学科建设、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一系列工作的升级发展。

五、结语

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新的发展时期需要创新的人才引进机制服务于“双一流”建设需求。本文分析和总结了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大师+团队”人才引进思路,分析了苏州大学“大师+团队“引进方式在二级学院的应用情况,通过实例数据反映了创新的人才建设工作对学院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效果。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给交叉学科 多一些支撑
哈佛大学《Harvard gazette》
交叉学科下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