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和道
法于阴阳,就是要顺应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为自己营造一个更适于生存的环境,享受人类的自然寿命。
《黄帝内经》中同此观点的还有“天人相应”,是说人必须要了解四时的变化,适应四时阴阳的兴衰消长,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提出:春三月,万物欣欣向荣,人需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多多愉悦身心,体验勃勃的生机带给自己的精神快乐。这即“养生之道”。
夏三月,万物隆盛,人则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应夏日洋溢充盈的阳气,才能精神焕发。这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月,万物丰收兴隆,气候上清爽静肃,阳气收敛,那么这时人就需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如此,阳气可以向体内聚拢,少受到肃杀之气的侵害,精神方可安宁。这便是“养收之道”。
冬三月,天寒地冻,阳气闭藏,唯有“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才能够避免阴寒之气的侵害。这就是“养藏之道”。
“食饮有节”就是要有合理的膳食习惯。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食疗应该如何开展的原则性描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里所提出的饮食结构是十分合理的,有主食,有副食,谷肉果菜的均衡摄入,实际上就是饮食有节的第一层要求。
第二层要求,则是不可以不节制,也莫要过分节制。“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的饮食过度而导致肠胃超负荷,影响消化。
反过来说,有些女孩子过分追求纤细窈窕,挑食、偏食和不当减肥的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这同样不符合老祖宗的食疗观。
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既不要吃得太饱,也不可过分饥饿。
起居有常,就是作息有规律。
曾国藩为官处世之所以能够影响后人,和他起居有常有莫大关系。
曾的祖父对于家里人的作息要求很严格,每天必须早起床,但是曾国藩起不来。为此他想了个办法:在睡觉的房间放一个铜盆,上面用绳子悬着一个秤砣。然后点一支香,把这根香用绳系在系着秤砣的绳子上,十字交叉。当香燃烧到这根绳子的时候,把绳子烧断了,秤砣重重地砸下来,正巧落在铜盆上,“嘭”一声,曾国藩就被叫醒了。
“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只有当真正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之后,人们才会发现,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也会助益家庭、事业。
“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
不妄作劳,就是告诫人们运动量和强度都要注意适度原则,不要超出自身能力,不要纵欲。操之过急,往往适得其反,要懂得“不当使极”“觉劳即止”的道理。有劳就要有逸,劳逸结合才是上佳。
古语云:“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古人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从根本上决定于精气,故应尽量避免对其的消耗和浪费,是一切养生方法根本原则。
数据显示,全球每100 个成年人中就有20 至30 位脂肪肝患者。在中国,脂肪肝患病人数超2 亿人,不少人的体检报告上都写着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诊断。
在认识脂肪肝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人体的脂肪。临床上将脂肪组织分为皮下脂肪组织(SAT)和内脏脂肪组织(VAT),皮下脂肪是指表皮和真皮下的脂肪,内脏脂肪是指包裹在脏器周围的脂肪,它们在形态学和功能学上均存在明显差异。
脂肪组织的储存部位和形式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内脏脂肪由于包裹在脏器周围,对健康的影响更大,过多的脂肪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所谓“脂肪肝”,就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正常人肝组织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其重量约为肝重量的3%~4%。如果肝内脂肪蓄积太多,超过肝重量的5%,就称为“脂肪肝”。脂肪肝发病隐匿,早期大多没有任何症状,但是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问题。
脂肪肝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大类。根据脂肪变性在肝脏累及的范围,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其实,一切都藏在生活习惯里。肝脏是人体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血液中的脂肪浓度和肝脏功能会相互影响,当脂肪在肝脏中堆积时,会形成脂肪肝。
如果天天“快乐肥宅水”不断,高糖高脂肪食物不离口,脂肪就会如春草般生长不息。而可载脂蛋白能力有限,根本无法把大量脂肪及时送出去。
如果上班久坐不动、下班宅家不出门,脂肪就无法被消耗,只能任由其肆意攻占肝脏,最后发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
如果长期饮酒,甚至酗酒,熬夜当作“家常便饭”,让肝脏不堪重负,酒精性脂肪肝就会悄悄找上门。
如果为了减肥过度节食,造成营养不良,身体没有足够的蛋白质,就没有足够的载脂蛋白,便会有更多脂肪堆积到肝脏里,脂肪肝也会不请自来。
因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其引起的超重/肥胖是脂肪肝的主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