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清华 黄羽萌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一)为乡村振兴“铸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国家目前大力推行的乡村振兴政策中的重要环节。在如今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里,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望与日俱增。据《广西地方志》记载,本文所调研的玉林博白县、贺州八步区两地是广西聚居了最多客家人的地区。两地的客家乡镇乡村沉淀着许多优秀的客家文化,客家歌谣正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客家歌谣能为其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环节不断助力,文化振兴便是“铸魂”的过程。
(二)保护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广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客家歌谣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有许多内容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它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不断给人以滋润和慰藉。非遗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人民各方面,尤其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保护传承客家歌谣便是弘扬广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反哺客家人民精神世界的具体做法。
(三)广西客家歌谣的影响日渐式微。随着青年人口外出、普通话大量普及、缺乏传唱等情况出现,许多婉转动听、内涵丰富的客家歌谣日渐式微,客家歌谣作为客家文化中宝贵的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壮族山歌广为流传,但同样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一员的客家歌谣,其影响力却远不如壮族山歌,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学者钱志熙认为,歌谣是一种口头文学形式,是诗歌的一种,在口耳相传的时代,人类原始的抒情方式审美化,发明节奏、押韵等技术,产生了歌谣。钱志熙关于“歌谣”的定义偏向于雅文化的范畴。
学者李传军认为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是能歌唱或者能吟诵的韵文,能歌唱的为民歌,能吟诵的为歌谣,偏向于俗文化。
《赣县民歌》对客家歌谣做的定义则是指客家人在田间劳作、砍柴、摘木梓、放松油等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民歌艺术,渗透于生活的每个层面。客家山歌朴素生动,生动而又浅显。综上所述,客家歌谣可以界定为:以客家方言为载体演唱的、演出的文艺形式。
(一)两地客家歌谣专业组织发展现状。1.贺州八步区客家山歌剧团。1980年,贺县山歌剧团作为广西第一个客家山歌剧团成立。1983年开始,客家山歌剧进入成型期。1996年起,客家山歌剧进入了繁荣时期。如今的八步区客家山歌剧团已与文化馆合并,成立由文化馆统一管理的客家山歌剧传承保护中心。八步山歌剧团是贺州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山歌剧组织,剧团所有演出均为公益性演出,演出经费依靠政府全额拨款。演出内容服务于各个阶段的文化方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观众主要由各乡镇村落的村民构成。
2.博白县采茶剧团。博白采茶剧团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专门从事采茶戏研究机构采茶戏戏曲艺术研究组,1982年经自治区文化厅批准改名为博白县采茶剧团,2012年4月起,根据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意见组建博白民间艺术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博白采茶剧团成为该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白采茶剧团每年一部小戏,三年一部大戏。以公演为主,兼有少量商演,每年公演可达上百场,资金由政府支持。
(二)两地民众间流传现状。本文立足于问卷的数据成果,从对客家歌谣的喜好程度、聆听传唱意愿、保护传承客家歌谣的态度等方面,对贺州八步区及博白县两地民众对于客家歌谣的态度进行了分析,梳理出客家歌谣在两地民众间流传呈现出传唱度较低、认同度较高、知名度较高、不同年龄段之间喜好程度呈现较大差异等特点。
1.传唱度偏低。客家歌谣虽有一定传唱度,但在当地群众中流传并不广泛,且喜爱度与传唱度不成正比,很多客家人对客家歌谣只是“喜而不唱”,一方面在于“不会唱”,另一方面在于“无人听”,因此,尽管有不少人喜欢自己家乡的优秀文化,却由于种种原因乏人传唱。另外,两地群众接触客家歌谣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网络短视频、当地传统庙会、婚庆活动、亲朋好友传唱等方式,即使有这样多种多样接触了解客家歌谣的渠道,但客家歌谣却没有得到广泛传唱。由此可见,客家歌谣在当地有一定流行度,但传唱度不高。
2.认同度较高。虽然精通演唱客家歌谣的人较少,但客家歌谣有着较高的认同度。大部分客家人都表示喜欢客家歌谣、愿意支持客家歌谣推广,这证明当地普遍对客家歌谣具有好感,这与客家人对自身客家籍的身份具有很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很大关系,可见客家歌谣作在当地有着较高的认同度与关心度。
3.知名度较高。客家歌谣在当地客家人中有较高的知名度。贺州八步区及博白县当地代表性客家歌谣演唱组织,其演唱的客家歌谣均被政府认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且贺州八步山歌剧团和博白采茶剧团每年保持一定数额的演出,更提高了客家歌谣在各个村镇的知名度。客家歌谣的知名度不仅有非遗品牌的支撑,还有定额演出做保障,常年保持较高的知名度。
4.年龄代沟扩大。对于客家歌谣的喜爱程度以及演唱客家歌谣的能力,不同年龄层之间有着差别。就对客家歌谣的喜爱度来说,喜爱度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中青年的喜爱度远不如老年人,这与不同人群对自身客家籍的认同感以及成长环境有关。演唱客家歌谣能力的趋势也是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经对比可知,客家歌谣在青少年一代并不算流行,不管是喜爱程度还是随口演唱能力,都存在着代沟。
(一)群众喜好更新迭代。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在于群众审美喜好的变化。随着时代发展,群众审美不断发生变化。如今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兴的文化思潮冲击着群众的审美。快餐化的短视频休闲娱乐,使得人们对于剧目式的、以线下演出为主的客家山歌剧的兴趣被削弱,客家山歌剧团的影响力也不断被削弱。八九十年代,电子产品尚未大面积普及,群众的主要娱乐方式便是到户外听戏、看露天电影,客家山歌剧作为当时流行的娱乐方式几乎场场座无虚席,然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审美兴趣的变化,客家歌谣的演出已经盛况不再。
(二)歌谣传承后继乏力。再者在于客家歌谣的传承表现出后继乏力的趋势。客家歌谣传承后继乏力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年轻人对于接触学习客家歌谣的兴趣热情低落,年轻一辈的语言“方言失语”现象十分普遍。据调查,大部分青年是客家人却不会说客家话,进而也就不会对用客家话演唱的客家歌谣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愿意进入山歌剧团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承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老一辈的传承人年事已高,而新一辈的传承人位置却无人接续,可能面临传承人断代的情况,这会导致客家歌谣在本就少人演唱的情况下愈加式微。
(三)歌谣内容缺乏创新。广西客家歌谣的内容记录的是旧时客家人生产生活的具体情节,如农耕劳作、男女山头对唱、贫苦农家生活等。如今随着人们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大多数客家人的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广西客家歌谣的创作步伐仍停留在过去的题材,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歌谣曲目数量仍不多。其次,客家歌谣的演唱涉及许多复杂的唱腔,与如今流行的通俗唱法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民众未经过专业训练,难以将客家歌谣以通俗的唱法唱好,这也是客家歌谣传唱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之一。
(四)相关组织经费不足。其次在于相关传承保护组织的发展支撑经费不足。歌剧团作为文化局下属的单位,其演出本质都是公益性质的,以国家统一拨款统筹每一场演出,那么也就意味着类如贺州客家山歌剧团这样的组织不能够进行盈利性表演,经费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如贺州八步区山歌剧团就由于单位的性质,不能进行商演,并且需要开办一些免费的艺术课程培训班,在演出任务多、演出性质公益的情况下,剧团的经费依然有限,就导致了不少年轻演员的流失,影响了客家山歌剧团的发展。
(一)整理更新客家歌谣史料、丰富歌谣内涵。客家歌谣的采茶剧剧团是采茶戏音乐剧文化曲体声腔,采茶曲调,乐器道具,剧目编撰等方面在的精髓,而剧团演进历史和剧目材料却遭受冷落,提出“封闭性”的发展困境。贺州八步区客家山歌剧团创始人莫记灵先生表示:“八步山歌剧团同样面临着珍贵资料丢失、历史发展脉络无人梳理的困境。”因此,剧团工作人员应当持续深度挖掘收集文献资料,并做好资料保存工作。深入各地方进行歌谣收集工作,更新歌曲目录,梳理脉络,充实内容。在歌谣收录编纂保存上,可根据剧目的内容的优劣、传唱范围以及群众的欢迎程度来进行详略、主次之间来编辑。同时,歌谣作品可采取以地区划分的方式,地区多的可独立成卷,少的则合成一卷。这样分类清晰,条例清楚地整理歌谣文本,有利于将更多具有文化价值的广西客家歌谣进行收录,以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完好留存而避免佚失。
此外,还应当注重挖掘其他文化元素。充分利用文化振兴大背景,顺势而为将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特色歌谣等作为农村发展动力源,吸引文化投资,鼓励优秀人才加入客家歌谣创作和展演团队,增强客家歌谣文化可持续性发展活力。
(二)扩大新媒体宣传力度、创新传播模式。在大数据下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多渠道多方面的宣传。当地民众可以风景区为载体,增设山歌对唱互动项目,利用数据化媒体信息扩大宣传力度,编制歌曲,乡音荟萃,增添浓厚的旅游文化节日气氛,不断扩展本土文化受众面。而外地人员可采用新闻平台下乡,深入基层方式,对客家歌谣传唱和演出视频进行转载宣传或号召微博大V用户抖音快手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转载,进一步扩大客家歌谣文化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号召更多群众加入客家歌谣的传唱之中。
具体的成功案例可以参照广西桂林、四川甘孜、云南大理等地,他们邀请了有庞大粉丝基础的抖音博主前往当地拍摄“城市宣传大片”,以新颖的拍照打卡、民俗体验等方式呈现出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累积获得了上百万点赞转发。这样对于地方民俗文化的宣传,既让本土居民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豪感,又让外地友人对当地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此类创新性的宣传途径无疑可以运用到广西客家歌谣的宣传当中,由此能够促进广西客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歌谣受到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大的重视,产生更深的影响。客家地区文化底蕴丰厚,客家歌谣作为客家文化的载体,扩大新媒体对它的宣传力度,创新传播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广西客家歌谣需要足够的曝光度和宣传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并传唱它,以此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承保护的效果。
(三)增强定向培养学生、加大对人才帮扶力度。加大定向人才培养力度是促进广西客家歌谣传承保护的有效措施。目前广西博白采茶剧团与广西艺术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即在高考志愿填报阶段便有专项志愿,招揽毕业后定向回到博白采茶剧团工作的艺术人才,以实现源源不断向采茶剧团输送新鲜血液的目的。这一定向培养政策在博白采茶剧团成效明显,该剧团内有许多朝气蓬勃有活力的青年演员,当新鲜血液加入广西客家歌谣的传承保护工作当中时,这项事业便会焕发出可持续性发展的蓬勃生机。因此,这一“定向人才培养”制度同时也可为其他客家歌谣专业组织所借鉴。
此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充分发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机制下,加大对人才发展的帮扶力度。坚持将人才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不忘初心、引领前行。力促知识分子下乡进村,服务入户、确保资金向剧团聚集、帮扶力量向演职人员聚集,抽调文艺人才,真正实现精心“排兵布阵”,增强优秀人才向客家歌谣倾斜的信心,为客家歌谣传承发扬提供人员动力。
(四)优化剧团人事任职方案、加大资金帮扶。优化人事任职方案。在客家歌谣团体组织多与政府文化部门挂钩的实际基础上,根据客家歌谣团体组织的性质进行人事安排,优先任用理解、熟悉客家歌谣,有相关的管理领导能力的人才。提高对客家歌谣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立足文化振兴的大背景,提高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意识,主动承担起文化崛起的重担。同时强化资金管理,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硬件保障。在面临资金短缺情况,相关政府和部门需要调配好资金流向,强化资金监管,适度加大对客家山歌公演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完善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公演舞台、服装道具等,做好硬件方面的保障。
广西客家歌谣作为优秀客家传统文化,目前却面临着传唱度低、年龄代沟扩大、影响力日渐式微等问题。对于八步客家山歌剧团、博白采茶剧团这两个客家歌谣演唱组织来说,其发展过程受到资金不足、后继乏力、群众意愿等方面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着保护和传承客家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愿景,本文提出可通过挖掘文化史料元素、创新宣传途径、优化人事任职方案、增强资金帮扶力度等方式推广客家歌谣,实现客家歌谣的可持续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风貌,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客家歌谣对于丰盈客家人的精神世界、追寻客家发展足迹、赓续客家文化历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之下,广西客家歌谣保护传承研究更应得到重视,对其保护与传承的工作是每一位客家人的责任。担起振兴客家文化的责任,保护传承广西客家歌谣,是义不容辞亦刻不容缓的。
①住浙全国政协委员许江在2019年两会提案《乡村振兴,守住文化之根》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