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干事创业磅礴力量

2022-11-01 04:37季苏颖
唯实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主权外交民主

季苏颖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理论源自实践,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回答外交领域的重大实践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上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提出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的第十八专题,在第一、二、三卷的基础上,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18日至2022年4月21日期间关于外交工作的重要讲话、演讲、致辞等,集中展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世界观是理解思想体系的索引,是解锁理论体系的思想密码。总体上看,习近平外交思想已经形成了基于“十个坚持”的理论体系,而贯穿其中的正是与时俱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权观、发展观、民主观。只有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这些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真正把握住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准确把握与时俱进的主权观,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提升外事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它既要求国际化,又寻求本土化。从表面上看,全球化是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提出严重挑战。但事实上,全球化决不排斥国家主权,因为基于平等的主权关系才是全球化的基础,只是在全球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主权观的内涵有所不同。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深化国家主权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地匹配国家主权观。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百年斗争才取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正是如此,中国外交理论始终把维护和发展国家主权放在首位,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权观同样也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走独立自主道路的主权观。独立自主是贯穿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独立自主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和平外交的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策略,从而在各个时期都为我国外交争取和赢得了战略主动。

维护国家利益的主权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在面对国际问题、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公共卫生和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不能弱化主权又要加强国际合作,树立与时代潮流相符合相一致的主权观念,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维护本国利益和拓展国际共同利益。在面对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赤裸裸的干涉时,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是一以贯之的,坚决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民意不可违,玩火必自焚。”

勇于担当责任的主权观。尊重主权并不意味着中国外交变得强硬了,而是更为积极理性地维护国家发展权益,更为积极地在维护国际和平的责任上有所担当。多年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始终尊重他国主权,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始终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践行多边主义。实事也证明,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维护着国际秩序和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尊严,近年来中国共派出5万多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已经成为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权观充分证明,走独立自主的道路、维护国家权益、尊重他国主权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自身建设好、发展好,中国独立自主的主权才有保障;只有充分维护国家权益、敢于斗争,才能战胜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艰难险阻;只有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际公平正义的政治秩序才能有效维护。对于地方外事工作而言,要维护好国家主权,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管外事的根本原则,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用“四个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敢于向损害国家利益和主权的行为作斗争,在相互尊重中提高国际友城交往质量和水平,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成果。

二、准确把握普惠共赢的发展观,坚定不移落实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提升外事工作的前瞻性和统筹性

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因为抓住并顺应了和平发展这一世界大义,从而在内政外交发展上迈上一个大台阶。

长久持续的安全观。发展和安全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全球安全不可分割。只有坚定奉行双赢、共赢理念,在谋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才能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安全之路,真正形成人类安全共同体。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维护安全和稳定,构建安全共同体”重大倡议,认为:“安全和稳定是国家发展的首要前提,关乎各国核心利益。我们要遵循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有效应对各类威胁和挑战,营造良好地区安全环境。”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坚持”的新全球安全理念:“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在2022年的亚洲博鳌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倡议:“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

更高水平的开放观。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面对疫情反复和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脱钩”的威胁,只有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韧性的发展。在当前国际大形势下,必须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以更高水平开放应对单边制裁,以更高水平的经贸合作应对滥用国家安全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所指出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市场,更加主动地深化对外合作,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和空间。

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根本要求。只有把普惠共赢作为大国交往的前提,这种关系才能稳固长久,中国的朋友圈才会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在与一些重点国家、重大项目的合作中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就特别指出,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

发展才是硬道理,准确把握普惠共赢的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就是要把发展的安全放在首位,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提升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水平。对于地方外事工作而言,要全面加强对外工作的风险防控,探索建立境外项目风险全天候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安全防控意识。要抓住“心联通”的民生项目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力点,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小而美的合作成果,快速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要探索更多合作对接机制,推动政治共识成为具体行动,在深化国际友城人文交流基础上,推动形成多元互动的大交流格局。

三、准确把握共同追求的民主观,始终坚定外事为民的理想信念,提升外事工作的人民性和公共性

“民主是公民参与管理本国事务的途径,旨在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民主应是全过程、面向全体人民的,体现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保障人民权利,满足人民需求,维护人民利益。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及文化特色,实现民主不能仅有一种刻板的形式。一个国家是否民主,主要看它是否服务于人民、是否追求人民利益,民主的好坏也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具体而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民主观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正确的义利观。面对世界各国复杂的利益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树立正确义利观,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崇尚道德、秉持道义、主张公道、伸张正义、义在利先、利在义后的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正确义利观强调世界公正之“义”和人类共享之“利”,完全符合中国全球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国家定位,对国际关系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实际国际交往中,中国确实做到了既突出了“义”也照顾到“利”,实现了“义”字当先下的义利兼顾,做到了义利共赢。

公平的正义观。《联合国宪章》将“平等、民主和自由”列为各国应当遵守的共同价值,并且将平等放在其他价值之首。在《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中的第一条第二款指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实事上,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同样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价值内核,在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呼吁,要“恪守多边主义,追求公平正义,共同营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面对利用疫情搞“去全球化”,鼓吹所谓“经济脱钩”“平行体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国要“利用好疫情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合作,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共同实现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发展”。在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难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保障发展中国家正当发展权益,促进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

纯粹的人民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要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段话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觉。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连接在一起。正如提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一样,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彰显了“为世界人民服务”的大格局。正因为如此,就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指出的,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全球宏观政策的突出位置。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民主是方法,不是目的。”换言之,民主是我们达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将方法作为目的来追求,是西方国家欺骗人民群众的一种手段。垄断民主定义、强加价值观念、打着民主人权幌子干涉他国内政的行径不得人心,也注定失败。一个国家是否民主关键看这个国家是否坚持人民至上、是否弘扬公平公正的价值、是否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对于地方外事工作而言,领悟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民主观就是要知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始终牢记外交为民的理念,全力守护海外中国公民生命安全,保障海外同胞安全和正当权益;牢固树立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推动形成“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责任共同体。

猜你喜欢
主权外交民主
中国式民主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主权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尼日利亚 民主日
中国首个钓鱼岛主权馆在刘公岛开馆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