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伟 于秀丽
网络时代,学生受到网络影响的程度在随着网络渠道的不断增多和网络应用门槛的不断降低而逐渐提高。虽然在理论上,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是双向的,但是受限于学生的辨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延迟满足能力等都还不够成熟,所以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消极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近年来,伴随着网络“学习无用论”等消极理念的传播,传统的直授式德育教育很难激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和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通过网络接收碎片化的知识信息,形成了学生盲目地自我认知,使得部分学生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而教育戏剧作为一种身体力行的教学方式,能够将德育教育中比较抽象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内容融入到戏剧剧情中。学生通过对故事角色的扮演以及全身心地投入,切身感受和深入理解价值观等抽象概念,并提高对消极观念的辨识能力和抵御能力。而且,相较于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方式,教育戏剧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意识,而且通过角色的设计和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利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从普适性教育向因材施教发展,进而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整体水平,并带动学生实现素质的综合提高。因此,现阶段,探究教育戏剧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从教育戏剧的教育作用和价值层面来讲,教育戏剧可以与语文学科、英语学科等诸多学科进行融合,实现不同学科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落实教育戏剧教学,首先需要明确学生的特点,即学生已经具有基本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戏剧的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凸显出德育教育内涵,又需要避免选材内容过于浅显,无法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例如,河南郑州一学校包场带500名学生看《长津湖》,并引导学生尝试土豆和炒面粉,这种德育教育行为非常契合教育戏剧以身体感知、以情感共鸣的核心理念。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的教育戏剧应用来说,教师完全可以参考和借鉴《长津湖》的基本内容,截取一定的片段,让学生身体力行地感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例如,冰雕营、杨根思连“三个不相信”精神等,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学校德育教育戏剧的选材内容,甚至是演变成“红色戏剧”系列。所谓“红色”戏剧本质上来讲就是我国历史文化以及传承的现代家国精神内涵的一种全新的演绎。通过让学生去塑造一个又一个悲情壮烈、牺牲奉献的英雄角色,引导学生感知当代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引导学生吸收政治养分的同时,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矫正学生偏失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能够以历史为鉴,正己身、明己志、立己责、束己心。
在学校德育教育戏剧应用的过程中,戏剧的设计对于教育戏剧应用水平和作用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设计完整的剧情体系,并且从环境、背景、人物到对白都能环环相扣,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融入到教育戏剧中,感同身受。尤其是在对白上,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对白既是引导学生表演者形成积极价值取向的主导因素,同时也是让学生观众树立深刻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所以,在人物角色对白的选择和设计上,要注重反映主流价值观,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对白过于浅显,或者是直接取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物角色对白还是需要符合人物角色的身份和剧情的发展需求,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另一种形式潜藏在戏剧对白中。特别是在采用教育戏剧对部分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消极价值取向作为对白的设计源头,将积极价值观和消极价值观放在教育戏剧中进行对比,通过反差,激发学生扮演角色时的自省和反思。
在学校德育教育戏剧应用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角色选择、角色分配等客观问题,而德育教育本身是面向所有学生,所以构建角色分配的规则体系对于学校德育教育中教育戏剧应用而言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这方面,教师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是学生自愿原则。无论教师设计的德育教育戏剧是具有普适教育性的内容,还是因材施教的内容,教师都必须在学校教育戏剧排演的过程中,构建师生彼此相互平等的教育关系,以此来奠定教育戏剧应用的氛围基础。尤其是不同学生对于教育戏剧的接纳程度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不尽相同,但是教育戏剧的作用并不限于角色扮演,即便是作为观众,同样会发挥一定的德育教育效果,所以教师切忌强制学生排演,不利于教育戏剧的作用发挥。其次,是小组协商原则。学校德育教育戏剧应用应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教育方式,而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教育戏剧参与。因此,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并由小组共同承担教育戏剧的排演工作。小组选择的教育戏剧内容,可以由小组之间进行协商,尽可能地满足小组成员的参演意愿。最后,是教师把控原则。无论是尊重学生自愿,搭建平等教育平台,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构建小组戏剧承接机制,教师都需要做好相应的把控工作。因为在德育教育戏剧排演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有部分戏剧学生参演积极性不高,或者说小组之间因排演内容发生矛盾的现象,教师需要对此做好应对工作,并结合教师个人的教育目标导向,在学生参演调配的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劝导、引导等方式让适合的学生能够在教育戏剧中选择适合的角色定位。无论是剧情内的角色,还是做好扮演观众的角色,都是教育戏剧的教育过程。
通过教育戏剧改革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最根本的要素就在于学生情绪的变化和反应,通过情感上的共鸣来引导学生实现个人价值观的转变和发展,所以在教育戏剧排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做好学生情绪反应的反馈工作。在这方面,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导者,可以转变自身的德育教育角色,从主导者变为旁观者,通过手机将学生的情绪变化、反应等记录下来,并在戏剧表演之后,引导学生实现情感、情绪的宣泄。一方面,通过学生情绪反应的表达,在德育戏剧之后,引导学生对自身价值取向进行反思与总结,这样一个环节更有利于学生认知和矫正自身的消极价值取向,并实现从内到外的焕然一新。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情绪反应的记录,更有利于班级内部形成积极的教育戏剧氛围,拓宽学生对于教育戏剧认知的视野,引导学生感受到自己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愿与人道来的情绪变化,而且在情绪宣泄后,学生可以有更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全新的价值观,这些都有益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学校德育教育戏剧设计与排演都有其背景所在,这些背景虽然并不会在戏剧表演中呈现出来,但是对于学生全面感知教育戏剧内容和情感诉求以及获得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在采用教育戏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前,需要引导学生对教育戏剧的背景有基础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拓展教育戏剧的背景内容,一方面拓宽学生知识范围,引导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外国文化内容有更广泛地涉猎,实现学校德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背景的搜集和了解,有利于学生在观看或排演教育戏剧的过程中,对戏剧内容、剧情走向、对白和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此提高教育戏剧的教育效果。
学生对戏剧的设计能力和排演能力都已有一定的基础,而且通过学生对戏剧的设计与排演,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学生内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尺。所以在学校德育教育戏剧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戏剧设计的空间,甚至是激发学生进行德育戏剧编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比赛的形式,或者是通过更广阔的平台展演方式,给学生提供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展现并逐渐培养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借由学生自行排演的德育戏剧,强化学生彼此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顾问和指导的工作,同时,教师也需要承担对学生教育戏剧价值取向的引导工作。
在当代学生通过网络逐渐拓宽自身视野,并受到网络多元价值观影响的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网络环境戾气逐渐加重,消极影响因素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学生作为已经具有基本的自我意识,并且是处于逆反心理显著的群体,传统的耳提面命式的德育教育形式很难被学生接纳,而且直接灌输的强制性教育会激发学生的叛逆行为,并将学生推向网络,甚至是导致学生信赖网络多过于学校。所以,教育戏剧在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基础上实现了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价值观的感知与理解,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学生自行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更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