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萍 祁 峰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2020年12月新增网民217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较2020年12月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0.0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重为99.6%。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庞大的网民规模意味着我们更有必要在各种意识形态激荡的复杂网络环境中占据舆论阵地,引领好主流价值观,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
“大众化”一词在《新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使变得和广大群众一致;使适合广大群众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工作的“大众化”就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情感打成一片。”这里就体现了我们党宣传工作时,会把党的思想理论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大众化”其实就是某一事物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广泛化、普及化。
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一种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具体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人民群众的实践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在思想上真正接受、认同和信服,在行动上自觉掌握与运用。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我国对“融媒体”的相关研究起步是较晚的,2005年这一概念由中国著名学者蔡雯教授首次引入国内后,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也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展开。尤其是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当中强调了融媒体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相关的鼓励政策,再加上融媒体本身就具有的优越性,在短短几年当中,大规模的媒体融合俨然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它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一系列机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目的是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群众覆盖面,让更多的人相信、掌握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过去那种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单方面主导的传播格局,摆脱了过去那种形式单一、传播效率低的尴尬局面,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大大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扩大信息传播覆盖面。
过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上至下”单方向进行传播的,这样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普及。而融媒体改变了这一状况,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断增添时代感,变得“接地气”起来。
传统媒体根基稳、历史悠久、权威性高,但是投入大、收益下降、受众少、互动性差,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受众广、互动性强,但是信息量巨大难以甄别和处理。而融媒体以扬优为手段,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宣传优势,将会更好地提高传播效果,扩大信息覆盖面,这是单纯利用新媒体或者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
融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迎来一系列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复合型人才缺乏、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以及监督制度不够完善的挑战。我们只有在看到融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机遇的同时,又能正确认识面临的挑战,把握好媒体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新格局,探寻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路径,才能在多元意识形态激荡的复杂环境中把握好话语权,坚守住舆论阵地。
要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地进行原著学习,形成完备的理论框架和知识储备,而且还需要能够灵活地把理论知识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起来,才能让人民大众发自内心的信服。而且还需要娴熟地运用媒体技术,提高人民大众的体验感。然而,当前这种既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又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的人才比较缺乏,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融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介形式具备更加开放的传播空间,这就使得网络信息传播门槛降低,虚假资源与低劣资源存在,使得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这就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传播负效应。要想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就应当加大力度整顿融媒体舆论传播环境,鼓励主流融媒体平台形成自己的品牌与信服力,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群众基础。
一方面,由于融媒体的传播具有双向性,使得传播的主客体地位发生了变化,在自由的舆论传播环境中,民众可以畅所欲言,这可以提高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也导致一种现象:部分民众可能会散布一些不实消息,从而产生一定误导性,所以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舆论制度,让人们明白“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存在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平台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完善相关的制度,对发布的信息进行把关。
融媒体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既要面对复合型人才缺乏、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困境,还要面对监督制度不够完善的现实情况。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探析应该基于人才创新、内容创新、体制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理论创新和散发理论魅力。
融媒体时代,群众对于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迫切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者的理论功底与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建设起一支高质量复合型人才队伍。
第一,应该加强宣传工作者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夯实理论功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做到灵活的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片面化、孤立化、教条化,才能做到让人民群众真正信服,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工作者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比如说聘请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给宣传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并且定期对他们进行评价与考核、鼓励宣传者们主动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线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等等。
第二,应该不断提高宣传工作者们的媒介素养,不断提高对于融媒体技术的掌握水平。要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要具备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框架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做到“学马”“信马”还要能善于“言马”。进入融媒体时代,新兴技术不断涌现,这就需要宣传者们有敏锐的察觉能力与学习能力,能够灵活熟练应用传媒技术,对融媒体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应变反应,熟练使用网络语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增加宣传优势。
融媒体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应加快内容的融合与创新,挖掘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内容的现实意义、时代精神和发展价值,进而利用融媒体的渠道和平台,扩大其覆盖面和传播影响力
第一,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传播。融媒体时代,要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认可。当前,不少融媒体平台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经常存在着教条化的现象,即生搬硬套理论知识。
第二,要遵守表述标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通过创新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进行表述,但是究其根本还是要遵守好原则,向人民群众普及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因此各融媒体平台应该在宣传时注重用词准确性,不能出现表述错误。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与大众日常相结合。“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只有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才能使人民深入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四,根据人民群众的反馈不断调整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仅要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人民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要重视人民群众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馈。如果忽视了反馈这一环节,那么又将成为单方向的传播信息方式,使得传播效率大打折扣。只有根据人民群众的反馈不断调整,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第一,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国家应该不断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传播主体明确违反法律的成本,约束传播主体的行为,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融媒体环境。
第二,各传播主体应该加强舆论监督,积极及时甄别并处理有害信息,引导人民群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建设好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人生的扣子。”社会、学校与家庭尤其要注重未成年人群体的网络思想与网络行为,引导未成年人群体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