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西游记》中的茶文化

2022-11-01 03:55刘朴兵
农业考古 2022年2期
关键词:茶汤饮茶西游记

刘朴兵

《西游记》是中国著名的神魔小说,书中有诸多煎茶、吃茶的描写,书中还提到了“素茶”和“茶饭”。目前,有关《西游记》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对“素茶”和“茶饭”的解释更为鲜见。本文不揣鄙陋,拟从茶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对《西游记》中的茶文化进行初步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茶及代茶品

(一)茶

在《西游记》中,描写饮茶的情景众多,但很少提及茶的具体品种,仅在第八十八回《禅到玉华施法会,心猿木母授门人》提到了阳羡茶,称:“献几番阳羡仙茶,捧到手,香欺丹桂。”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因质高味佳,在唐代后期被列为贡茶。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云:“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诗中称“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故阳羡茶又有“仙茶”之誉,所以《西游记》称之为“阳羡仙茶”。

唐代的阳羡茶是用蒸青技艺制作的饼茶。唐代以后,“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由于茶的表面光滑如腊,又被称为“腊茶”或“腊面茶”。制作“腊面茶”所用的“珍膏”,或为芝麻油等植物油,或为酥油,但也有可能是猪油、牛油等佛家禁食的脂膏。添加有佛家禁食脂膏的“腊面茶”为“荤茶”,否则为“素茶”。

明初,炒青散茶开始流行。由于炒青散茶泡开之后呈原始的叶片状,故又称为“茶叶”。《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约1500—1582年),生活于明代后期,当时饼茶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见到的多是茶叶。吴承恩以明代的社会生活来写唐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之事,故《西游记》中无饼茶的描述,但有茶叶的记载,如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载:“那郑家杂货店……油、盐、酱、醋、姜、椒、茶叶俱全。”高档的茶叶是用茶芽加工而成的,《西游记》中亦提到了“茶芽”,如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获宝伏邪魔》载:“令弟已是死了,不必这等扛丧,快些儿刷净锅灶,办些香蕈、蘑菇、茶芽……请我师徒们下来,与你令弟念卷‘受生经’。”

《西游记》中虽无团茶,却有烹饮团茶的描写。饮用团茶时,需要先将茶饼炙焦粉碎,然后将茶粉放入开水锅中煎煮。在《西游记》中,谈到烹茶时也多用“煎”,而不用宋元的“点”或明代以来的“泡”,如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载:“愚妇煎茶情散淡,山妻造饭意从容。”文中的“煎茶”正是团茶的烹煮方式;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载:“三藏只得续后二句云:‘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松风”的典故出自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是指水刚过“二沸”,其声犹如松涛,此时下入茶粉,刚刚开始煎茶,因此称“茶未熟”;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载:“他也曾风生两腋盏倾茶。”“风生两腋盏倾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的诗意,反映了人们饮用团茶的情景。

古人煎煮饼茶时,有添加葱、姜、盐、椒等佐料的风气。这项习俗的起源很早,陆羽《茶经》卷下《七之事》引曹魏张揖《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唐代时,民间还流行一种煮茶法,“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在《西游记》中,亦可见到烹茶添加佐料的描述,如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称:“胡桃银杏可传茶,椰子葡萄能做酒。”茶汤中添加的佐料为胡桃和银杏。

煎煮时添加葱的茶汤属于“荤茶”。佛家认为,葱是需要禁食的一种“荤”菜。“荤”的本义为“臭菜也”。张舜徽称:“释家亦以葱、蒜、韭、薤、兴渠为五荤也。今俗以素食不啖鱼肉为不茹荤,非其本意。”从“荤”的含义可知,煎煮时添加葱、蒜、韭、薤、兴渠(阿魏)的茶汤均为“荤茶”。与“荤茶”对应的是“素茶”,《西游记》第六十二回《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载:“俱是素果、素菜、素茶、素饭。”文中的“素茶”明显不是指作为“茶饼”的“素茶”,而是指作为茶汤的“素茶”,这种茶汤中不含佛家禁食脂膏的任何成分,煎茶时也没有添加葱、蒜等“荤”料。

(二)代茶品

代茶饮品是明代以来才产生的,它是饮茶习俗普及的背景下,北方茶叶缺乏的直接产物。明初兴起的泡茶方式大大促进了代茶饮品的流行。在《西游记》中,明确提到了两种代茶饮品:一是山地榆叶子,二是枣儿。山地榆叶子即山榆树的树叶。榆树是中国常见的一种落叶乔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榆有数十种,今人不能尽别,惟知荚榆、白榆、刺榆、榔榆数者而已……山榆之荚名芜荑。”“楩,山枌榆也。有刺,实为芜荑。”可知山榆即刺榆。与其他榆树一样,刺榆的叶子亦可食用。以山榆叶煎茶在《西游记》中仅见一处,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载:“先烧半锅滚水,别用;却又将些山地榆叶子,着水煎作茶汤。”“煎作茶汤”说明是将山地榆叶子放入滚水中煎煮,而非如今天饮茶的冲泡。这里之所以用“煎”而不用“泡”,是因为唐代制作茶汤的方式是煎煮而非冲泡,用“煎”更接近唐代茶文化的历史。

枣茶,又名“枣汤”,是将干枣擘剥后用沸水煎煮或冲泡的汤液。枣茶的历史十分悠久,至迟南北朝时期道教徒就已经开始饮用枣茶。《本草纲目》引陶弘景言:“道家方药,以枣为佳饵。其皮利,肉补虚,所以合汤擘之也。”在《西游记》中,多次提到枣茶,第七十三回《情因旧恨生灾毒,心主遭魔幸破光》中,黄花观观主百眼魔君用红枣毒茶图谋药杀唐僧师徒,“却拿了十二个红枣儿,将枣掐破些儿,摁上一厘,分在四个茶锺内;又将两个黑枣儿做一个茶锺,着一个托盘安了,对众女说:‘等我去问他。不是唐朝的便罢;若是唐朝来的,就教换茶,你却将此茶令童儿拿出。但吃了,个个身亡,就与你报了此仇,解了烦恼也。’七女感激不尽。”将枣儿掐破,煎泡时便于浸出枣味,故孙悟空看到上来的枣茶时,并没有怀疑枣儿为何是破的,而是质疑为何枣有红、黑两种。对此,黄花观观主的解释是:“不瞒长老说,山野中贫道士,茶果一时不备。才然在后面亲自寻果子,止有这十二个红枣,做四锺茶奉敬。小道又不可空陪,所以将两个下色枣儿作一杯奉陪。此乃贫道恭敬之意也。”

在《西游记》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当朝正主救婴儿》中,也提到了枣儿作茶。比丘国的国王向寿星求祛病延年之法,“寿星笑道:‘我因寻鹿,未带丹药。欲传你修养之方,你又筋衰神败,不能还丹。我这衣袖中,只有三个枣儿,是与东华帝君献茶的,我未曾吃,今送你罢。’国王吞之,渐觉身轻病退。后得长生者,皆原于此。八戒看见,就叫道:‘老寿,有火枣,送我几个吃吃。’寿星道:‘未曾带得。待改日我送你几斤。’”

除枣儿之外,《西游记》中亦有其他果子代茶者,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载:“那女子叫:‘快献茶来。’又有两个黄衣女童,捧一个红漆丹盘,盘内有六个细磁茶盂,盂内设几品异果,横担着匙儿,提一把白铁嵌黄铜的茶 壶,壶内香茶喷鼻。”茶 盂 中 的“几品异果”很明显是代茶的。

《西游记》之所以描写了山地榆叶子、枣儿等代茶饮品,原因有二:一是《西游记》所记述唐僧取经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中国北方、西北方和中亚、南亚。在北方中原地区,“‘茶’不仅指茶叶、茶水,还指可浸泡饮用的树叶或其他植物的叶子,菊花、玫瑰等花卉,冬凌草、地黄等中药材,干枣片、山楂片等干果片,生姜片、白萝卜片、绿豆等食材,甚至白开水、荷包蛋和部分流质的液食也可称为‘茶’。”代茶饮品的描写,更能生动、真实地反映北方人民的饮食生活。二是吴承恩深受家乡淮安代茶文化的影响。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从地理位置上看,淮安位于南北方的过渡地带。淮安虽然也产茶,但其茶文化具有明显的北方特征,具体表现为代茶饮品众多,“在民间,茶的概念是宽泛的,有上乘绿红茶叶冲泡的茶,有莲子芯冲泡的茶,有麻油茶馓茶,有炒米茶、杏仁茶、大麦茶、鸡蛋茶、竹叶茶、蚕豆壳茶等等,不管是贵客还是亲朋好友、男女老少上门,好客的淮安人都会相应地端出某种茶来招待”。家乡的这种代茶文化对吴承恩写作《西游记》无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茶俗

(一)日常茶饭

茶文化形成后,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便更加紧密。在唐代后期,“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西,阎闾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称:“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元代更有了“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

对于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西游记》有大量的反映,如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载:“三藏道:‘自你去了这半日,我已吃过了三次茶汤,两餐斋供了。’”半日吃了三次茶汤,说明一天要吃茶多次;第六十七回《拯救驼罗禅性稳,脱离秽污道心清》载:“行者道:‘我出家人,但只是一茶一饭,便是谢了。’”取经行旅饮食,一切因陋就简,有饭即可饱腹,但孙悟空却要在“一饭”之前添加了“一茶”,足以说明茶对日常饮食生活的重要性。孙悟空自己要求“一茶一饭”即可,但对五庄观镇元大仙招待唐僧却要求“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三茶”为早茶、午茶和晚茶,“六饭”为晨餐、早餐、正餐、午餐、晚餐和夜宵。“三茶”与“六饭”并列,也说明了茶与饭同等重要。

“茶饭”一词更能反映出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检索《西游记》全文,共计有24个“茶饭”。这些“茶饭”的含义有二:一是“茶”和“饭”,如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载:“却又将些山地榆叶子,着水煎作茶汤;然后将些黄粱粟米,煮起饭来;又把些干菜煮熟;盛了两碗,拿出来铺在桌上。老母对着三藏道:‘长老请斋。这是老身与儿妇,亲自动手整理的些极洁极净的茶饭。’”文中的“茶饭”包括山地榆叶子煎成的茶汤、黄粱粟米饭和煮干菜;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载:“师徒们撇在外面,茶饭全无,再没人出。”“全无”二字,说明“茶饭”为茶和饭二义。二是仅指饭食,如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载:“却说行者在会同馆中,着沙僧安排茶饭,并整治素菜。沙僧道:‘茶饭易煮,蔬菜不好安排。’”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载:“师徒们在那宫殿里寻了些米粮,安排些茶饭,饱餐一顿,收拾出城,找大路投西而去。”文中的“茶饭”仅指饭食,“茶”字是修饰“饭”的。“饭”字前面之所以添加一个“茶”字,最初的含义为有茶有饭,指兼备有茶汤的饭食,后来无茶之饭亦称“茶饭”。

为了强调饭菜的精美,又有“好茶饭”之说,如《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载:“可曾有好茶饭与我师父吃?”僧人们吃斋,斋饭多为素物,故又有“素茶饭”之称,如《西游记》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载:“那怪正教解放唐僧,讨素茶饭与他吃哩,听见打破二门,即便跳出花亭子,轮叉来刺八戒。”

(二)来客献茶

来客献茶的起源很早,早在东晋时期便有人以茶待客。陆羽《茶经》卷下《七之事》引《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但来客献茶成为一种普遍的民俗却是在宋代。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徣动使,献遗汤茶,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宋代佚名《南窗纪谈》载:“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至官府,下至里闾,莫之或废。”

在《西游记》中,有大量来客献茶的记述,如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孙悟空到东海龙王那里借兵器,“东海龙王敖广即忙起身……直至宫里相见,上坐献茶毕”,这是龙王待客献茶;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载:“那菩萨到山脚下,有玉真观金顶大仙在观门首接住, 请菩萨献茶。”这是仙人待客献茶;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泾河龙王拜访神课先生袁守诚,“龙王入门来,与先生相见。礼毕,请龙上坐,童子献茶”,这是凡人待客献茶;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载:“本寺住持上房长老,滞头众僧有五百余人,两边罗列,接至里面,相见献茶。茶罢进斋。”这是僧人待客献茶;第七十三回《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唐僧师徒路遇黄花观,“长老欢喜上殿。推开门,见有三清圣像,供桌有炉有香,即拈香注炉,礼拜三匝,方与道士行礼。遂至客位中,同徒弟们坐下。急唤仙童看茶”,这是道士待客献茶,等等。

茶宜热饮,所献之茶当然也应是热茶汤,这在《西游记》中亦有反映,如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载:“那怪笑道:‘女童,看热茶来,与你家长爷爷吃素馍馍。’”

(三)婚礼用茶

茶用于婚礼,自宋代始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东京(今河南开封)居民结婚的前一天,女方到男方家“铺房”时,“女家亲人有茶酒利市之类”。古时由于种茶技术的局限,茶树移植则不活,故古人将茶树称为“不迁”,茶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传统订婚时,男方以茶代币行聘,称为“茶定”或“下茶”,意味着婚事一定,永不反悔。在《西游记》中亦有婚礼用茶的反映,如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孙悟空对猪八戒道:“这个呆子!我就打了大门,还有个辨处。像你强占人家女子,又没个三媒六证,又无些茶红酒礼,该问个真犯斩罪哩!”文中的“茶红”即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作为聘礼的茶。

(四)亲朋会茶

会茶又称“茶会”“汤社”“茗酌”等,是以茶为媒介的联谊聚会。会茶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京师开封的太学生们经常以会茶的方式交流信息,指斥时政。朱彧《萍州可谈》载:“太学生每路有茶会,轮日于讲堂集茶,无不毕至者,因以询问乡里消息。”卷一,P11)在《西游记》中亦有会茶的反映,如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载:“行者……又问:‘八戒,你可认得他?’八戒道:‘我又不曾与他会茶会酒,又不是宾朋邻里,我怎么认得他!’”

三、茶具

《西游记》中的茶具有茶碗、茶盏、茶盂、茶锺、茶杯、茶匙、茶盘、茶罐、茶壶等。

(一)茶碗

唐代时,茶碗是人们饮茶的标准茶具。陆羽《茶经》所列茶具,碗即为饮茶器。《西游记》中亦有用碗饮茶的描写,在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中,孙悟空与牛魔王的夫人罗刹女大战,罗刹女战败回洞,“只见罗刹叫道:‘渴了!渴了!快拿茶来!’近侍女童,即将香茶一壶,沙沙的满斟一碗……那罗刹渴极,接过茶,两三气都喝了”。在第八十四回《难灭伽持圆大觉,法王成正体天然》中,唐僧师徒行至灭法国,入住赵寡妇店,接待的汉子引众人上楼,“那人才下去,又一个丫鬟拿四碗清茶”。

(二)茶盏

茶盏又名“茶瓯”,流行于宋元时期。“盏实际上也是一种小碗,但比唐碗小巧精致”。在《西游记》中,多处写到了饮茶用盏,如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云:“一女童,果捧着香茶一盏,放在长老面前。”除普通瓷茶盏外,《西游记》中还有玉茶盏的描写,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载:“那屏风后,忽有一个丫髻垂丝的女童,托着黄金盘、白玉盏,香茶喷暖气,异果散幽香。那人绰彩袖,春笋纤长;擎玉盏,传茶上奉。”由于人们饮茶多用盏,故形容时间长短有一盏茶、半盏茶之时,如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载:“只好有半盏茶时,丝绳皆尽,依然现出庄村,还像当初模样。”

(三)茶盂

盂是一种鼓腹广口束颈的容器。盂作为盛装茶汤的器皿,至迟出现于西晋时期。陆羽《茶经》载:“《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文中的“瓦盂”即陶盂。在《西游记》中,盛茶用盂也仅见一处,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载:“又有两个黄衣女童,捧一个红漆丹盘,盘内有六个细磁茶盂……斟了茶,那女子微露春葱,捧磁盂先奉三藏,次奉四老,然后一盏,自取而陪。”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也将“茶盂”泛称为“茶盏”。

(四)茶杯

唐代后期,饮茶即有用杯者。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雄善茶者,李公请为之……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明清以来,人们饮茶多用茶杯。在《西游记》中,多有用杯饮茶的反映,如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载:“只见那老儿才引个少年,拿一个板盘儿,托三杯清茶来献。”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载:“那明月急转本房,取一杯香茶,献与长老。”

(五)茶锺

茶锺是一种锺状的无把小茶杯。在《西游记》中,多可见到茶锺的身影,如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载:“那婆婆真个丢了孩儿,入里面捧出二锺茶来。”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谈论“吃茶”时,也习惯论“锺”,如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有“骗了一锺茶吃”的描述。茶锺多为陶瓷质地,《西游记》中也记载有比较高级的金属茶锺,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中,观音院的祖师金池长老初次与唐僧师徒相见时,为了显摆阔气,招待众人的茶具“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锺”。 由于茶锺与茶杯均呈圆桶状,《西游记》中又将茶锺称为杯,如七十三回《情因旧恨生灾毒,心主遭魔幸破光》云:“行者眼乖,接了茶锺,早已见盘子里那锺茶是两个黑枣儿。他道:‘先生,我与你穿换一杯。’”

(六)茶匙

茶匙最早出现于宋代,其作用是点茶时击拂茶盏中的茶汤,令茶乳泛起。《西游记》中亦记载有茶匙,不过其作用不是用于点茶时击拂茶汤,而是舀取茶汤中的大枣等果实,如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载:“又有两个黄衣女童,捧一个红漆丹盘,盘内有六个细磁茶盂,盂内设几品异果,横担着匙儿。”文中明言盛茶汤的茶盂中“设几品异果”,与这些茶盂相配的是茶匙,可知茶匙的作用是舀取茶汤中的果实。前文所引“那呆子出得门来,只见一个小童,拿了四把茶匙,方去寻锺取果看茶。”文中的“四把茶匙”与“寻锺取果看茶”相呼应,从中亦可反映出茶匙的新作用。

(七)茶盘

茶盘是盛放茶杯、茶盏、茶锺等饮茶器具的托盘。明代以前,在茶具中并无茶盘,茶盘是上饭菜的食盘转化而来的。在吴承恩的家乡淮安,人们给客人献茶时,经常使用茶盘。《淮安茶文化》称:“精制的茶具配以古朴的茶盘,一句‘请用茶’恭让中略显文雅。”在《西游记》中,人们献多杯茶时,多用到茶盘,如第七十三回《情因旧恨生灾毒,心主遭魔幸破光》,唐僧师徒四人路遇黄花观,黄花观观主百眼魔君和蜘蛛精欲用毒茶害唐僧师徒,制作了四份红枣毒茶和一份黑枣茶,共用5个茶锺,“着一个托盘安了”。与食盘一样,茶盘多为木质髹漆的漆木盘。之所以用漆木盘,一则价廉易制,二则防水易清洗。富贵人家为摆阔显富,也有用金玉茶盘的,这在《西游记》中亦有反映,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的“四圣”招待唐僧师徒用的是黄金盘;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中的金池长老招待唐僧师徒用的是“羊脂玉的盘儿”。

(八)茶罐

现代的茶罐,多用来保存茶叶。在《西游记》中,罐子多用于盛水盛酒。《西游记》中,与茶相关的罐子仅有一处,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载:“却烧了一罐热茶,递与沙僧泡饭。”“烧了一罐热茶”说明这里的“罐子”是用来盛放茶汤的。

(九)茶壶

与酒壶相比,茶壶的历史要晚得多。唐代陆羽《茶经》卷中《四之器》所列茶具中,并没有茶壶的身影。明代以后,泡茶兴起,茶壶开始出现。《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明代人,所写《西游记》中也有“穿越”历史的茶壶,如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载:“又提一壶好茶,两个茶锺,伺候左右。”茶 壶 或 陶 或瓷,也有更为珍贵的铜壶,如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载:“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

四、结语

由于吴承恩主要是以明代的饮茶生活来写西游茶事的,《西游记》中不少茶文化的描写并不符合唐代茶文化的历史真实。以售卖茶汤的店铺为例,唐代多称为“茶肆”,宋明时期多称为“茶坊”,清代以来又多称为“茶馆”。北方茶肆最早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开元中……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反映了唐代中后期城市内茶肆众多的情景。由于唐代的城市实行坊市制度,茶肆多局限于商业区的“市”内,最迟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茶肆已深入到京师长安的居民区中。《旧唐书·王涯传》载,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时,“涯等仓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玄奘西行天竺求法的故事发生在唐代初年,当时任何一个城市大街两旁均不会有茶肆。《西游记》不仅将唐代的“茶肆”称作明代的“茶坊”,还屡次写到城市繁华大街两旁的“茶坊(茶房)”,如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载:“及至东关厢,见那两边茶坊酒肆喧哗,米市油房热闹。”第七十八回《比丘怜子遣阴神,金殿识魔谈道德》称:“又入三层门里,到通衢大市观看……便见那:酒楼歌馆语声喧,彩铺茶房高挂帘。”除茶坊外,《西游记》所描叙的山地榆叶子、枣儿等代茶品,来客献茶、婚礼用茶、亲朋会茶等茶俗,茶盏、茶锺、茶匙、茶盘、茶壶等茶具,均非唐初饮茶生活的产物,属于历史的“穿越”。可以说,《西游记》所描叙的煎茶、饮茶、茶俗、茶具等茶文化的内容,大多反映了明代后期北方人们的饮茶生活。

猜你喜欢
茶汤饮茶西游记
追求美追求品味的茶汤店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西游记
西游记
一字蚀骨
西游记
不灭的蓝火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隔夜茶致癌”没科学依据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