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刚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江苏常州 213000)
在国家“阳光、运动、健身”的号召中,各种体育社团应运而生,尤其是“五项管理”理念的提出,加强学生体质管理被提上工作日程,体育社团在这样的背景下茁壮成长。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下教育教学的一个大方向,学校要有意识地将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社团结合起来,利用体育核心素养指导体育社团的发展,同时利用体育社团落实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工作,以此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推动体育教育事业持久与稳定发展。
体育核心素养包含了体育情感、体育品格、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等要素,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师在工作中需要落实的任务。然而,就当前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情况来看,由于课时限制、传统观念束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尤其是运动习惯这一层面,有限的课时让教师无法引导学生养成每天运动一小时的良好习惯,而这些问题都能通过体育社团得到解决。体育社团是一种由教师带领,学生自发参与的社团形式,它的存在极大地延长了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在传统体育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机械、重复地练习一个动作,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展开丰富的实践活动,但体育社团可以扭转这一局面,社团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体育实践活动,如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田径单项比赛、班级游泳比赛、跳绳比赛等。这不仅能够延长学生体育运动时间,让他们充分体验到运动的魅力,而且有助于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在社团的介入下,学生会发现运动的乐趣,越来越热爱体育,而且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等运动能力均能够得到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除此之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能够让学生储备丰富的健康知识,如安全防范知识、运动损伤预防知识、科学健身知识等,还能让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如运动之前热身、运动之后放松等。由此可见,相较于课时有限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社团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能力与习惯,所以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操作性很强而且相辅相成,彼此成就。
就现下小学体育社团的建立与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很多学校建立了体育社团,但是整体处于无序的状态,人员管理混乱,开展的活动流于形式,究其根源是体育社团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为了促进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社团的有效融合,社团教师或干部需要发挥指导作用,在遵循民主管理的原则上,建立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为社团良性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第一,建立完善的招生制度,加强人员管理。体育社团的建设是为学生课后锻炼提供更多的平台,促进其兴趣与个性发展,所以社团由各班学生自愿参与,有意向的学生向所开设的社团自主申报,而社团负责人或管理员则根据申报学员统筹协调,不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做好人员流动的把控,保证社团内部管理规范化,为所有社团成员的健康运动提供保障。第二,建立完善的点名制度与请假制度。社团虽然以学生自愿参与为原则,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心所欲,为了保证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渗透,社团教师或管理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点名制度和请假制度,如有超过3 次点名不在场,而且没有给出合理原因的社团成员,要及时清理或者加强思想教育,保证社团内部管理的规范性。第三,完善社团安全管理制度。社团实践活动丰富,而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一定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损伤预防管理以及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等内容,为体育社团的稳定与持久运营提供强有力保障。除了上述管理制度以外,还要建立考核制度、竞争激励机制等,不能让学生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要营造出“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调动社团成员的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学生各项运动能力都得到训练。
体育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体育情感、体育品格等,而这些需要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众所周知,小学生是一个感性的群体,他们的积极性主要由兴趣控制。因此,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类型丰富的体育社团。第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小学生群体进行调研,深入、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第二,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根据调查结果建立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体育社团,如游泳社团、排球社团、篮球社团、田径社团、乒乓球社团、跳绳社团、足球社团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当然,除了从学生的活动意象以及兴趣爱好着手建立体育社团以外,教师还可以从其他方向着手建设。例如,充分利用本校的特色项目,如足球、武术、游泳等,在原有项目上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置社团活动项目。又如,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师的优势与长项建立体育社团。有的体育教师擅长田径,则建立田径社团;有的教师擅长篮球、足球,则建立篮球社团、足球社团等;有的教师擅长传统项目,如武术、太极拳等,则建立武术社团、太极拳社团等。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师资资源优势,确保社团项目活动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让每一个体育社团都能绽放魅力,发挥出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作用。
要想实现体育社团与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搭建好舞台,还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社团中,这样才能将体育社团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因此,体育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运动的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体育品格等。例如,定期开展竞技活动。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自我约束、管理能力,但是他们有很强的好胜心,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竞技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与动机,促使他们持之以恒地运动;另一方面,通过定期的运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以篮球社团为例,社团教师可以每周五开展一次篮球竞技赛,社团成员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报名,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组队,这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究其根源,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课后会勤加训练,积极运动。这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他们的基本运动能力与专项运动能力,包括竞赛能力、锻炼能力等。除此之外,定期开展篮球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热爱篮球、喜欢篮球,产生积极的体育情感,而这些都是体育核心素养培育所需要的。
客观、有效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体育社团的稳定推行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建立完善的社团体育评价体系,尽可能遵循多元化原则。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以篮球社团为例,教师可以将社团组织的篮球竞赛活动或其他的游戏活动等录制成视频,发送到互联网平台,如学校网站、抖音账号、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等,邀请家长、全校师生以及社会大众都参与评价。相较于社团教师实施的个人评价,这样的教学评价更加客观、深入,能够将社团开展情况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来。第二,评价内容多元化。在实施教学评价时,社团教师不能只关注结果,要运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育核心素养包含了3 个维度、6 个要素,社团教师应以此为标准建立评价方案,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运动结果,还包括他们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体育品格、健康行为等,如学生在篮球运动中与队友的配合程度、竞争意识、动作的标准程度、运动态度等,都要纳入评价体系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评价时尽量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乐于参加体育活动,以此提升他们的体育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仅仅依靠体育课程教学,实施难度大,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社团,将二者相融合。实践证明,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充分享受体育运动乐趣,与兴趣相同的人共同完成体育活动任务,这对他们团队意识与竞争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教师要客观研究体育社团的优势,科学构建,通过完善社团管理制度、丰富社团类型、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及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发挥体育社团的育人功能,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