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江苏南京 211156)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为推进我国整体健康水平,增强国民体质制定的战略规划部署。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强大与复兴的重要标志,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对国民健康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大学生是我国年轻人中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是具有开拓性与创造性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除“健康中国”战略规划外,国家发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都表现出了国家对高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的高度重视。但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和应试教育制度的长期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身体素质情况有较大影响。从近年来的各项研究报告来看,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发育与营养水平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然而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与身体素质水平却出现相反的结果,整体呈现下滑的趋势。对此,全国高校要引起高度重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完善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培养机制,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
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我国中小学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较低,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认知较为片面,当代大学生在曾经的中小学阶段受到的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水平较低,这类问题不止出现在曾经落后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中,也出现在我国一些教育理念与体育健康认知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因此在高校中发展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学生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后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是促成终身体育发展理念的基本要素,也是从学校体育转化为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高校要积极探究有效的培养方式,探索高效可行的策略,深化高校中的健康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培养高校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生活习惯。
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对江苏省500名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无自主锻炼行为的学生占47%,其中男生比例为38%,女生比例为62%;每周有2 次及以上自主锻炼行为的学生占25%,其中男生比例为66%,女生比例为34%。由此可见,有大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没有课外自主锻炼行为,每周有2 次及以上自主锻炼行为的学生仅占25%,结合高校学生每周3 节体育课的数量,大部分学生的锻炼频率没有达到国家要求,即没有达到每天运动一小时的锻炼标准。这是导致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身体素质水平较差的直接因素。
在学生无自主锻炼行为的原因中,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的占28%,没有自主锻炼习惯的占40%,学校缺乏条件的占14%。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的学生,学校没有明确以体育兴趣为培养目标的对策实施,导致曾经没有兴趣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依旧没有兴趣。没有锻炼习惯的学生,则是在长期以知识学习为重任的环境中,没有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是社会及学校亟需改变也正在改变的现状。学校缺乏条件比例虽然不高,但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学校可以考虑加大体育设施设备的经费投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参与机会。
对自主锻炼参与动机调查的数据显示,主要目的是健身锻炼的学生占16%;主要目的是保持良好形体的学生占9%;主要目的是利用体育锻炼促进社交的学生占14%;主要目的是娱乐的学生占30%;主要目的是应付体育考试的占26%;其他占5%。由此可见,学生自主锻炼的目的多种多样,其中娱乐、应付考试、健身锻炼、促进社交、保持形体是主要原因,学校要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自主参加锻炼此类问题的发生,对于学生的运动习惯、健康养成弊大于利,不利于终身体育的发展,注重学生对体育娱乐性、社交性、健康塑性等特性的重视,以这些有益的方向作为吸引学生参与的重点。
学生自主锻炼的方式调查数据显示,独自参与的学生占28%;结伴参与的占54%;学校、社团、协会等有组织参与的占18%。分析得出,目前学校、社团、协会等组织中参与的学生,比例不足20%,原因有可能是组织体育活动的形式对学生的约束性太大,并且活动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生更多的是结伴或独自参与,这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应当合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吸引学生自发地参与体育锻炼。
深化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在体育课程中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民办高校具有机制灵活、高效的优势,在体育课程的改革上,能够发挥更加高效的作用。在体育课程改革上,首先是创新教学模式,可以以“兴趣班—基础班—专项班”的形式,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从兴趣入手,有一定兴趣的学生在下学期或下学年可以进阶到基础班,学习体育项目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培养,进阶到公共体育课程的专项班,深化学生体育项目的了解与熟练度,这是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自主锻炼。引进体育APP,利用APP 为学生布置体育作业,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锻炼频率,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课程教学内容中,除了体育项目的基础教学外,要加强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练习,为学生自主锻炼打下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学生的体测优秀率要在25%以上,但目前多数高校的体测优秀率不足5%,一方面是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另一方面是当前的体测体系有偏差,不够科学,应当做出相应的改善。例如,将体测按身高、体重划分组别,设立正常体重组、偏轻组、偏重组、超重组等,设置梯度,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评分,由以往的板块化转变为渐变化;在肺活量测定中,将肺活量与体重结合来打分。对体测体系的完善,是建立科学体测指标体系的第一步,后续可以逐步发掘更适合的体测内容并应用到实际体测中。在体测体系中,建立学生档案库,利用好现有的大数据技术,将学生长期锻炼的数据变化记录下来,对学生后期的体育锻炼发展有较大好处,并且可以作为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参考数据。围绕体测数据,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需要民办高校对学校体育事业有较大的投入,有足够的支持力度和经费,来保障学校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加强学生自主锻炼意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能够带给学生的大多是理论知识、练习方法、技能传授等,但对改善身体素质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仍然是学生的自主锻炼。大学是学生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阶段,因此对学生自主锻炼的体育意识培养是需要学校重视的问题,加强体育教育的宣传,让学生走进体育、了解体育,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意识,培养健康的体育观念。起始阶段是加强自主锻炼意识、培养科学体育观念,在发展有一定成果后,将发展方向转向为培养部分具有体育素养的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自身健康水平,利用学到的知识来制订锻炼计划,形成自主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这将是其终身体育的重要支撑。
在具体实施上可以利用体育课程的知识、观念输入,从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意识观念。建立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与鼓励机制,定期在校内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与竞赛,奖励优秀学生。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的对象应当是广大学生群体,而不是校内体育专业或体育项目高水平学生,比常规的比赛少一些竞技性,多一些趣味性。部分学校的早操方式可以做适当的改变,将刻板的跑操、跳操转变为多样化的项目,可以参考课外兴趣班的方式开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体育锻炼,体验锻炼带来的价值。
民办高校的体育社团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校园体育氛围的重要途径之一,社团的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高校要积极引导社团的正能量输出,促进体育社团的良好发展,以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为核心目的,发挥学校与社团的协同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项目或体育活动,相比较于体育课程,社团是学生自发参与的组织,更具有灵活性,与学生的自主锻炼方向十分契合。
相关研究表明,体育社团对促进大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有显著的作用,并且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发展体育社团,首先,应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内新媒体资源与学校的官方宣传途径。其次,学校在积极促进体育社团发展的同时,要规范管理,正确引导社团学生的发展方向,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社团开展目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将学校体育课程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内外联动,形成良好的自主锻炼培养机制。
作为“健康中国”战略部署中的重点人群,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点发展对象,改善体质健康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以体育锻炼的方式改变学生的生活习惯,将亚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提出发展对策,各民办高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做出改善,以民办高校的灵活性与高效性,为我国广大高校、中小学做出示范,以实施后的数据为专业研究团队提供有效的研究数据,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民办高校也要加大对学生体质健康培养的投入,坚持“以生为本”的发展原则,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