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萍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定向运动,也叫定向越野,是参赛者借助地图和指北针,在最短时间内按顺序徒步准确找到若干标志(或检查点)的体育运动。2001年,定向运动被世界体育运动大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定向运动传入我国以来,在群众体育运动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从推广影响来看,定向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基础较好,特别是运动人群基数较大,但从运动训练和竞技水平方面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体能训练的方法、手段、技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待提升;第二,定向运动技能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整体水平不高,影响了竞技定向运动的发展;第三,定向运动综合训练重技术,少综合素养训练关照。针对以上定向运动发展过程中的3 点主要问题,笔者就当前世界定向运动的发展趋势和现代训练模式进行探究,注重对定向运动的体能、耐力、肌肉爆发力、识图能力、空间建模能力以及现场反应力6 个方面的运动训练内容进行特色训练路径探究,以求在今后的定向运动训练中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定向运动是一种特殊的中长跑运动,对耐力、体能以及急停急起速度均具有较高的要求。根据笔者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文献检索结果看,在高规格的定向比赛中,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约为90℅,特别是血乳酸水平在整个赛程中均大于或等于无氧阈水平。因此,对于定向运动来说,良好的体能是决定运动成绩的先决条件,重视并提升体能训练成效是当今定向运动的主要趋势。余玲根据对瑞典国家队优秀定向运动员的最大乳酸水平、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负荷运动时的乳酸水平进行研究,男子运动员平均为12mmol/L,女子运动员平均为12mmol/L,这表明瑞典定向运动员具有很强的耐乳酸的能力。定向运动自1983年传入我国以来,深受学校、群众健身、竞技运动等多个受众的喜爱,获得蓬勃发展。但根据笔者的文献检索结果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定向运动训练仍采用田径变速跑、障碍跑等训练方法,将传统的田径运动训练手段结合场景模拟进行定向运动体能训练。当前定向运动体能训练要兼顾定向运动的特色进行特色训练,否则难以获得较高的训练成效。定向运动比赛中运动员要不间断地进行减速打卡、识图、调整路线和跨越障碍,因此,紧急制动和紧急启动是定向运动的一大特色,这就需要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有氧能力和持续的耐力作为支撑,才能在全程中保持较高的速度和完成高强度的竞速运动。因此,在今后的定向运动训练中,尽量符合定向运动特点的体能训练是探索定向运动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实现特色训练的根本。
良好的体能是定向运动在比赛中获得较高速度质量的保证,除了注重定向运动特色体能训练探索外,定向运动体能分配与节奏把控成了运动成绩提升的一个重要影响要素。只有在比赛过程中实现较高的节奏控制,才能在比赛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启动和制动速度,从而最大可能地降低打卡、识图过程中时间损耗。李俊等人认为,运动员在行进中要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判断,一定会影响行进中的速度和节奏,并认为定向越野的体能训练和田径训练是有区别的。余亚武等人认为,定向越野的体能训练要打破已有的中长跑节奏,注重定向特色的节奏训练,特别是在不同的地形上采用不同的奔跑方法探索是非常必要的。尹红松认为,用组合训练,可以提高队员的综合能力,强调运动员必须具备持续跑2~4h 的能力,以适应比赛需要,特别是在训练中要注意变速跑能力的提高。通过上述文献研究可知,有氧训练、多组合训练的体能训练是定向运动训练最基础和最为重要的部分,特别是有氧耐力训练是重要的体能训练内容和训练发展趋势。
冯勇等人通过对第27届挪威定向越野世锦赛国家队运动员技术数据比较分析,认为在此次短距离野外和公园相结合的越野场地中,中国运动员间的离散程度大,过于拘泥场地是造成中国运动员比赛未能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原因。建筑物和道路混合等参照物较为简单的地段是中国运动员的优势地段,而距离较长,参照物琐碎的野外地形则是中国运动员的短板,导致运动员之间的离散程度大,主要因为运动员迷失站立点、方向,导致用时过长。随着当今定向运动路线设置难度和信息处理量的不断提升,运动员势必要将多余的精力和时间用于读图和路线分析与执行上,读图能力和现场适应力变得更为重要。只有不断提升运动员的识图能力和场地适应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运动员的运动速度,降低路线偏差和分离的发生概率。因此,今后的定向运动训练,除了体能训练外,还要注重运动员的识图与线路制定、修订能力的训练,培养具有成长性、综合性的识图和线路制定能力。第一,注重定向运动基础技能的作用及其训练,特别要提升地图符号隐性信息认知与筛选能力。第二,加大国内定向训练和比赛的地图制作和地形选择难度与变化程度,着重训练运动员在复杂地形和参照物琐碎环境中的信息筛选与处理能力。第三,平衡体能训练与定向技能在定向整体能力中的比重,加快研制符合当今运动训练趋势的训练策略和体系,提升运动员的整体能力均衡成长。第四,加强对外赛事、训练交流,特别要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国家与队伍间的定向赛事场地建设、制图以及训练方式的交流,提升国内定向运动训练的创新性和时代性。第五,加强国内高水平定向运动赛事研究,提升我国运动员参加国际高水平赛事的频率,积累大赛经验。
当前世界各国在定向运动训练上除了进行体能和身体素质训练外,更加注重强化运动员的距离感、方向感和时空建模能力。挪威等国家的优秀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通过丰富的地形、路线设置来拓展运动员的距离感和方向感,训练运动员对场地时空的感知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达到快速空间建模,找准参照物,以提升对不同地图的比例尺与不同地形的结合能力,通过反复训练和总结,逐步提高运动员在各类地形条件下对跑动距离的预估能力,并且挪威等国家的定向运动训练更注重对运动员在训练中利用现场景物进行方位判定,从而在行进过程中减少对指北针的依赖,提高各个检查点的连贯性,提高整体速度,这将是定向运动能力发展和训练发展的趋势。
当今的定向运动赛事多通过采集运动员到访时间、各个站点的累计时间,并包含运动员到访每个监测点的名次进行综合统计、评分。因此,速度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也成为当今定向运动训练追逐的热点和重点训练内容。根据冯勇等人研究发现,我国女运动员在本届越野锦标赛所参赛的3个项目中每公里用时和世界定向优秀运动员差距不大,并且我国女子运动员在短距离的整场速度比较均匀,说明她们的体能分配与自身体能、每段需要能很好地结合。但随着距离的增加和比赛场地的转换,我国女子运动员的每公里用时与世界优秀选手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这为我国定向运动体能训练指明了努力方向。
在过去的定向运动训练中,我国多采用中长跑、短跑相结合的田径运动训练方法,该训练方式虽能提升运动员的速度和耐力,但并不能很好地与定向运动的特殊场地相结合,缺乏训练的专门性与特色化,导致运动员在大赛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根据地形和参照物的复杂程度进行合理的体能分配和定向运动技能的施展。根据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我国学者已经关注到定向运动训练体能训练的特殊需求,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笔者认为今后的定向运动体能训练的特色路径可从以下3 方面展开。首先,在速度训练过程中要注重有氧和无氧相结合,特别注重提升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水平。体能训练要以有氧耐力为基础,不断提高运动员最大吸氧量和最大乳酸水平。通过耐力跑、变速跑、急停急起、短跑等组合方式增强运动员身体各部位的力量,特别是腿、腰等核心区域的力量。其次,增强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性等素养与体能的同速增长。定向运动作为一项中长跑运动项目,不仅持续时间长,障碍点多,隐含信息多,且对运动员整体的体能、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性等素质的配合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体能训练过程中要坚持上述素质的协同成长,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可通过球类活动、田径运动、野外拉练等方式尽量还原定向运动场地的特殊性和场景的真实性,真正改善运动员的协调、灵敏等能力,使其能以良好的体能、耐力、肌肉爆发力应对比赛后续过程中的识图能力、空间建模能力以及现场反应力等突发事件,使体能和定向技能实现完美结合。
由于定向运动特殊的场地特点和比赛规则与内容设置,使得该项比赛的训练内容和训练重点与传统田径运动有着本质区别,因此除了关照运动员在速度和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外,还需要根据定向运动的场地复杂、地图信息繁杂,比赛现场突发问题较多等特点进行综合能力与智力的训练。我国当前就识图能力、空间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等关键外在影响要素并没有进行专门性、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内容探索与构建,导致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只能在参照物较简单的公路、空旷区域的比赛成绩较好,而在公园、野外等环境下存在读图不准、方向偏离、路线辨析力不足和站点丢失等问题,极大地消耗了运动员的体能,导致速度下降。在今后的定向运动训练过程中,除了注重体能和身体素养的训练外,还要在定向运动的识图能力、空间建模能力训练内容的构建上下功夫,进行具有中国定向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笔者根据多年的高校定向运动训练教学经验以及文献检索结果,认为今后的智力要素定向运动训练内容的构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第一,加强时空建模训练,提升运动员的时间感、空间感以及借助参照物定位能力,提升运动员的地图解析能力和读图能力,迅速获得正确路径,通过降低偏差的方式使运动速度得到最大程度保持。第二,加大国内比赛路线设置与布局研究,提升我国定向运动训练场地难度,增强比赛场地的多元化、真实化,降低运动员真实比赛中的空间建模能力的偏差和图物分离发生率。第三,提升定向运动中运动员在路线制定、队员配合、信息交流等基本技能水平,注重运动员的体能和定向技能结合水平训练,提高整场多环节的连贯性。
随着当今竞技体育运动的飞速发展和体育产业的深化发展,专业队伍和专业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综合素养对运动项目的推动作用极为重要。虽然定向运动自1983年就传入我国,并随着群众健身事业的发展获得成长,但作为一项综合性竞技运动,我国定向运动专业从业人员的成长不仅缓慢,还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我国的定向运动缺乏优秀的教练员、裁判员,还缺乏制图员、路线设计人员等关键从业人员,使得我国定向运动的高级别赛事培训指导水平并不高,国际赛事成绩一直难以获得突破。因此,探索定向运动今后的特色实现路径,加快专业队伍培养策略探索,提升我国定向运动产业化发展水平,为我国定向运动的竞技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极为重要。首先,构建政府主导,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专业队伍成长渠道,拓宽我国定向运动的社会影响力和人才成长途径。随着当今定向运动训练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竞技运动观赏性、商业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有着国际视野、较高认知力和专业技能的专业队伍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成绩提升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但其成长过程中,时间成本和资金投入更高,单靠传统体育院校培养和退役运动员的自主成长很难获得一定数量的关键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政府主导,学校、社会机构和对外交流组织的联合培养更为重要。其次,构建定向运动专业队伍编制,为专业人员的长效成长提供机制。虽然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中介、赛事承办等分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体育商业资本对热点项目过于倾向和追逐,定向运动这类冷门项目资本关注度和人才吸引力较低,亟须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吸引力,为该项目关键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竞技定向运动作为新项目,在我国还是全新的研究领域,该文从运动训练趋势出发,分别从定向运动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定向运动能力发展趋势和定向运动训练特色实现路径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运动训练实践探究,期待能为我国的竞技定向运动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推动我国定向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