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化生存视角下女性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以小红书为例

2022-10-31 11:16孙莹
声屏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红书身份空间

□孙莹

短视频、直播、鬼畜剪辑、弹幕文化,无处不在的视频产品存在于移动终端的各种应用中,不同于大众传媒时代的精英化影像创作,移动终端的普及降低了视频创作的门槛,这使得视频生产与传播更加日常化、生活化、草根化。视频作品赋予了普通人展示的日常生活的权利,人们在尽情记录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对专业化的影像作品进行了无意识的模仿——编排、导演、剪辑。从还原生活到艺术化表达,生存和创作的界限变得模糊,“生存即创作,创作即生存”成为一部分视频博主的存在状态,这种以视频形式对日常生活进行媒介化表达的状态,就是本文所探讨的“视频化生存”。

视频作品的生产离不开女性用户,她们作为创作者和受众,不仅深度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也制造了许多具有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的女性议题。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女性情感综艺内容传播价值研究报告》显示,女性对在线视频的观看黏性更强,女性话题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全网热议。从用户数量上来看,一二线城市成熟女性对在线视频使用的黏性更强,女性话题和女性视角能为视频内容带来更多的社会价值和思考空间。这些热点在推动了大众对女性身份认知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思考,劳拉·穆尔维、拉康等学者曾提出的对女性的凝视,是否从曾经的大银幕转向了数字化的视频空间,女性的自我认同是否突破了传统的男性凝视。面对这些问题,本文力求从女性身份认同作为切入点,力求发现在视频化生存的当下女性身份认同议题下的诸多问题。

视频化生存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影像创作始于电影,以高精细的组织分工为基础,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电视兴起后延续了这些特征并保留了高壁垒的制作门槛,在家庭摄像设备出现以前,视频作品一直都是专业化、精英化的创作产物。而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影像制作和传播的门槛极大地降低了,视频创作开始日常化,“而移动时代带来的拍摄工具的随身化……使得视频的生产与传播进一步日常化,也促成了新一波草根化视频生产浪潮。”

衣食住行、快乐悲伤这些人类日常的生活行为和体验,成为视频创作的首要灵感来源,群体在视频世界中展示、加工自己的生活,也围观他人的生活,这种媒介形式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群体的社会生活之中。与此同时,视频化生存带来的各种问题也不断涌现:视频化中的生活其实是个体的“拟态空间”,视频中的个体有美颜滤镜加持,呈现出年轻化完美化的视觉图像,但习惯了虚拟空间中的“完美的我”,是否还能接受现实空间中平平无奇的“真我”;视频中自己展示的生活,是生活的本真还是表演出的“幻像”;围观他人的生活给我带来了什么,对奇观的欣赏之后是否会加剧落差感,进而陷入更深重的焦虑和自我否定。这一系列关于个人与自我、个人和他人、个人与社会的思考,都不约而同地指向“身份认同”这一个内涵丰富的哲学命题。

身份认同原本存在于现实社会空间中,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媒介化、视频化,身份认同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有再现也有重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视频作为影像的一种,是传统影像在当代的数字化呈现,在符号构成、隐喻和上镜头性等方面依然传承了电影的影像表达的特质,在美学意蕴和社会文化指向亦有相同之处。因此,本文借鉴电影理论中以“凝视——拉康主体理论”为切入点研究影像的理论框架,力求找到经典理论与移动互联网时代视频的契合点,这也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小红书APP作为样本的信度和效度的考量

本文选取小红书作为研究样本,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小红书存在大量女性用户。“千瓜数据”《2021小红书活跃用户画像趋势报告》显示,目前小红书用户总数超过2.5亿,其中月活用户超过1亿,2020年笔记发布量近3亿条,每天产生超100亿次的笔记曝光。小红书活跃用户以女性用户为主,占比90.41%,男性占比9.59%,女性用户数量占主导。

第二,小红书女性气质浓郁,存在大量女性议题及女性身份认同的研究样本。《2021小红书活跃用户画像趋势报告》显示,“都市白领、职场精英女性是其主要用户群体、用户消费能力强,且有相应的消费需求、追求品质生活,这与阿里提出的八大消费人群概念中的都市白领、都市中产、精致妈妈、都市蓝领、都市GenZ五大群体的女性画像吻合。”

因此,本文以小红书APP中“笔记”中的视频作品为研究样本,对其中女性身份认同的样本给予提取和研究,以凝视视角分析视频化生存空间中女性的身份认同问题。

女性身份认同问题的具体呈现及原因分析

身份认同(可以翻译为“同一性”或“身份”)是关于“我是谁”的追问和认知。在文化与媒介研究中,“身份”的概念通常与“主体性”是可以互换的,“主体性可以由个体在性别、种族和阶级权力结构中那更为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地位来塑造。”本文从性别角度切入研究身份认同,是基于身份的主体性与性别的天然联系,同时结合女性特质展开分析。

身份认同包括“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个体的身份认同要通过这两个层面进行确认。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分别分析女性的身份认同问题。

视频化生活中女性的自我认同危机。女性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女性在主体性的建立过程以自我为核心,展开对自身主体的认知和描述。女性用户的视频生产和传播过程也是寻求自我认同过程——展示自己,通过美颜、滤镜等技术手法塑造身体美感,以自我美化后的形象出现,用以呈现充满精致感、优越感的生活。短视频的特效技术——美颜、滤镜、自动上妆等功能,成为满足女性展示自我、完成认同的加速器。同时,视频经过蒙太奇剪辑处理则更具造梦属性,与女性呈现理想化自我的集体无意识不谋而合。而女性在对生活的负面情绪、焦虑压力等内容表达时,较少使用短视频,更倾向于用几句话、几张图完成对内心情绪的碎片化表达,甚至颇具潦草之感。但与各种特效功能和蒙太奇加持的短视频相比,这种随性而发的图文内容褪去了理想自我的面具,其实更具真实感。

视频中的空间设置也成为女性自我认同表达的重要场域。女性的个人风格、服装选择、音乐的选择、背景的装饰都被赋以意义,身份主体的建构表现为可以反映“真实世界”的性别化的、视频化的空间。真实世界中的苦辣酸甜、鸡毛蒜皮经过蒙太奇的“过滤”,输出为视频空间的精致完美生活,颇具幻像色彩,也成为现实生活的“镜像”。即使有的视频作品风格简单、淳朴,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质,也没有刻意营造乌托邦的效果,然而这依然是女性创作者经过影像技术手法处理后,呈现的个体认同的理想化空间。

据统计,小红书视频空间中的女性存在以下几个特征:多以全妆出镜,服饰的外部装饰开放度高,女性表情强调诉说感,视频展示以“凸出美化自我”为目的,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气质。然而有些笔记也给对女性博主的自我认同带来极大的挑战,比如大量有年龄标签的笔记往往成为个体认同与他人凝视的交锋的战场。通常女性博主会精心挑选滤镜和美颜后的视频和图像,以年龄为标题进行自我表达,比如“40岁的我做到这些让别人看不出年龄”“50岁的我这样运动保持95斤的体重”等。这些创作本质源于对自我的高度认同——我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有活力,我为此感到自豪。而用户也深谙其心理动因,往往毫不留情撕掉博主自恋面纱,指出图像中瘦脸、拉长腿的痕迹,评论区沦为充斥着嘲笑和奚落的舆论场。这些视频内容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形象构建的影像,影像中的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镜像”,女性博主在这过程中完成了拉康所提出的“镜像阶段”的自我认知和原始自恋,这过程中既有认同的欢愉又隐含着认同的危机,始于美颜、滤镜,蒙太奇制作后的影像幻境,又结束于评论区的犀利言语和物理空间的真实肉身。最终反映了“这些女性认为自己应该是怎样的,或者希望他们自己应该是怎样的,更多的则是她们希望别人如何看待他们。”然而危机就蕴藏其中,视频化的生存成为女性的自恋的温床,在虚拟环境中也产生了迷失自我、物化自我等背离人的社会属性的身份认同异化。

因此,拉康所感叹“镜子阶段”(视频镜像)是场悲剧,“主体借以超越其能力的成熟度的幻象中的身躯的完整形式是以格式塔方式获得的。……这个格式塔通过它体现出来是的两个特征,象征了我在思想上的永恒性,同时亦可预示了它异化的结局。”这是使人不能以自己真实面目度过一生的“原罪”,也仿佛预言了面对视频镜像的女性用户的自我认同异化的局面。然而,这种异化并没有将女性绝对禁锢在镜像之中,也没有让女性陷入全能自恋。比如大量女性用户对镜像阶段的愉悦坦然接受,但在面对他人的视频内容时能够恢复理性,看到技术美化背后的真相。也就是说,大多数女性能够理性看待镜像阶段的自我认知,置身于一种自恋与理性的微妙平衡,健康的自恋某种程度是也是女性的温柔港湾,现实的安慰剂和世俗压力的避难所。女性在视频空间的自我认同,既有舆论冲击的不稳定性,也有女性用户的理性可以覆盖的场域,会处在一种充满变化又不断进化的进程中。

奇观化的女性身体。女性社会认同层面比自我认同更为复杂。拉康曾提出“女性并不存在”这一惊世骇俗的观点,他认为所谓女性性格和气质,实际上是女性为符合社会对所谓女性本质的解释做出的伪装,女性是有面具的,“面具揭示的是一个结构:面具是一种反应,不是对男性欲望的反应,而是对男性幻想的反应,它是跟男人在其幻想中的欲望一致的。”这表明,女性的社会属性是从主观角度感知自己与他人的共属,尤其是男性,进而产生出认同感,“我”是在与他人身份的辨认中产生或建构的,“非如此就不能认识自我”。因而女性社会认同的建构,更多与男性的凝视、男性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等议题联系起来。

“空间和身体认同是主体建构的心理基础”,视频作为当下视觉文化的主流形态和重要媒介,正是人们进行身份认同和主体构建的重要场域。短视频空间的直观性、生活化、纪实感等特征容易引起视觉认同的快感,无论是再现或写实的空间还是抽象的、“纯属观念与内心的空间”,都产生视觉认同。与空间联结的另一个关键词——“身体”,在视频空间中充满了符号层面的隐喻意义,成为凝视发生的现场。小红书视频中存在大量有关女性身体的符号:女性身体、皮肤、头发、眼睛、嘴唇、舌头等,身体和皮肤有比较广泛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标识属性,例如小红书博主“黑白黄姐妹”(截至2021年9月粉丝54.9万)由肤色偏黑、偏白、偏黄的三个女性组成,视频内容主要是呈现同一彩妆在三种肤色状态下的不同效果,给用户以参考。三者每次都共同出镜但造型迥异,肤色偏黑的女性博主经常以更为成熟性感的造型出现,而偏黄和偏白的女性造型相对日常化。用户在评论区的讨论也不仅仅限于彩妆效果,常常扩展到欧美风和高级感、日韩妆和好嫁风、中式妆容和古典美等涉及到性别、种族、地域等颇具文化内涵的讨论,这折射出用户对女性身体凝视而引发的对欲望、愉悦、婚姻恐惧和权力的思考。嘴唇也是小红书视频中高频出现的身体符号,映射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如亲密、秘密、激情和罪恶。各种口红试色的视频的标签,大量使用与男性和欲望相关联的字眼,比如用纯欲风、斩男色、女神色、好嫁风等形容口红颜色。

传统伦理要求女性将身体束缚在私密空间中,但短视频使得身体的展示和消费愈发公开化。这些短视频内容一方面极大满足男性凝视,另一方面也构建出众多具有消费诱导意义的图像。此时短视频空间中的女性身体,不仅是单一的身体符号也具备强烈的消费属性,构建出新消费空间。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表达:“最美的消费品——身体”,身体不仅是现实的肉身,更在消费场景中被神圣化为“救赎物品”,将身体打造美丽是女性要执行的宗教式的命令。对当代女性而言,“对自己好一些”“能力以内,只要最好”这些消费宣言,编码成为短视频中的身体符号,成为刺激女性消费的催化剂,但同时也给女性带来了身材焦虑、容貌焦虑和认同危机。

居伊·德波曾提出《景观社会》的概念,他描述的是一个围绕形象、商品和戏剧性时间而组织起来的媒体和消费社会,他阐述道:“当消费完全占据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奇观就产生了”。他指出,“景观社会”的结果是政治、文化和人类意识的奇观化,正如人们所处于的当下。而身处奇观化的时代,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就在于难以摆脱男性凝视和消费主义裹挟:许多女性博主在视频中极力宣扬女性经济独立、思想独立,摆出女性也可以获得社会的、家庭的、职场强势地位的姿态,但仍旧很难摆脱消费主义的规训,其存在本质却依然围困在被凝视和被消费的空间中。如居伊·德波所言,“在景观社会中,商品在一个自己创造的世界中自我凝视。”

结语

在媒介奇观时代,生活本身已经被视频化,人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以视频作品中呈现的样式来生活。视频平台中的女性,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围观者,都难以摆脱传统的男性凝视和被消费主义裹挟所带来的焦虑,女性仍要面对身份认同的不稳定性。但这不意味着女性不能够走出困局,保持对身份认同的理性和深层次探究,女性依然可以有走出这些困境的力量。

猜你喜欢
小红书身份空间
小红书助力中国共创经济
No.2 小红书注册“老红书”商标
A Social Media Frenzy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Seeing Red
跟踪导练(三)(5)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