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优势互补,推进协同发展。在未来,广电媒体要注重“区域共性+本土差异”的平衡统一,既要发挥整体特色,又要满足各个地区垂直化、分众化、差异化的用户需求。在搭建跨区域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区域广电媒体间的生产协同机制、分级运营机制、内容共享机制、人员交流机制、沟通会商机制等,实现区域资源的集成效应与优化配置,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媒体多层次深度融合转型升级。二、聚合资源价值,强化造血功能。面对市场化竞争,广电媒体亟待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这需要进一步协调好与用户、其他平台、多元社会机构的关系,在机制创新中寻找造血赢利的突破口。三、优化人才管理,平衡多重属性。未来广电媒体需要不断优化人才管理,打造新型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方面,广电媒体既要对已有人才进行转型培育,又要强化对工程技术、直播销售、全媒体运营等复合型人才的引进,更好地应对行业发展带来的岗位需求变化。在分配激励方面,广电媒体在探索项目制、工作室、MCN等制度改革的同时,更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市场化导向的用工体系和激励机制,真正实现多劳多得、效率优先。在晋升体系方面,广电媒体要充分考虑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和管理队伍的后备建设。四、推进智慧转型,提升治理服务水平。随着国家对新基建领域加大投入,人工智能、5G、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型技术将为广电媒体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性保障,使其成为融信息分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于一体的,连接各类要素的智能化平台。(据田香凝 赵淑萍于《电视研究》2022年第1期)
一、转入“融合营销”新阶段。以“融媒体工作室”等为标志的生产经营一体化组织架构改革催生“融合营销”。融媒体工作室不再停留在建大屏、数字化、视频化等内容生产融合等初级阶段,而是捆绑经营任务。媒体的深度融合正在转入“融合营销”新阶段。项目制的考核管理和人才激励也日益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二、加速视频化转型。无论是新商业模式的探索、存量资源的盘活、区域文娱产业的开拓、垂直领域的深挖,还是内部人财物各种资源的调配、考核指挥棒作用的发挥,都将呈现视频化转型趋势。短视频以及以深度报道等优质内容为核心的中视频领域仍然是一片蓝海,今后在这一领域新的商业模式还将层出不穷。过去注重原创内容生产的传统媒体在“两微一端”外,将会以更多资源往视频号等方面倾斜。三、泛媒体化催生“两化”。无论是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还是移动化、音视频平台化、智能化,都让新媒体平台成为各大企业直播带货、品牌运营和提升用户黏性、忠诚度的新的战场。官网、“双微”、视频号目前成了各大企业的标配,有些企业更是将旗下的新媒体运营矩阵扩大至移动客户端、资讯平台和其他专业类平台,今后将向多元化和精确垂直化的方向发展。即泛媒体化趋势催生“企业媒体化”和“媒体企业化”。四、以内容IP为核心。新冠肺炎疫情让旅游、餐饮、航空等产业遭遇重创,但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新业态却逆势增长。这些文化新业态涵盖数字出版、知识付费、“剧本杀”、二次元、沉浸式游戏、虚拟IP、盲盒等领域,备受Z世代追捧。可以预想,“影视+文旅”“文化+科技+商业”等以内容产业为核心的新业态将会成为今后媒介经营管理的全新领域,以内容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新业态正成为媒介经营的下一个风口,也将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和机遇。(据文远竹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01/11)
在新技术深度融入新闻传播以后,有一些问题显得相当突出,而这些问题是前所未有的,须引起高度重视。其一,对新闻业务层面的影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结合,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更为精确,能有效地传抵目标受众。“千人千面”式的传播、根据不同对象传播不同内容的有差别的精准传播得以实现。高科技全面深度介入新闻传播,对新闻传播本身来说是幸事而非灾难,它们可以使新闻传播如虎添翼。其二,思维方式发生非同寻常的变化。如同互联网带来了互联网思维一样,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也都会给人们带来思维方式的相应变化。这些技术所带来的新思维,已经对新闻传播领域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影响,比对于新闻传播技术层面产生的影响本身要巨大而深刻得多。其三,防止“双刃剑”的另一“刃”发生负面作用。任何高科技都可能是“双刃剑”。大数据技术在呈现诸多优越性的同时,也使公民的隐私信息保护遇到了严峻挑战。而如果对于大数据缺乏理性分析和必要梳理,则往往会被大数据牵着鼻子走,大数据会成为“乱数据”,特定主体会在数据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据丁柏铨于《当代传播》2022年第1期)
一、坚持议题多元性,提高公共议题的能见度。短视频新闻的生产主体应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使多样议题与多角度观念得到充分展示。面对争议性公共议题,需为大众提供互动与协商的平台,释放其内在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谋求广泛的社会合意而非舆论的情绪化撕裂。二、坚持主流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首先,应鼓励专业新闻机构与商业自媒体相融合,促使自媒体与个人积极学习主流话语,融入主流价值体系之中。其次,需注重技术发展与人文精神的相伴共生。三、对抗碎片化、视觉化倾向,抑制去深度、去语境化倾向。短视频新闻的内容生产应从价值提升的角度发力,“对抗”碎片化、视觉化倾向,在充分利用信息效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减少其去深度、去语境化倾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短视频新闻生产主体应努力提升内容报道的连贯性与系统性,精心策划内容选题,分析新闻背后隐含的情境,挖掘真相背后的意义和价值,真实、准确地解答受众疑惑。(据刘嘉周晴于《青年记者》2022年1月下)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分别就开展2022年度“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网络动画片)”扶持项目征集活动,做好2022年国产纪录片推优工作,开展2022年网络视听节目季度推优工作作出安排。“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网络动画片)”扶持项目要求作品主题鲜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结合新时代特征进行创新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得戏说恶搞、篡改颠覆经典民间故事;为互联网首播的原创网络动画片。通知提出,2022年国产纪录片推优工作应重点关注鼓励以下作品:突出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强化重大题材创作;讲好百姓故事;弘扬中华文明。2022年网络视听节目季度推优作品类型包括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网络综艺节目、网络动画片、网络音频节目、网络直播节目、中视频、短视频等。通知对重点鼓励的网络视听节目提出多项推优标准。(消息来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
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8K超高清频道开播,“百城千屏”公共大屏项目同时启动。为实现“科技冬奥·8K看奥运”的目标要求,总台积极推进8K超高清电视制播体系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在8K超高清电视制作、播出、传输、呈现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据介绍,总台将携手各地方党委政府、四大电信运营商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推动8K超高清频道进网入户和“百城千屏”项目落地,以超高清观看体验实现“科技冬奥·8K看奥运”。(消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在第11个世界广播日来临之际,根据不同的国际报告显示,广播仍然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和使用的媒体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共有超过4万个电台,广播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最值得信赖和使用量最多的媒介之一。即便在欠发达地区,广播覆盖率也超过7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显示,近期的世界大事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总体上影响了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尤其是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的虚假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媒体机构研究表明,全球对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信任度下降,但对新闻的整体信任度却在上升。许多人仍然认为广播比其他任何媒体都更加值得信任。索福瑞广播收听率调查领域专家梁帆谈道,广播仍然是高信任度的媒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之声的收听率比平时上升一倍。从这里能反映出广播听众在第一时间选择的是什么样的媒体。(消息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据芬兰国家广播公司报道,在人口仅有550多万的北欧国家芬兰,该公司播出的北京冬奥会相关电视节目吸引了约390万观众。报道说,芬兰国家广播公司在2月4日至2月20日期间共播出约280小时与北京冬奥会有关的电视节目,其中2月13日男子越野滑雪比赛的观众人数超过157万,是收视最高峰。此外,该公司提供的北京冬奥会相关在线服务产生了3800万次视频浏览量,观众共消费了约610万小时的视听内容。北京冬奥会还使该公司制作的流媒体服务“芬广竞技场”收视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消息来源:新华社)
由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修订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近日起开始施行。专家表示,《办法》将网络平台运营者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等情形纳入网络安全审查,并明确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网络平台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的,应当预判该产品和服务投入使用后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消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以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呈现,再次刷新多项收视纪录,观众总规模达12.96亿,新媒体端的触达人次达71.33亿次。今年春晚新意盎然,获得海内外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普遍点赞,展现出无穷的创新活力。据统计,直播期间,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2022年春晚海内外跨媒体受众总规模达12.96亿人。全国电视频道并机总收视率达22.01%,新媒体端直点播总触达人次71.33亿次,均高于去年水平。除夕当晚,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50家媒体对春晚进行了直播报道。(消息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