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探析

2022-10-31 11:16陈燕侠刘艺璇
声屏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融合

□陈燕侠 刘艺璇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实施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将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构建全面的大格局,《纲要》由此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也随之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关注热点和重要领域。

深度交互:新闻传播和思政教育的关系考虑

对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注与思考,一方面基于《纲要》出台的重要背景,亦立足于新闻传播类课程的自身特色,及由此形成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关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指出,新闻学院是课程思政的先行者,把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实现其他课程多层次互补育人效应。

究其原因,首先是新闻传播专业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迫切需要系统性地开展专业思政。新闻传播事业和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媒体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具有政治、经济、传播等多重属性,最本质的属性是政治属性,随着国家、阶级、政党的产生而存在。其功能属性是传播属性,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以及社会舆论的相关信息,满足受众的表达、参与、监督、知情等的需要。其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党和我国新闻事业在实践中的理论基础,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密不可分,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础,方能确保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政治立场。最后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文精神和专业追求与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思想高度契合,新闻传播尤其在价值观导向方面具有非常显性的优势。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文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和广泛传播,也有助于未来新闻人的精神引领、品格塑造和价值实现。因此,对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既是国家层面育人战略的重大命题和宏观旨归,也是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和自觉选择,是其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设计的直接体现,必将助力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的全面优化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提升,形成新闻传播类课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的氛围。

深度融合:创新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费再丽、陈锦宣认为,专业思政需在目标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核心内容上强调“思政育人”,在重点工作上抓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通,在关键点上强化教师的“思政育人主体”。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需以融合创新为思想引领和内驱动力,从教育目标、理念与思维创新、教学体系设计及内容整合、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渠道路径的优化等多方面着手,确保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优化和效果落地。

一、思政教育目标的高度融合。专业课程思政是政治课程思政的涵化升级和系统进阶,政治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思政的同步建设,可充分发掘课程思政的深度内涵,合力实现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思政教育终极目标的确立,体现着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郑卓、陈莹提出“优化新闻传播课程体系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现实需要”。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和推进,要以立德树人为旨归,注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导向明晰和高度融合,立足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特色,深入研究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特殊价值和专业优势,着力提升并丰富思政教育的思想内涵。

从根本上来说,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学习党史故事,增强政治认同感。坚定“四个自信”,挖掘教育资源,进行系统培育,提升学生的思政意识和能力。同时,更需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修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并自觉践行新闻精神和职业规范,引导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奋努力、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精神和义务,为社会输送政治思想过硬、专业作风优良的合格新闻人才。在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和技术赋能、竞争激烈的传媒语境中,充分发挥媒体的“喉舌”功能和传播主体的建设性作用,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融合思维下的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模式是根据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形成的系统逻辑,理念创新是指打破旧的常规的既定理念以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教学理念与思维模式的创新作为观念引领,构成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推进的前端动力。丁晓东、子华明认为,思政课在课堂教育、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上,要以实践教学为基点。在媒介深度融合和数字传播背景下,融合思维巨大的创新能量在新闻传播的数字叙事、交互叙事、场景叙事等领域集中爆发并持续发力,也为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带来了新理念,集聚了新动能,打开了新视域,提供了新路径。

融合思维是一种开放包容、吸纳力强大的思维模式,亦是一种多向多元的辩证思维模式。周松、邓淑华提到,教师应该树立教学目标与思想引导高度融合的教学观念,承担起知识育人和课程育人的双重责任。融合思维与单一、单向、常规的思维定势不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需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着力建构深度融合的思维格局和创新体系,具体应考虑以下几组辩证关系的融合与渗透:专业教学思想与思政教育导向的融合,教学目标与学生诉求的融合,课堂“双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融合,课堂教学与传媒现实的融合,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提升的融合等。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双主体”理念的提出、“开放课堂”的构建等都体现出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的融合思想和创新色彩。

三、教学内容供给侧的整合优化。首先,要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教学内容,这是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主要阵地。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坚守传媒行业的政治导向和正确立场,紧密结合新闻传播的专业特点,将专业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曲升刚指出“如何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应当从通识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个层面统筹建设。”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体系建设,非一时一课能够达成,需要深入研究新闻传播的专业培养计划、课程关系以及课程特色,全系统地将思政教育目标与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视听语言、传播学理论、传播心理学、新媒体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融合;要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形成系列思政课程,打造精品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在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方面,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主动吸纳导入思政教育的新精神,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持续优化内容供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课程思政的定盘星,要凸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专业特性,严格选用教材,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理论和精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为核心,积极探索新闻传播课程的教学改革,带领学生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经典新闻传播理论,在专业教学中倡导政治认同、英雄精神和人文情怀,有效实现价值引领。要注重内容供给的优化整合,深度融合并充分运用新闻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经典案例、热点事件中的思政元素,尤其要紧密结合当前的传播现实和舆论热点如抗疫报道、扶贫新闻等,积极弘扬新时代精神,传播中国精神。在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方面,可借助红色采访等专题训练开展思政教育,教育学生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使学生在新征程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爱国观,积极主动地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传统文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将“从《人民日报》国庆头版看执政党的媒介使用”“网络表情包流行主流媒体如何应对”“怎么看待经济增速放缓”等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将专业知识学习和政治经济热点紧密结合,实现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效果双赢。

四、教学平台渠道的融合性建构。教学渠道路径的多向度拓展和立体化覆盖,是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平台依托和实现通道。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应改变传统、封闭、单一、单向的路径,在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融合创新、因材施教,根据新闻传播的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建立新平台,打通多渠道,尝试新手段,多通道、多路径地推进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

先进的数字技术不仅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也为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助力。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要积极利用数字化新媒体平台,如打造新闻传播专业或专业课程的微信公号、视频号、抖音号,建立微信、钉钉、学习通等不同形式的课程群,实施线下线上混合教学,进行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分享等。新闻传播传统的政治功能、宣传功能、舆论引导功能与新媒体的多路径叠加,可使新闻传播专业的思政教育更加通畅高效地传递教学思想,充分实现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深度交流。

教学平台渠道的融合性建构,还应积极推进“开放课堂”的建设,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常态性课程机制。一方面,经常邀请业内人士、学界专家、往届优秀毕业生等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新思想、新政策、新动态等;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新闻实践,如积极推进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多方合作,参与中国古村落形象推广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如深入生活采撷并讲述抗疫故事和扶贫故事,如与地方职能部门、媒体机构合作建立科普创作基地、健康传播基地等。

五、教学方式的持续性融合创新。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链条中,教学方式的持续性融合创新是思政育人的具体保障和重要落点。在坚持讲解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等经典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应积极尝试多种方式的融入融合,如微格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大篷车课堂”等。要合理设计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热点设计教学计划、优化专业学习模块和思政教育专题,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建构知识与能力体系,用科学正确的方法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和思想困惑。如“大篷车课堂”用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慢新闻”教学,很好地融入了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行走体验中感知记录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记录中国”活动也值得借鉴:学生“真采真写真发表”,扶贫攻坚战、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主题活动,都成为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学方式融合创新的有益尝试和典型样板。

深度渗透: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

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难点:一是思政元素的全程融入和全体系融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应加强思政元素的融入,贯穿于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教学任务、课堂实施到作业论文、课程考核、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形成专业思政的全过程覆盖、全链条联结,构建专业思政的科学体系。二是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对接。思政教育的影响效果分为显性和隐形,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以育人为核心内涵,专业课程思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程度的育人主题要求。专业思政将思想政治理论渗入到专业知识学习中,其最高境界是无痕融合,是浸润而非灌输,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程思政无处不在,但最忌讳生硬教条,刻意僵化。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主张产出导向,不断持续改进,提升优化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感,提高学习效果,防止“贴标签”“两张皮”。要根据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要把专业知识体系的思想价值和具体实践及国家现实相结合,合理把握专业课程的宽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各个角度,如专业、行业、经济、科学、生活等,系统增加课程的理论性、现实性、科学性,全方面提高引导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三是路径方案的可操作性。如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思政建设,必然存在课程协调和关系疏通的难点;开放课堂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疫情期间的人员流动管理、资金支持的短板等;一些专业课程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过程中,缺乏适合、高质量的专业慕课资源也是突出的现实问题。

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应着力解决难点问题,努力从二者相“加”走向相“融”,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形成自觉开放、融合发展的良性格局,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创新和育人目标。

注释:

①郑卓,陈莹.新闻传播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传媒,2021,(09):85-87.

②曲升刚.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J].传媒,2020,(18):81-83.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