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男性气质的角色呈现及认同困境

2022-10-31 10:59于子晨
声屏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气质

□ 于子晨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人文学教授和传播系教授朱丽亚·T.伍德在《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中提出“性别是一种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符号所指”,而整个社会作为一种庞大的符号世界,“性别的意义便取决于社会的价值观、信仰以及青睐的集体生活组织方式”。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女性运动经历了三次浪潮,并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重大影响,相较于过往美国妇女已经拥有了选举权,并立法禁止就业中的任何性别歧视。而同时,在女性运动的第二波浪潮中,也有许多男性开始思考探索自己的性别,确认并挑战美国构建男性特征的方式,他们希望给男性性别角色注入新的意象,另一些也致力于重建美国男性。社会性别中男性角色的传统规则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但新的规则尚未形成,男性陷入困惑、失落和沉重的无力感之中。反观国内当下社会,“她消费”悄然成型,女性的要求被社会看到,在女性追求“发声”的同时,男性也开始思考与探索。而影视作品作为现实生活最好的一面镜子,也在或类型或多元的呈现男性气质。本文从影视作品对于男性气质的呈现切入,来解读在女性运动大文化背景下,男性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紧密结合影视文本,总结影视中如何揭示男性性别角色,表达其中男性身份迷思。

类型化呈现:“支配性男性气质”

性别文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角色概念,这里的角色便是指一系列的预期行为与价值观。林顿在《人格的文化背景》中认为“个体根据他所处的地位而熟悉安排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而男性性别角色便是男性应当呈现出来的符合男性意志的准则和规范。这与美国社会学家R.W.康奈尔《男性气质》一书中提出的“男性气质”概念不谋而合。康奈尔认为,男性气质里可以分为“支配性、从属性、共谋行与边缘性”。其中,支配性男性气质便是符合传统观念里性别角色中所倡导的男性气质,是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掌握话语权,备受推崇成为规范的男性气质。这是一种内置于文化惯例与社会话语的符码与制约,也是一种对其社会角色的认知评估与认同机制。在通常情况下,男性被认为是应该具备理性、勇敢、睿智、进取心与力量感的角色,男性被要求设定成此类特质进行发展,而同时也要遵守这些特质背后所隐含的准则和规范。

在电影叙事文本中,人物采用类型化的性别角色设定可以给观众直观的感受,可以更好的体现电影叙事文本以及背后的泛文本。上世纪70年代,以史泰龙、施瓦辛格为代表的“孤胆英雄”曾一度成为美国的标签。他们独身闯入危险境遇,背负着“拯救世界”或者“救出心爱的她”这样的伟大使命。同时,史泰龙本身也是社会流变中不屈的平民英雄代表,再加之其展现的肌肉发达的男性美成为一种文化所指。再看影史上被视为男性气质的约翰·维恩,是当时年代的美国化身——诚实、有个性、英雄主义。在拓荒时代下里他的侠义与不羁,横穿荒芜偏僻的沙漠地带与山区,厌恶伪善、贪婪。莽莽荒原,纵马飞驰,持枪格斗和剽悍骁勇的男子汉构成西部片的主要形式特征。再以高仓健为例,他所代表的男性气质曾一度左右着中国女性的审美情趣与择偶观念,行走在复仇之路上的刚强与冷峻,立起的衣领与墨镜透露着冷酷意味。这些硬朗的男性气质在这些时代能够广受追捧,正是因为其所代表的男性气质正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掌握话语权、成为主流追捧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表达。不仅如此,在这些男性角色被追捧的同时也暗含深层次的隐喻性质。对美国民众来说,观看约翰·维恩就是“在一面巨大的文化之镜前一遍遍关照自身”,在回顾美国历史过往的同时,始终坚信“美国人与身俱有的自由、机遇、安全和正义”。而高仓健形象则是主流话语权需要的“卡里斯玛”式人物,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与民众期待,肩负着积极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秩序的稳定的作用。

反男性类型化角色:男性气质多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提出了男性气质多元化的理论。“Kessler等人在一篇对澳大利亚高中的田野调查报告中揭示,影响男性气质的因素可分为许多种层次,包括性倾向的、阶级的、种族的,等等”。多种因素参与男性气质的建构,因此男性气质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NOMAS是最有影响力的男性女性主义组织之一,他们鼓励个体发言,以探讨男性传统角色的限制性社会观念是如何妨碍他们的情感发展与表达的,帮助男性努力学习如何公开表达自己的感情、恐惧、忧虑,展现出对他人的依赖,而这些脆弱和依赖显然已经背离了传统男性社会观念里对男性独立的期待。

一方面,电影文本中这些观念被反映在角色身上,成为了“传统男性神话”遭遇冲击后呈现的对象。在好莱坞影片《美国丽人》中,主人公莱斯特的邻居一家便是这样的符号意指,父亲法兰克·费兹中校在影片前半段都是未出场的,仅通过儿子瑞克的描述来展现,父亲的房间背景是整排的手枪,最为珍视的是一个“第三帝国的瓷盘”战利品收藏,多种意向表明父亲极度扭曲的暴力行为,家庭成为冷冰冰的军营,而瑞克也没有如父亲的期望活在偷窥的世界里。他认为最美的画面是下雪前,塑料袋随着风转圈,由此便可以看出瑞克内心渴望亲密关系与情感的表达,在他眼中塑料袋已经与他一同起舞,像一个小孩子请求自己陪他玩耍,也正是因此他才感受到事物背后的生命,这种慈悲的力量让他自己不再害怕。另一方面,法兰克·菲兹中校对同性恋恨之入骨,通过暴力和严格的纪律来展现自己的男性气质,但同时他本身却是一名同性恋,无法掩饰自己的脆弱、压抑和孤独。男性角色身上的脆弱性与情感性的呈现已经不同于过去社会背景下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其由电影媒介呈现展现的便是男性气质的多元。

另外,当这种多元气质成为“他者”,在“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视角下进行审视,那么则会被视为嘲讽的对象,收到占据主流话语的同性别者的压迫与排挤,而在电影中也常常以模糊这类角色与女性界限的方式来塑造,成为电影文本中的“异类”。在电影《立春》中,芭蕾舞教师胡金泉就是这样的角色,他在群众的哄笑中登场,群众哄笑与不解与他沉浸芭蕾舞蹈中的深情画面互切。在北方的工业小城,冷峻萧瑟的冬日,身材匀称、健美的男性被乌合之众认为是男性气质的缺失。从表征看,胡金泉与王彩玲一样都是郁郁不得志,但从候车时两人并排坐栏杆又将两人分开,这个画面证明两人从本质上是不一样的。王彩玲是不甘平庸坚持梦想不被理解,而胡金泉是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正如角色在剧中所说“我以为时间长了,这个城市会习惯,但后来我才发现我一直像根鱼刺扎在很多人的嗓子里”。而在重重压抑之下,胡金泉不得不以悲剧性的方式选择自我的“救赎”,一袭白衣的他只能选择用欲望、禁忌的手段证明自己是一名“正常”的男性。

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也伴随女性运动的展开,女性的地位提升。相对应地,女性的消费喜好被市场所关注,不同于传统男性气质的阳刚之气,在韩流文化影响下的男性气质呈现一种阴柔美。低龄化、青春朝气的秀气面孔被推向女性视野,这种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男性气质,无疑是女性主义反对支配性父权社会与消费主义的合谋。“小鲜肉”式的男性气质,由粉丝群体的中心——女性通过消费的方式构建满足对于偶像、男性的想象,促使着银幕里男性形象成为女性自我欲望的映射。另外,各种综艺节目深挖垂直圈层,青年亚文化成为互联网文化的主流,说唱、街舞节目里的穿搭与风格引起多样风潮,而这类节目引领的街头文化也在影响着男性气质。

当女性运动高潮迭起,女性在为自身权益而呐喊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研讨自身的性别与社会构建性别角色的机制,多元的男性气质不断挑战主流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不论影视作品中从哪个角度对这个群体进行塑造,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多元化的男性角色,正视他们的存在,摆脱了典型化的叙事模式,非传统男性气质给观众带来了“陌生化”的差异性魅力,呈现非类型化的模式,更是凝结了时代之风、社会思潮变迁的具象表达。

男性视野中的角色认同困境

“从现代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女权主义的视角看,传统意义上的性别关系和性别规范是后天人为建构的结果,而性别气质也是在是社会交往中的文化建构的。男性气质又通过教育、法律、制度以及大众媒体等形式巩固发展。”当代文学和媒介中体现为男性角色的男性气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的男性气质被打破而新的建构规则还没有建立,男性也陷入身体认同的危机呈现一种身份迷思。

职业性别隔离。“职业性别隔离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中,男性和女性雇员被分配、集中到不同的行业,担任不同的性质的工作。它是从业者中性别分布的性别失衡的状况,并且囊括了在职场中,进入和升迁、通道被大部分某一性别的人口所垄断的现象”。尽管男性一直被认为是在职场、职业性别隔离中占据优势的一方,但正如上文对男性气质的整理来看,掌握职场权力、制定职业性别隔离规范的只是具有支配性气质的男性,但男性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其中也包括选择从事非传统男性的职业,“男从女职”的现象也大数量存在。心理学学者就关注美妆、护士、幼师等行业里男性性别认同“传统职业概念所建构的性别藩篱呈现出一定的解构现象,男性工作者在整个过程从自我怀疑到逐渐适应。”《化妆师》《拜见岳父大人》就以个体的角色、性别角色以及职业的冲突,讲述了过去百年之前与现代男性从事非传统职业时受到的刻板印象的压力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从学者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男性在从事“女职”时虽呈现一定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但也不排除持有传统性别观念的他人的审视。在这种审视下,“男从女职”也会被污名化,从而怀疑他们身上的男性气质将他们归为异类。《立春》的芭蕾舞教师胡金泉便是如此,有着不同于传统男性的优雅气质,但他人夸奖的话里也饱含“隐喻”:跳得比泰国表演还好。胡金泉就是一个典型,从事非传统行业,成为遵从主导权力秩序的男性以及背后舆论的受害者。

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家庭冲突是指当工作和家庭对个体的要求不相容产生的矛盾。分为“家庭—工作冲突”与“工作—家庭冲突”,前者指工作领域的要求对家庭方面的需求产生阻碍,如由于加班而错过了与家人的聚餐等;后者指家庭领域的要求对工作方面的需求产生阻碍,但由于照顾病人无法按时完成工作人物等。在过往历史中,这类矛盾通常集中在女性身上,因为女性常被定义为“照顾者”,照顾家里的幼儿、老人,当女性地位提升女性要求被职场接纳,而“照顾”这一角色也并没有完全剥离的情况下则会有这类冲突体现在女性身上。近些年,男性的工作家庭冲突矛盾也被影视作品改写,成为一种叙事文本,但因传统观念里女性为了家庭牺牲职业生涯,全身心投入照顾角色是可以被理解的,但丈夫选择退职反而会受到羞辱。男性的家庭工作冲突也就成了一种“不是问题的问题”而被进一步忽视,因此在不少影视作品中试图将男性的工作家庭冲突放在叙事核心位置时,通常情况下预设的是女性的不在场。印度电影《他和她的故事》就以新鲜的模式将两性在家庭话语里的角色进行调换,女强人和“家庭主夫”的搭配看起来离经乱道,但卡比尔并不是两难之下的无奈选择,而是发自内心的憧憬,选择最适合自己、最理想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挑战传统道德观、两性刻板的家庭职能分配的同时,也指向一种真正的平等与自由,不受性别权力角色的限制才能完成真正的自我实现。这是女性主义的理想之一,同时也是男性的。

结语

性别与性别角色是被假设、被定义的,“两性”其实只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话语所书写的规范和准则。当女性群体意识到自身生活在男性这样的“他者”凝视之下,男性群体也存在着多数的“他者”,从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类型化角色呈现,到多元男性气质的非类型化,以及对于男性自我认同方面矛盾的书写,也成为通过影响叙事反思的重要命题。梳理和正确看待男性角色,不仅是对女权主义运动的回应,更是趋向于真正平权的路径之一。只有正视差异,尊重个体,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气质
让鹰城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