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群体,与数字文化产业的创作、生产、消费等环节紧密关联,是数字文化产业持续向上发展的关键。数字文化产业不仅为青年提供了丰富的数字文化产品与数字文化体验,还为青年运用数字技术、在数字空间内参与文化创造提供了便利性,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的创造性。一、青年数字文化消费。一是青年从免费到付费的文化消费观念。二是青年视觉化的文化审美偏好。三是青年圈层化的文化参与模式。二、青年数字文化生产。数字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通过数字技术构建数字文化形态,以系统形式驱动数字文化消费,同时也需要传承文化、弘扬文化,做好文化的创新发展,而青年则是实现二者结合发展的理想人选。一方面,数字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不同,更注重用户的参与性、创造性、互动性;另一方面,青年参与数字文化产业生产往往是无意识的,一般是伴随着数字文化的消费过程。三、青年数字文化就业。当前传统就业岗位已呈现出饱和趋势,新型行业的出现无疑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青年的就业压力。新技术与新经济的碰撞创造出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市场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出新的就业模式——数字文化就业,该领域的就业岗位既符合技术发展新形势导向,也充分满足了青年们的就业愿望与兴趣热点(据罗兰于《电视研究》2022年第2期)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带给广播的是一场迅猛的、彻底的技术革命,在这场变革中,广播媒体需要做的不是一般意义的“互联网+”或“广播 +”,而是用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思维、全新的理念去经营一个全新的媒体。因此,这里所说的“新广播”市场有别于原来的广播市场的概念。当下的“新广播”市场,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全媒体运营,多元化产品。广播所打造的全媒体多元化产品,是较传统广播而言做出的极大改变。全媒体语境下,广播不再是单纯的声音媒体,也不再是只需要有好主播、好内容加上积极互动就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新广播”是“声”与“像”乃至“图文”并茂的,这就要求各大广播电台不断打造更多元化的以音频为核心内容的产品,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广播人要努力向“全能型”选手成长。二是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现今,许多省市把广播电视乃至报纸、杂志等多种传统媒体整合,组成大而全的传媒集团进行集中运营。但实际上,一些媒体内部依然实行独立经营,其中广播通常以频率或事业部的模式运营。未来广播运营的重心是把全媒体产品变为可以变现的方式和渠道。(据黄学平于《中国广播》2022年第1期)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媒介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制度的创新,也加速影响着人类社会。防范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应用中伦理失范风险,应综合考虑,形成有法可依、多元协同、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一要树立“人机协同”的发展模式。在人机协同中,人是智能的把关人,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要明确人的主体地位。记者发挥在内容专业性和深度方面的特长。要明确内容的问责机制,人类是智能内容的“元作者”,要对数据的版权和准确性负责。二要建立人工智能时代新的伦理与规范。2021年9月,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提出技术伦理是机器时代的缰绳。构建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体系的首要目的在于为人工智能嵌入人类价值,让人工智能的行为合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三要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体系。人工智能行为的规范和伦理问题既需要自上而下的科学监管,也需要自下而上的自我约束。(据潘援于《中国记者》2022年第2期)
一、“优质内容+权益保护”打造营收闭环。维护自身权益是公民心之所向。在低俗、劣质影视作品侵袭的市场中,对优质内容的呼唤与期待是用户的需求,生产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平台的社会责任和面对可能持续收紧的政策的预警方案,此外,优质内容满足用户更高的精神需求,可增加用户付费意愿。二、稳定用户存量与挖掘下沉市场的双路径。未来,网络视频平台可通过稳定用户存量和挖掘下沉市场的双路径增加收益,稳定用户存量需要优质的内容产出和需求的多元化满足,需通过费用与付费体验的匹配性吸引已有用户付费,依靠稀缺感和差异感扩充增值服务收益,还需整合现有资源,细分圈层,并针对差异化群体优化内容分类,挖掘已有平台的独特性。三、以强化版权效应扩充产业链。依靠自制剧版权扩充增值服务,可以为平台带来内容独一性的优势,对用户的稀缺性体验具有明显的满足效应。此外,坚持内容的主营业务,单点破局进行扩充与丰富十分必要,可在平台内增设“IP+小游戏”“IP+社交”的功能代替单独开发软件,避免多头发力造成的用户分流。四、技术赋能智能生态布局。技术发展始终推进平台革新,当前AI、VR、5G的红利期已至。在网络视频平台内整合探索,挖掘技术赋予的经济效益,扩展智能生态布局是全新的盈利出路。结合虚拟现实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的现状,网络视频平台可以借助场景功能优势打造故事推演式剧集,增加用户互动参与,满足多样化需求以推进自愿付费;还可以通过打造AI+自制剧,AI+综艺扩充已有生态模式,并在虚拟人与虚拟场景中进行深挖,创造多元经济来源。(据张旭泉王鑫于《青年记者》2022年2月下)
近日,国新办举行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介绍,2021年,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饭圈”乱象整治、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乱象整治等15项“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200万余条,处置账号13.4亿个,封禁主播7200余名,下架应用程序、小程序2160余款,关闭网站3200余家。据介绍,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聚焦影响面广、危害性大的问题开展整治,具体包括打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整治信息内容乱象,打击网络谣言,整治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应用程序信息服务乱象,规范网络传播秩序,算法综合治理,整治春节网络环境,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专项整治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厦门理工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联合发布《未来媒体蓝皮书:中国未来媒体研究报告(2021)》指出,当前媒体融合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要从“小融合”的窠臼中走出来,进入“大融合”的发展,构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蓝皮书指出,高品质视听内容供给能力大幅增强,沉浸式视频、VR视频、互动视频、云游戏等高新视频新业态加速孵化落地,高新视频创新链产业链不断完善。网络视听已经成为用户最大的应用之一,网络视听服务成为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重要渠道和重要平台。以央视频APP为例,其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新媒体旗舰平台,各项数据指标屡创新高。(消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以财经评论员王冠为原型,基于“央视频”平台推出的总台首个拥有超自然语音、超自然表情的超仿真主播“AI王冠”正式投入使用。央视频推出全新AI节目《“冠”察两会》,为“两会”报道注入科技“创新力”,充分彰显AI技术在新闻领域应用的前沿成果。“AI王冠”作为《“冠”察两会》的主播,结合“两会”热点话题,以科技感和新鲜感,为总台“两会”报道内容提供更多维度和视角。在人工智能内嵌于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大趋势下,AI虚拟主播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播报场景。此次“AI王冠”的诞生区别于既有实践,通过挖掘总台知名主持人资源的价值,实现IP效应的放大。而“AI王冠”看似是一个人物形象,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枢纽,汇聚并处理来自多方的信息。(消息来源:央广网)
日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应急管理与乡村治理资源整合等问题,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农村应急广播建设等提出了新要求: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与乡村治理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指导做好人员紧急转移避险工作。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消息来源:新华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央视综合频道重点节目片单发布活动日前在京举行。发布活动分为“赞美好时代”“品中华经典”“看大美中国”三大板块,共推出10档重点创新节目。“赞美好时代”板块发布4档新节目,分别是《瞬间中国》《艺术里的新时代》《中国故事》《一路有你》;“品中华经典”板块有《古韵新声》系列、《国家艺术档案》《遇见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看大美中国”板块发布了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六集自然纪录片《秘境之眼》之《自然深处》。(消息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2021年我国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保持平稳增长。一是即时通信等应用基本实现普及。截至2021年12月,在网民中,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7.5%、94.5%和90.5%,用户规模分别达10.07亿、9.75亿和9.34亿。二是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等应用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21年12月,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分别达4.69亿和2.98亿,同比分别增长35.7%和38.7%,成为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两类应用;网上外卖、网约车的用户规模增长率紧随其后,同比分别增长29.9%和23.9%,用户规模分别达5.44亿和4.53亿。(消息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