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传播语境下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2-10-31 10:52杨迪
声屏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播音员主播主持人

□杨迪

智慧传播语境的形成以及给传统播音主持行业带来的挑战

以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为技术先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正势不可挡地汹涌而至,其所涉领域之广,对各行各业冲击之猛,可谓是迅雷之势。早在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就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但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超前的甚至有些模糊的概念。而当下,经过各国多年的研究和沉淀,人工智能已然不再处在高不可攀的理论阶段,人工智能企业也不再停留于“纸上蓝图”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纷纷落地实施,企业也积极为技术成果寻找更高效的变现渠道。在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甚至有学者提出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四个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取代蓝领;第二阶段:取代白领;第三阶段:取代管理者;第四阶段:取代艺术家。

有可能“取代艺术家”的人工智能带来了恐慌与哀叹的同时,自然也带来了新的局面与机遇。在播音主持行业,随着新华社AI英文主播张昭、AI中文主播邱浩和以央视播音员康辉为原型打造的AI主播康小辉的相继问世,正式宣告人工智能技术与有声语言传播行业融合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也昭示着播音主持行业正面临一个恒久循环却独具时代特征的新问题、新挑战,传播生态进入了一个机遇与风险叠加并行的新时期,也就是“智慧传播”的时代。

在这个机遇与风险并驾齐驱的新时代,对处于风口浪尖的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端庄秀丽亦或帅气大方的主持人在镜头前抑扬顿挫地播读工作,被大数据支撑的AI主播替代是不可逆转的趋势。2018年新华社与搜狗合作的全球首个AI智能主播投入使用,在新华社中英文客户端就可以看到其播报新闻的身影。在日新月异的传播生态之下,如何突破自身局限,凸显自身优势,实现人与“智能”和谐并存,是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都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不难察觉到,在以往的探讨当中,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已经从局限性的语言样式、语气语态等方面逐渐拓展到在新闻能力、采编能力以及其他相关能力上,同时对文学素养、交际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可“智慧时代”的到来更多的是要考虑播音员主持人相对于“人工智能”的不可替代性。这个不可替代的部分绝不是播报技巧,也不是形象和声音,而一定是播音员主持人在内容和质量上的把关人作用以及出于党和国家、人民的立场所生发出的观点、艺术的高度审美、具有同理心的人文关怀,而这四个方面的突破与发展绝对离不开传统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智慧传播语境下对于传统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在智慧传播时代,人工智能对播音员主持人发出的挑战,并不是让我们摒弃对传统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创作技巧和理论,恰恰相反,我们对于中国播音学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创作技巧更应该秉持“不破不立”的态度。但是,破”的前提是把这些创作理论和技巧充分理解并应用于实践之中。例如播音创作基础当中“内三外四”的创作技巧,并不能单纯理解为创作时的内部技巧与外部技巧的使用,只着眼于节奏、语气、重音、停连等相应的细节处理。因为“纯粹的意思沟通”在有声语言中是不存在的,每一个词语系列在播音创作过程当中总是伴随着、依赖着语流之下的情感,人类感情的丰富造就了有声语言色彩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播音创作过程中“内三外四”的使用需以“表情达意”为出发点的同时更要突出“情”,以“情”载“意”,效果也会大过言传。

在此,我们不妨以一首古诗为例来具体分析。中国古诗词意境的表现尤为重要,可其短小精悍的体裁增大了表现难度,尤其以七言和五言为主。杜牧的《泊秦淮》是每一个播音学生都绕不开的练习,“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一句如果是“纯粹的意思沟通”,那么这就仅仅是作者对于时间、地点、环境的描绘,而这恰恰是“人工智能”最擅长的部分。在演播过程中,运用播讲技巧抑扬顿挫的声音形式完全可以被学习后的“人工智能”所替代,但这首诗中糅合了作者国仇家恨、自身无能为力的情感“人工智能”是无法表现出来。况且,一千个演播者中有一千种“国仇家恨、无能为力”的表达方式,因而前两句诗词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自然有了每个演播者自己差别化的处理,而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技巧使用,也要与前两句的情感表达连贯起来,所以在“内三外四”的使用方面也与前两句有所呼应。可见,如果只从技巧出发以单纯的意思表达为目的,那么人工智能无疑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但糅杂种类繁多且层次丰富的情感的起承转合,必然需要“有血有肉”的人,以“情”为出发点来把文字的“意”传达出来。

将播音创作的理论与技巧融汇于表达之中,可以让语言更符合目前媒介传播的特点以及用户的不同属性,播音员主持人因此有了自己的人格,有了自己的IP,也会获得更多的受众。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因为机器的个性只能程序设定,并不能根据情景有所变化。例如,在短视频平台当中从着重于强调个性化表达,发展到各大平台强调主播的“人格化表达”,这不仅仅是用不同的语言样式来尽力贴合IP人物的设定,同时也是不同个性的“人”,不同情景之下所呈现出的语言样式。

谈到“人格化表达”,就不得不提及抖音平台上的代表性人物——罗永浩和张沫凡两大流量主播,很多人觉得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个性的人,所以他们才那样直播。当然不可否认,主播的IP设定以及他们的表达方式都是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来设定的,但是当其他创作者想复制他们的成功时,表达的理论和技巧的熟练掌握就可以让他们迅速抓住二者的表达特性和方法。比如罗永浩“交个朋友”式的说话,大多数时候语调是平缓的,吐字也不甚清晰,也就是“唇舌无力,软腭塌下来”的标准体现,但符合一个“有趣的胖子”说话也很懒的人设,在偶尔激动的时候硬生生拔高的音调也可以换回一波关注度。而张沫凡则是恰恰相反的存在,作为“北京土著”的张沫凡,说话是北京人典型的“调高且舌头懒”,同时语速还很快,儿化音还很多,这样可能会影响标准化信息的传达,但丝毫不影响张沫凡的情感表达。从表达的基础理论和技巧来说,张沫凡与清晰准确毫无关联,但是“高八度”的调值、快于常人的语速都会让观众觉得她是一个爽快且真诚的人,也非常贴合她的人设。

综上所述,考虑到不同平台用户群体的不同,为了符合用户的需求就需要对其精准分析。人格化表达被追捧,不是创作者本身的性格被喜爱,更多的是塑造出的符合IP人设的表达被喜欢。此时,播音技巧的熟练掌握就会让创作者如虎添翼,快速抓住表达特点,从而让自己打造的IP更加鲜明。

在播音专业40余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无数的例子充分证明,播音创作技巧的使用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因此,无论是从发声、吐字、口腔控制、呼吸控制、内三外四等创作技巧还是到“情、声、气的结合”“播音的三性三感”“播音创作的三大规律”等基本理论,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我们进行有声语言创作和传播的基础,不可废弃。

智慧传播语境下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发展思路

智慧传播语境不仅给传统广播电视主持人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且对其适应力、创作力和创新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对于大数据的处理以及全天候的工作效率的优势我们有目共睹,但是它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也是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人”不可替代的地方,这就是抽象推理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同理心下的感受能力。因此,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也需扬长补短,从长计议。

艺术类考试选拔当中的标准变革。艺术类考试是人们为行业选拔人才、储备与培养后备力量的第一道防线。在过往的选拔中,声音、形象、思维反应能力、语言感受力虽然都在考察之列,可“声”和“形”仿佛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传统媒体处于强势的时代,选拔美女帅哥来进行培养和训练,从感官上让观众更为舒适无可厚非。但是当传播语境发生改变时,会让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也要对选拔的标准进行变革。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是否可以更加多元化,不仅限于诗歌、散文、新闻以及即兴评述的考核,可以添加专业性、特色更强的考核项目,例如体育解说和游戏解说。在这两项考核内容中,语音面貌和情感表达的考察退居二线,把表达内容和形式的个性化、鲜明化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实际的解说过程中,如果只是从技术角度“看到什么说什么”,很容易成为让观众觉得是“多余”的背景音,更容易沦为无聊的“解读者”。因此,在比赛过程中可以加入调侃、拟人、比喻等表达技巧来塑造自己的个性化乃至人格化表达,才是顺势之举。在初期就具备这种意识的学生往往也是未来的可造之材。其次,在考试方式上也可以更多样化,不要把考生限制在主播台前和背景布的范围里,可以通过多个形式展现自己的优势。例如模仿比赛现场采访,作为主持人访谈一下运动员等皆可进行尝试。最后,评分的标准可适当倾斜,比如对热点新闻有敏锐观察力、对生活有充分感受力以及有精准表达力的考生可以优先录取。这可以理解为,在选拔行业后备军时更倾向于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趣的考生。

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中更应注重内容输出。当选拔的人才进入到高校进行系统训练时,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传播语境进行相应调整。传统的播音专业学习从夯实基本功开始,逐渐学习驾驭各类型节目的能力。当然,这其中不乏符合目前智慧传播语境下主持人要求的课程,但是如数据的迅速处理、个性化的口语表达、人际交流与沟通等课程的缺乏就有可能让主持人的可替代性更高。不妨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这类课程,让未来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媒介平台所传播的内容更具可听性、可看性、可持续性,保证用户有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行业对于播音员主持人要求的变化以及门槛提高,当完成前两个部分的改革后,那么行业的标准变化也应紧随其后,否则学界和业界相脱离会让整个行业无法进入到良性循环的状态之中。在智慧传播语境之下,传播平台和方式都让播音员主持人更倾向于专业性、个性化、IP化,这些要求会让已经身在行业中的播音员主持人感受到危机,主动精进业务,同时也能与新晋的播音员主持人形成良性竞争,无形之中提高了行业的门槛,这对整个播音主持行业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现象。

“智慧时代”的新声音

中国传媒大学曾志华教授在2019年第十四期“播博汇”学术论坛上谈到,如果以时空为轴建立坐标系的话,有声语言创作在我们面对话筒面对镜头、一张嘴一出声的瞬间,就拥有了它在这个坐标系中独一无二的位置和属性,也就是“即时即地性”。即使有一天技术得到了空前的腾飞,人工智能主播可以看起来与人类无差别的表达着他们的情感,但他们始终都不是生成者和创造者,而仅仅是人类的模仿者和复刻者。因此,人们无需恐慌与焦虑,只需冷静思考并且勇于迎接这个挑战,在挑战中发展与成长即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从业者面对迅猛发展的新媒介平台,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其传播规律,另一方面要取长补短形成融合,不躺在以往累积下的“公信力”上尸位素餐,尊重新的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做出新的变化,相信也会顺理成章地形成智慧传播时代新的声音力量。

猜你喜欢
播音员主播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第一次做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